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总结陈志雄教授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经验。陈志雄教授从肝脾之生理出发,认为ITP病机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为本,风邪、火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止血及预防出血为主要目标。治疗儿童ITP,需首辨急缓,急性期用药以祛风凉血止血为法,不可补益过早;慢性期用药以益气养阴为法,兼以祛邪化瘀;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特点,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以“平肝健脾,养血止血”为法,顾护小儿脾胃,以达“脾健肝畅”。临证中,灵活应用自拟经验方(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巴戟天、肿节风、仙鹤草、茜草、玉米须组成),分期、随症加减,在治疗儿童ITP上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Treg/Th17 失衡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医“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证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92例ITP患者(血热妄行组31例,阴虚火旺组31例,气不摄血组30例)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h17 细胞和Treg 细胞的数量;RT-PCR用于检测Foxp3 mRNA和ROR-γt水平,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组不同证型的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血热妄行组低于气不摄血组(p<0.05),气不摄血组低于阴虚火旺组(p<0.05),血热妄行组低于阴虚火旺组(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不同证型 ITP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热妄行组高于气不摄血组及阴虚火旺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不摄血组高于阴虚火旺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Treg/Th17较对照组相比均降低(p<0.05),血热妄行组低于气不摄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不摄血组低于阴虚火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热妄行组低于阴虚火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不同证型的ITP患者Foxp3 mRNA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不同证型ROR-γ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reg 细胞数量表达水平、Foxp3 mRNA水平在ITP 各证型间的分布规律为血热妄行组<气不摄血组<阴虚火旺组。结论:ITP患者中Treg 细胞数量减少参与了ITP的发生发展,Treg/Th17比例失衡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Treg 细胞数量表达水平、Foxp3 mRNA水平及Treg/Th17比例在不同中医证型ITP中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应及机制。方法采用中央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纳入27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不统血证患者。其中,健脾益气摄血方组104例、健脾益气摄血方联合强的松组(联合组)103例、强的松组65例。共治疗21 d,每周访视1次,统计止血、血小板数值以及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疗效;检测外周血象变化、凝血功能变化、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神经递质变化、血小板活化功能与NK细胞分子标志物表达比例。结果治疗后各组出血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健脾益气摄血方组、联合组的疗效早于强的松组出现。治疗后各组血小板减少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减少,疗效优势为联合组强的松组健脾益气摄血方组。健脾益气摄血方组、联合组中医证候总疗效优于强的松组(P0.05)。各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优于治疗前。在食后腹胀评分上,健脾益气摄血方组与联合组的疗效出现早于强的松组。各组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与强的松组高于健脾益气摄血方组(P0.05)。强的松组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健脾益气摄血方组。健脾益气摄血方组、联合组疗后β-内啡肽测定值较治疗前均升高。3组治疗后血管活性肠肽均较治疗前下降。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方能够有效改善"脾不统血证"ITP患者的出血症状,提升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可有效改善ITP患者中医证候与单项症状。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肠轴的肽类神经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复康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血复康”治疗原发性血小析和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ITP病人48例,按中医分型论治,比较各型的疗效差异。结果:发现本方对血热动血型、气不摄血型、阴虚火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93.7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认为血复康对不同证型ITP均有较好的疗效,为辨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基本证候。方法回顾性总结149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49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女性多于男性,证候出现频率高的前3位依次是气虚85.4%,血瘀44.4%,血虚42.4%。结论气虚、血瘀、血虚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证候。其出血机制为气不摄血、瘀血内阻致血不循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辨证诊疗思维和临证拟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概述ITP的现代医学认识、历代中医沿革,收集、整理、归纳周郁鸿教授治疗ITP的典型医案,从脾肾论治ITP的理论渊源、加味黄芪建中汤组方阐释及其药理学剖析等方面论述周教授从脾肾论治ITP的学术观点及临证诊疗思维,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现代医学认为,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历代中医则认为ITP是一种血证。周郁鸿教授认为ITP患者常属"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之证,应以脾肾为着眼点辨证论治ITP,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则,以温中补虚立法。