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初,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分别用于治疗人体脑囊虫病均获得肯定的疗效。近期,采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囊虫病,获得了更加满意的疗效。现将使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联合治疗176例脑囊虫病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出现过敏性皮疹75例分析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徐红秀,葛凌云,杨艳君,邵国林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岩吡喹酮(PQT)及阿苯达唑(ALB)作为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QT治疗慢性血吸虫...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初阿苯哒唑与吡喹酮分别用于治疗人体猪囊尾蚴病(囊虫病),均获得肯定疗效。1985年开始,笔者为减轻脑囊虫病治疗时出现的并发症(颅内压升高)采取二者联合治疗脑囊虫病取得更满意的疗效。现就近几年我们采用阿苯哒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的273例脑囊虫病人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难治性脑囊虫病的原因探讨一附11例临床分析赵守松,张开华,邬亦贤,刘传苗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科(233004)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从1990年6月至1995年5月间本院诊治的脑囊虫病患者中,有11例经阿苯达唑或吡喹酮驱虫治疗5个疗程以上,并自...  相似文献   

5.
本院于1984~1985年用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168例。两例于疗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 例一,患者,男,22岁,军人。因头痛,呕吐,视物不清半年于1985年9月9日入院。曾在外院服吡喹酮治疗2次,均因发生昏迷而终止。体检,全身各处扪及结节45个,双眼底视乳头水肿,腰穿压力190mmH_2O,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64(+),血ELISA 1:1 600(+),确诊为脑囊虫病,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肝片形吸虫患者采用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的治疗情况,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对人肝片形吸虫病治疗无效,而三氯苯达唑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比较/刘宜生等//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12(2):177本文应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104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7岁,阿苯达唑14mg/kg,每日2次口服3天...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脑囊虫病死亡病例。该患者为弥漫型脑囊虫病,在杀虫治疗后并发脑疝而死亡。该类型脑囊虫病较严重,治疗时绝不能按常规公斤体重用药,而应先给予杀虫缓和的阿苯达唑或中药治疗,待囊尾蚴活力降低后,再以吡喹酮迅速杀虫,治疗同时加用甘露醇和激素以脱水、抗过敏。  相似文献   

9.
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吡喹酮180mg/kg、阿苯达唑90mg/kg及吡喹酮90mg/kg合并阿苯达唑45mg/kg,3d分服,每日3次,分别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患者66例、62例和74例,治后1个月粪检虫卵阴转率依次为98.5%(65/66),61.3%(38/62)和87.8%(65/74);未转阴者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7%,65.0%和97.3%。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组的疗效虽稍逊于吡喹酮治疗组,但其对轻、中度感染者的疗效仍较满意,且药物副反应少而轻,对合并感染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线虫的患者亦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在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在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应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40)潘孝彰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目前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常用药,均为广谱药物。吡喹酮(praziquantel)为杂环吡嗪异嗪啉衍生物,我国1975年研制成功,1978年开始临床试用...  相似文献   

11.
脑囊尾蚴(囊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抗囊虫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广泛用于临床,对脑囊尾蚴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把两药合并用于治疗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改变了以往单药重复治疗数个疗程的模式,使病人在同样的治疗时间内取得更好的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广谱低毒抗蠕虫药,广泛应用于吸虫病,绦虫病和线虫病的治疗。大蒜素对某些肠道原虫有一定的作用。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uelata)是鼠类的一种寄生虫,为观察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大蒜素体外抗隐藏管状线虫的作用,作者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阿苯达唑、吡喹酮问世以来,对脑囊虫病的治疗多为单独用药。为了提高其近期治愈率,并减轻治疗中的副反应,我们对46例脑囊虫病人采用了先投阿苯达唑,后投吡喹酮的治疗方法,并于2疗程后半年以上进行复查。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46例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8~56岁,平均34岁;病程10d~17年,平均2.5年。46例中有颞癫发作者35例(76.09%),其中大发作32例,小发作1例,局限性发作2例。间歇性发热3例(6.52%)。头痛、头晕37例(80.43%),恶心8例(17.39%),伴呕吐6例  相似文献   

14.
阿苯达唑引起呃逆3例报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阿苯达唑引起呃逆3例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150086)文景山例1,男,34岁,已婚,军人。1995年5月12日入院。脑CT片可见点状高密度灶。猪囊虫抗体皮内试验±、间接血凝+、ELISA+。诊断为混合型囊虫病。5月15日服阿苯达唑400...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组的相似,均较轻,发生率亦较低,停药后,一些生发层的损害逐渐恢复正常,以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组的较迅速,而甲苯达唑组的则较缓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的建议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脑囊虫病是我国广大农村常见病,既往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对群众身体健康危害甚大。自吡喹酮、何苯达唑问世以来,使脑囊虫病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各家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临  相似文献   

18.
在1985年11月郑州脑囊虫病防治研究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脑囊虫病的远期疗效评定在5年以上。迄今,国内外很少有这方面的报道。因此,我们对经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散治疗5年以上的患者在临床、CT 和血清、脑脊液免疫学方面进行了综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治疗对象与分组甲组:用吡喹酮治疗70例。男58例,女12例。病程平均9个月,最长5年,最短9d。平均年龄42岁,17岁  相似文献   

19.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广谱低毒抗蠕虫药,广泛应用于吸虫病,绦虫病和线虫病的治疗.大蒜素对某些肠道原虫有一定的作用[1].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uelata)是鼠类的一种寄生虫,为观察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大蒜素体外抗隐藏管状线虫的作用,作者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复习并分析了脑囊尾蚴病的抗虫治疗文献,得出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疗效较好的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