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C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和血尿酸 (Uridacid ,UA)的关系。方法 :测定 186例初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RP和UA水平 ,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 ,观察血清CRP和UA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间血CRP水平 :冠脉正常组 (1.5 6± 1.3 2 )mg/mL ;冠脉轻度狭窄组 (2 .45± 1.87)mg/mL ;冠脉中度狭窄组 (3 .0 2± 2 .5 3 )mg/mL ;冠脉重度狭窄组 (4.2 8± 3 .15 )mg/mL ;冠脉完全闭塞组 (5 .3 6± 4.11)mg/mL。冠脉重度狭窄组和冠脉完全闭塞组与冠脉正常组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不稳定病变组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病变组 (7.83± 4.66)mg/mLvs.(3 .3 8± 2 .2 7)mg/mL ,(P <0 .0 0 1)。各组间血UA值分别为 :冠脉正常组(2 81.7± 5 1.86) μmol/L ;冠脉轻度狭窄组 (3 0 9.2± 5 0 .11) μmol/L ;冠脉中度狭窄组 (3 3 4.6± 49.69) μmol/L ;冠脉重度狭窄组 (3 62 .7± 48.3 2 ) μmol/L ;冠脉完全闭塞组 (3 93 .4± 47.5 5 ) μmol/L。 5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不稳定病变组UA水平与稳定病变组相比 (3 42 .7± 5 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肥胖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质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型 DM分为肥胖组 46例 [体重指数 (BMI)≥ 2 4]和非肥胖组 5 7例 (BMI<2 4)。测定空腹血糖 (FBG)、胰岛素、C肽和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h)、高密度脂蛋白 (HDL)、血尿酸 (UA)。结果 :2型 DM肥胖组空腹胰岛素、TG、Tch、UA分别为 (11.6 4± 5 .74) μU/ ml、(2 .42± 1.0 5 ) m mol/L、(5 .10± 1.17) mmol/ L、(35 1.6 7± 96 .5 9)μmol/ L ,非肥胖组分别为 (8.34± 4.88)μU/ ml、(1.6 4± 1.2 3) mmol/ L、(4 .41± 1.0 6 )mmol/ L、(2 85 .37± 131.72 ) μmol/ 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两组餐后 2 h胰岛素、C肽、HDL 差异无显著性。 2型DM患者 BMI与空腹胰岛素、TG、Tch、U A呈显著正相关 (r=0 .436 ,0 .330 ,0 .2 71,0 .36 1,P值均 <0 .0 1)。在 2型 DM中空腹胰岛素与 TG、U A正相关 (r=0 .314,0 .2 79,P值均 <0 .0 1)。结论 :BMI是影响脂代谢、U A和胰岛素的重要因素。 2型 DM肥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有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异常和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3.
韦挺荣  韦吉伟 《右江医学》2004,32(3):225-225
目的 探讨血尿酸 (UA)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将 76例CHD患者分为心肌梗死 (MI)组 44例、心绞痛 (AP)组 3 2例 ,每例均抽取清晨空腹 12h静脉血检测血UA浓度 ,并与对照组 (非CHD高血压病患者 ) 5 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组血UA 3 86.5± 77.3 μmol/L、AP组血UA 3 5 1.5± 72 .1μmol/L与对照组血UA 3 0 5 .4± 68.7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1) ;MI组血UA与AP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血UA浓度增高与CHD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血UA是CHD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2 )及 C-反应蛋白 (CRP)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方法 :对 46例 UA患者、2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 )患者及 2 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血清MMP- 2及 CRP酶联免疫测定。 结果 :U A组入院时血清 MMP- 2水平明显高于 SA组及对照组 ,分别为 (4 70 .8±5 1.4) ng/ ml、(32 9.6± 5 4.0 ) ng/ ml及 (2 46 .5± 2 6 .8) ng/ m l(P<0 .0 1)。 UA组入院时血清 CRP水平明显高于 SA组及对照组 ,分别为 (3.6± 0 .4) μg/ m l、(0 .9± 0 .1) μg/ m l及 (0 .7± 0 .1) μg/ m l(P<0 .0 1)。UA组病情稳定后血清MMP- 2及 CRP水平明显降低 ,分别为 (35 0 .4± 41.8) ng/ m l、(0 .9± 0 .3) μg/ ml(P<0 .0 1)。 U A组有 7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ACE) ,SA组未发现 ,且 ACE组入院时血清 MMP- 2、CRP水平分别为 (5 0 3.7± 30 .3) ng/ ml、(4 .1± 0 .3) μg/ ml,明显高于 U A组入院时平均 MMP- 2、CRP水平 (P<0 .0 5 )。 结论 :血清 MMP- 2、CRP水平可能对 UA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以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不稳定性心绞痛 (UA)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全自动酶化学发光法对 8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进行血浆Hcy测定。