加味黄芪建中汤健脾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而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ITP。所举验案属脾肾阳虚型血证,方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肾、养血止血,取得较好疗效,展示了该病的辨证诊疗思路。[结论]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临床上部分难治ITP患者,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温病血分证的病机、分期及治法,提出温病血分证宜分三期辨治,初期血热耗血,瘀热交结,治宜凉血散血;中期为血热妄行,兼有瘀滞,治宜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后期为热瘀气脱或气随血脱,治疗重在扶正固脱.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中医血瘀证与出血证辨证施治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血瘀证和出血证相互关系及辨治特点。血瘀证多由血寒、气滞所致,治疗多用辛温活血药;出血证则以血热、气逆为多,治疗常用凉润苦涩之止血药。然血瘀证与出血证二者常累及对方而相互兼见,如"瘀血出血"和"出血瘀血",故治疗中应活血与止血兼顾,选用化瘀止血药物,其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崔云教授辨治血精症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崔云教授临证侍诊,收集相关病案,分析崔云教授对血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血精症的学术观点、治疗分型、常用方药,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崔云教授认为血精症的病机主要为肾虚肝郁、热迫血行,湿热蕴结、灼伤血络,脾肾两虚、气不摄血。治疗上,肾虚肝郁型治以滋肾疏肝止血,常用“自拟滋肾疏肝止血方”加减;湿热蕴结型治以清泻湿热、凉血止血,常用“四妙散”加减;脾肾两虚型治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常用“还少丹”加减。本案患者辨为肾虚肝郁证,治以滋肾疏肝、清浊和络,方用“自拟滋肾疏肝止血方”,同时配合心理和饮食起居指导,最终取得良好的疗效,充分验证了上述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结论]崔云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以滋肾疏肝、清浊和络治疗血精症,临证详查病因,遣方用药灵活变通、切中病机,注重心理疏导,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小儿常见出血性疾病,王耀光教授认为本病为虚实交杂之证,本虚者脾肾亏虚、阴虚血燥,标实者热毒内蕴、血脉瘀阻,在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期、迁延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相应地提出祛邪解毒兼止血、补气健脾兼养血、调护脾肾兼活血的治疗法则,尤重视黄芪剂量的应用。并在辨病的基础上强调病证结合,综合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杨文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辨证分型论治为先,提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阻络4种证型.急性型多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慢性型多以气虚不摄、瘀血阻络为主,但瘀血症的表现又可见于其他三证之中.认为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是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关键,贯穿于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始终.提出以益气健脾止血法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注重生活调护,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疲劳的基本证候及证候类型分布特点,并探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FSS评分以分析中医证候分型。结果脑卒中后疲劳基本证候以气虚证、血瘀证占绝大多数,均超过总数73%;中医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且患者FSS评分明显高于风痰火亢、风痰瘀血、阴虚风动三证的FSS评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疲劳中医证候类型以本虚标实证多见,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运用于判断慢乙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客观材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10例慢乙肝患者,监测肝组织病理活检肝纤维化指标,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310例慢乙肝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其次为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而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都以S2期纤维化为主,瘀血阻络型以纤维化S4期为主;212例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相对平和质在纤维化≥S2间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客观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高危人群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其多重危险因素分布特点。方法:采集近年来到医院就医的71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患者的一般状况、病史、多重危险因素以及肝肾功、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应用SPSS18.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并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有关血瘀证、心虚证、肝虚证、脾虚证等标准进行中医证候学分析。结果:中医证候学分析得出,除普遍高发生率的风证、血瘀证、热证外,肝虚证与发生心血管事件高度相关。肥胖患者风证、气虚证的发生率较非肥胖患者高。结论: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高危人群中,风证、血瘀证、热证、肝虚证等以实证为主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肥胖患者表现为风证和气虚证的风险较高,提示早期治疗以益气熄风为主可能会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指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排出卵子,而发生原位黄素化并分泌孕激素,使机体发生与排卵周期类似的变化,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随着超声卵泡监测技术与促排药物的广泛运用,LUFS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不孕症患者中达25%~45%[2]。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