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 :正常对照组 2 5例 (包括 3例临床诊断为AMI的患者 ) ,单支血管病变组 2 3例 ,双支血管病变组 18例 ,3支血管病变组 16例 ;根据临床诊断分组 :AMI组 36例、UA组 2 4例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差异 )和非冠心病组 2 2例。结果 ① 3支病变组的Hcy为 (2 5 .14± 11.78) μmol/L ,2支病变组为 (19.6 2± 7.0 4) μmol/L ,单支病变组为 (18.43± 7.16 ) μmol/L ,3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14.0 6± 2 .5 4) μmol/L(P值均 <0 .0 1)。②AMI组的Hcy为(2 0 .0 7± 7.72 ) μmol/L ,UA组为 (2 0 .6 2± 10 .6 3) μmol/L ,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的 (14.2 3± 2 .6 3) μmol/L(P值均 <0 .0 1) ;UA组的Hcy略高于AMI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41)。 结论 血浆Hcy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增高不仅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而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活动显著相关 ,进一步提示增高的血浆Hcy与冠心病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7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与42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68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比较入院时未用过利尿剂与已用过利尿剂的心衰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心功能不全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492.34±34.67)μmol/L和(257.02±25.21)μmol/L,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不全组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49.24±25.40)μmol/L、(451.12±23.12)μmol/L和(557.27±24.61)μmol/L,不同心功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8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是(512.34±21.32)μmol/L和(403.13±24.35)μmol/L,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过利尿剂与已用过利尿剂的心衰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随心功能加重而升高,血清尿酸水平不受服用利尿剂的影响。血清尿酸水平是反映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 (商品名泰特 ,TAD)和胆宁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NASH患者 47例随机分为TAD组 2 5例和胆宁片组 2 2例 ,TAD组给予 0 9%氯化钠溶液5 0 0ml TAD 12 0 0mg静滴 ,每日 1次 ,连用 2~ 3周 ;胆宁片组给予胆宁片 5片 ,3次 /日 ,口服用 3个月 ,分别比较两组用药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AD组及胆宁片组治疗前ALT、AST、γ -GT、BA分别为(10 9 6± 94 5 )U/L、 (12 3 4± 89 5 )U/L、 (148 2± 10 3 7)U/L、 (32 7± 2 8 5 ) μmol/L及 (116 5± 87 8)U/L、 (119 5± 92 3)U/L、 (15 3 4± 116 5 )U/L、 (36 5± 30 7) μmol/L ,治疗后第 12周末上述指标依次为(4 5 2± 30 1)U/L、 (5 7 6± 30 6 )U/L、 (95 6± 79 5 )U/L、 (18 7± 2 1 5 ) μmol/L及 (10 6 8± 91 8)U/L、(113 2± 95 4)U/L、 (10 4 6± 99 9)U/L、 (2 2 3± 2 3 7) μmol/L。TAD组和胆宁片组改善肝功能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8 0 %和 45 5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TAD组治疗NASH的中、短期疗效较胆宁片为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短期积极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前后 2型糖尿病病人内源性胰岛素 (Ins)水平和血清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者 2 0例 ,均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空腹血糖 >10 m mol/ L者。短期积极给与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高血糖控制前后均作 OGTT及 Ins释放试验并测血清 NO水平。结果  1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和 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分别为 (7.4 2± 1.71) m mol/ L vs(13.10± 2 .5 0 ) mm ol/ L,P=0 .0 0 0和 (4 5 .5 9± 2 1.34) mm ol/ (L· h) vs(6 1.10± 9.2 2 ) mm ol/ (L· h) ,P=0 .0 0 3;2治疗后空腹 Ins水平和 Ins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分别为 (16 .0 3± 3.33) m U/ L vs(11.73±1.89) m U/ L,P=0 .0 0 0 ,和 (98.82± 33.2 2 ) m U/ (L· h) vs(5 7.83± 11.6 2 ) m U/ (L· h) ,P=0 .0 0 0 ;3治疗后血清 N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为 (12 6 .6 1± 75 .0 5 ) μmol/ L vs. (6 2 .0 7± 34.4 1) μmol/ L,P=0 .0 0 0。结论 葡萄糖毒性是抑制 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分泌功能和抑制 NO生成的环节之一 ,短期积极有效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有利于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分泌功能和 NO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多胺水平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肺癌大鼠模型 ,运用RP HPLC方法测定大鼠血清多胺水平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出现肿瘤的 16只大鼠血清精胺水平((5 .70± 1.77) μmol/L)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精胺水平 ((4.83± 1.2 6 ) μmol/L) (P <0 .0 5 )。实验组未出现肿瘤的大鼠 (14只 )精胺水平 ((4.6 1± 1.83) μmol/L)与正常对照组精胺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实验组出现肿瘤的大鼠 (16只 )血清精胺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未出现肿瘤的大鼠 (14只 )血清精胺水平 (P <0 .0 5 )。实验组出现肿瘤的大鼠 (16只 )血清精脒水平 ((8.33± 2 .6 4) 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精脒水平 ((5 .5 3± 2 .30 ) μmol/L) (P <0 .0 5 ) ,实验组未出现肿瘤的大鼠 (14只 )精脒水平 ((5 .39± 2 .30 ) μmol/L)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精脒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实验组出现肿瘤的大鼠 (16只 )精脒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未出现肿瘤的大鼠血清精脒水平 (P <0 .0 5 )。精胺和精脒 2项综合指标阳性率为 6 8.8%。结论 :血清多胺水平是肺癌诊断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病变程度及其预后与血浆肌钙蛋白I (cTnI)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 5 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血浆cTnI及CRP浓度 ,并与对照组 (健康者 5 0例 )相比较 ,分析cTnI及CRP的临床意义。【结果】①血浆cTnI及CRP浓度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 (SA)、UA组分别为 :(0 4 2± 0 0 6 ) μg/L ,(2 2 93± 10 8) μg/L ;(0 5 9± 0 13) μg/L ,(5 2 16± 32 8) μg/L ;(1 92± 0 5 8) μg/L ,(13811± 86 1) μg/L ;SA组及U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5 ,P<0 0 1)。②观察 4w ,在U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35 5 % ,明显高于SA组 (P <0 0 5 )。③cTnI与CRP具有一定相关性 (r =0 5 1,P <0 0 5 )。【结论】血浆cTnI及CRP水平在临床评价UA病情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在体监测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 (DA)的动态变化 ,以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氟哌啶醇的作用。②方法 经腹腔给大鼠注射苯环己哌啶 (PCP)制作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用快速周期伏安法 (FCV)在体测量模型大鼠纹状体DA的释放量。③结果 PCP模型大鼠纹状体DA的释放量左侧为 (3.95±0 .6 3) μmol/L ,右侧 (4 .0 3± 0 .5 8) 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32± 0 .2 7) μmol/L和 (1.2 6± 0 .2 9) μmol/L(t =2 2 .5 9,12 .19,P <0 .0 0 1)。短期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后 ,纹状体DA的释放量左侧为 (2 .6 5± 0 .5 6 ) μmol/L ,右侧(2 .5 3± 0 .32 ) μmol/L ,较PCP组 (4 .33± 0 .44 ) μmol/L和 (4 .45± 0 .5 6 ) μmol/L无明显改变 (F =18.5 5 ,18.34 ,q =2 .85 ,2 .39,P >0 .0 5 )。而长期给予氟哌啶醇后纹状体DA的释放量左侧为 (2 .36± 0 .5 7) μmol/L ,右侧为 (2 .2 9±0 .75 ) μmol/L ,较PCP组的 (4 .31± 0 .6 0 ) μmol/L和 (4 .5 8± 0 .6 4) μmol/L明显降低 (F =6 9.0 4,5 9.80 ,q =4.79,5 .43,P <0 .0 0 1)。④结论 PCP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纹状体DA功能亢进 ,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能有效地降低DA释放量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浆置换 +胆红素吸附 +血液透析 ) ,对 7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 ,患者症状好转 ,肝功能有所好转 [丙氨酸转移酶由 (15 9.49± 96 .6 9) U/ L 降至 (82 .42± 10 8.71) U/L,P<0 .0 5 ;血白蛋白由 (33.2 6± 2 .14) g/ L 升至 (37.0 6± 4.0 6 ) g/ L,P<0 .0 1;总胆红素由 (5 2 6 .0 4± 2 5 7.46 ) μm ol/L 降至 (389.19± 185 .2 6 ) μmol/ L,P<0 .0 0 1],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分别由 (2 4.41± 6 .5 1) mmol/ L 和 (334 .75±113.11) μm ol/ L 降至 (14.40± 5 .5 2 ) m mol/ L 和 (2 11.5 6± 6 4.0 8) μmol/ L,P<0 .0 0 1和 P<0 .0 1。 3例患者分别在治疗 1、 3、 6次后行肝移植存活 ,其中 1例在肝移植前停止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而肝功能稳定达 12 d。另 4例死亡。结果提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重症肝炎有益的治疗方法之一 ,并可作为肝移植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肺炎患儿血清和尿中锌、铜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肺炎患儿血、尿中微量元素锌 (Zn)、铜 (Cu)含量的变化。方法 应用OLYMPUS 10 0 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采用比色法检测 4 8例肺炎患儿及 5 1例健康儿童血清、尿中锌、铜含量。结果 健康儿童组血清中锌含量为 ( 18.37± 2 .76 ) μmol/L ,铜含量为 ( 15 .38± 4 .0 3) μmol/L ,铜 /锌比值为 0 .95± 0 .2 8;尿中锌含量为 ( 3.91± 0 .86 ) μmol/L ,铜含量为 ( 0 .8± 0 .35 ) μmol/L。肺炎患儿组血清中锌含量为 ( 12 .4 5± 3.32 ) μmol/L ,铜含量为 ( 17.97± 7.16 ) μmol/L ,铜 /锌比值为 1.4 5± 0 .4 2 ;尿中锌含量为 ( 3.0 5± 1.14 ) μmol/L ,铜含量为 ( 0 .6 9± 0 .31) μmol/L。肺炎组血清、尿中锌含量较健康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血清中铜含量及铜 /锌比值均有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P分别 <0 .0 5、<0 .0 1) ,尿中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肺炎患儿血清、尿中锌含量降低 ,血清铜浓度增高 ,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 ,测定 6 8例健康人和 8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结果 :血浆 Hcy水平正常对照组为 (9.31± 3.80 )μmol/L ,其中男性 (10 .5 0± 4 .0 7)μmol/L ,女性 (7.80± 2 .85 )μmol/L,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P<0 .0 0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13.39± 6 .0 6 ) μmol/L,其中男性 (13.77± 6 .6 8) μmol/L,显著高于健康男性 (P<0 .0 0 1) ;女性 (11.5 0± 3.5 8) 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女性 (P<0 .0 0 1)。血浆 Hcy水平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冠脉不典型狭窄组 (11.36± 3.86 ) μmol/L,1支病变组 (13.32± 6 .0 9) μmol/L,2支病变组 (13.39±4 .92 ) μmol/L,3支病变组 (18.2 3± 8.98) μmol/L。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高间胆 )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EL ISA法对住院的高间胆病婴的感染组 (A组 )和非感染组 (B组 )以及对照组进行血清 IL- 6、 IL- 8及胆红素的检测 ,比较各组的胆红素、IL- 6、IL- 8水平 ,黄疸消退前后 IL- 6、IL- 8水平 ,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A组总胆红素 (344 .0 3± 74.5 ) μmol/ L,较 B组高 [(2 77.83± 45 .12 ) μm ol/ L],间接胆红素 (间胆 ) (32 2 .9± 72 .12 ) μm ol/ L,较B组高 [(2 5 4.2 9± 44 .8) μmol/ L],A、 B两组 IL- 6分别为 (10 1.6 2± 38.77) ng/ L、 (75 .13± 13.77) ng/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0 .6 6± 3.17) ng/ L],A、B两组 IL- 8分别为 (190 .0 2± 5 9.0 3) ng/ L 及 (15 0 .5 4± 2 5 .6 2 ) ng/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0 8.30± 7.37) ng/ L];两组黄疸消退前后的 IL- 6及 IL- 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多因素相关分析 ,IL- 6与感染因素密切相关 (P <0 .0 1) ,IL- 8与间胆呈正相关 (P <0 .0 0 1)。结论 :IL- 6及 IL- 8水平高低可作为高间胆病因及免疫自损程度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小艳 《西部医学》2017,29(3):347-350
【摘要】 目的 探讨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生活在川东北地区的汉族人群43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21例和对照组210例,比较两组之间Hcy水平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平均血浆Hcy水平为(1539±689) μmol/L,对照组为(1290±644) μmol/L,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cy在两组之间比较OR值为1060 (95%CI 1021~1100,P<005)。冠状动脉不同病变血管支数之间比较 ,1支血管病变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为(1387±499) μmol/L,2支血管病变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1581±814) μmol/L,3支血管病变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为(1774±715) μmol/L,血浆 Hcy 水平在 1、2、3 支血管病变患者中呈逐渐增高趋势,其中1支血管病变患者与3支血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之间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为(1236±45) 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1490±629) μmol/L,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为(1539±680) μmol/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1649±766) μmol/L,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浆Hcy水平 ,对 50例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 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 (1 6 73± 4 0 1 ) μmol/L和 (1 0 87± 2 95) μmol/L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在 3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中 ,多支病变组 (≥ 2支血管病变 )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 [(1 7 2 5± 4 .86) μmol/Lvs (1 2 .2 3±5 1 7) μmol/L ,P <0 0 5]。 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AMI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 ,且冠脉病变越严重 ,血浆Hcy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CTn- I)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16 0例 CHF患者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 CTn- I水平。采用 NYHA心功能分级法及左室射血分数 (L VEF)值进行分类 ,并进行组间均数 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心功能 (NYHA)为 、 、 、 级者 ,其血清 CTn- I水平分别为 (0 .0 4± 0 .0 1) μg/ L,(0 .0 9± 0 .0 2 ) μg/ L,(0 .2 0± 0 .11) μg/ L,(0 .35± 0 .2 1) μg/ L。 16 0例患者中 L VEF小于等于 35 %者 ,CTn- I水平为 (0 .2 4± 0 .15 ) μg/ L;L VEF大于 35 %者 CTn- I为 (0 .0 8± 0 .0 3) μg/ L。L VEF值与 CTn- I呈负相关 (r=- 0 .5 90 ,P<0 .0 1)。结论 :CHF患者血清 CTn- I水平升高 ,其升高程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平行  相似文献   

19.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2 12例住院病人 ,分为非冠心病组 (91例 )和冠心病组 (12 1例 ) ;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亚组 (5 0例 )、两支病变亚组 (30例 )和三支病变亚组 (41例 ) ;比较在不同分组条件下各组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别。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间的相关性 ,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间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 [(378± 10 0 ) μmol/L]非常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345± 77) μmol/L](P <0 .0 1) :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和三支病变亚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 (348± 88) μmol/L、 (397± 10 4 ) μmol/L和 (40 7± 10 9) μmol/L ,两支病变亚组和三支病变亚组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 (P <0 .0 5 ;P <0 .0 1)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非常显著相关 (P<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调整年龄、性别、BMI、SBP、DBP、PP、TC、TG、HDL、LDL、ApoA1、ApoB、Lp(a)、Glu后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间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血尿酸水平随冠心病人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 ,但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铁对白细胞介素-2舒血管效应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微量元素铁对白细胞介素 - 2 (IL- 2 )舒血管效应的调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离体主动脉环灌流模型 ,在苯肾上腺素 (1μmol/ L)预收缩基础上 ,测定经柠檬酸铁胺 (FAC)处理后 IL- 2对血管张力的变化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管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结果 :FAC(0 .1~ 10μmol/ L )孵育 30 min后对血管的张力无影响 ,却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 IL - 2 (1~ 10 0 0 U/ ml)的舒血管效应 (P<0 .0 5~ 0 .0 1)。 IL - 2 (1、10、10 0、10 0 0 U/ ml)单独作用后的血管张力分别为加药前的 (78.4 7± 4 .31) %、(6 6 .86± 5 .5 5 ) %、(5 2 .6 2± 4 .5 1) %和 (4 2 .39± 4 .2 7) %。10 μmol/ L FAC预处理后再加 IL- 2 ,血管张力为 (89.81± 1.94 ) %、(86 .13± 3.11) %、(77.16± 5 .6 6 ) %和 (6 8.76± 5 .6 9) %。L-精氨酸 (1mmol/ L)孵育取消了 FAC对 IL- 2舒血管效应的抑制作用。IL- 2 (10 0 0 U/ ml)使 NOS的活性从 (9.86± 0 .5 4) U/ ml prot显著增高为 (2 2 .10± 1.87) U/ ml prot。FAC(10 μmol/ L)单独孵育 30 min NOS的活性为 (10 .5 9± 0 .5 9) U/ ml prot,但是 FAC预处理再加 IL - 2后 ,NOS活性显著降低为 (15 .71± 0 .89) U/ ml prot;高钙 (2 .5 mmol/ L )预处理 ,不改变 FAC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