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P53、Bcl-2在正常食管黏膜、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及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3年内镜活检的明确诊断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各30例,并将Barrett食管根据异型增生程度分为不伴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p53及Bcl2的表达。[结果]90例患者中正常食管黏膜30例、11例不伴不典型增生、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5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食管腺癌各组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6.7%、9.1%、22.2%、40%、60%、70%;BCL2表达强度随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增生程度依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则分别为6.7%、18.2%、33.3%、40%、80%、80.0%,除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食管腺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Bcl-2、P53也随之升高。p53、Bcl-2过度表达与Barrett食管进展到食管腺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3份食管鳞癌、30份正常食管上皮、36份单纯增生、29份轻度不典型增生、10份重度不典型增生、4份原位癌组织中APRIL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APRIL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5),且在轻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1或P<0.05).APRIL mRN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提示APRIL mRNA可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光动力治疗Barrett's食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9年第4期)、Medline或PubMed(1978-2010)、EMbase(1978-2010)、Ovid(1978-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维普中刊数据库(1989-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0)、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1978-2010).手工检索<中华消化杂志>等4种相关中文期刊、相关会议论文集及所有检索到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光动力治疗Barrett's食管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0个RCT(包括731例患者),3个RCT结果显示,PDT治疗对消除轻度不典型增生安全有效(P<0.05),建议注射5-ALA后4-5h给予PDT治疗,认为低剂量PDT更为安全;3个RCT结果显示,PDT+奥美拉唑在消除Barrett's食管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减少腺癌发生上是有效的(P<0.05);3个RCT结果显示;PDT治疗Barrett's食管不典型增生效果优于APC治疗,但成本更高;1个RCT结果显示,PDT术后口服强的松不能减少食管狭窄的发生率.结论:基于目前的证据,我们认为,PDT治疗Barrett's食管的不典型增生、减少腺癌发生安全有效,推荐低剂量PDT治疗.但上述结果解释应慎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非隆起性可疑病变,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慢性炎症。对可疑病灶行卢戈氏碘染色,微探头超声引导下对卢戈氏碘不染色区、浅染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确诊为鳞癌10例(16.4%),其中早期食管癌6例,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炎,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后再次取活检(1~3次)证实为食管癌;不典型增生18例(29.5%),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炎症33例(54.1%)。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对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而活检阴性的病理需多次活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蓝和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联合超声内镜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行食管黏膜染色,先用 20 g/L美蓝喷洒,再用30 g/L卢戈氏碘溶液喷洒于病变区观察;对美蓝染色区和卢戈氏碘不染色区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再次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诊为食管癌7例,其中早期癌2例;不典型增生14例 (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3例);Barrett食管3例;溃疡8例;炎症36例.双重染色法总阳性率达70.8%.超声内镜对判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浸润深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达 92.3%(12/13).结论:双重色素法(色素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食管疾病,特别是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1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90例食管鳞癌组织、1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MP-1、MMP-13蛋白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M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1%(73/90)、81.25%(3/16)和17.86%(5/28),MMP-1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2%(74/90)、25%(4/16)、21.43%(6/28),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MMP-13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MP-1和MMP-13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537,P0.05)。结论 MMP-1和MMP-13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作为食管癌判断预后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8.
卢戈液染色与P53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78例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对粘膜不染色区活检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者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P53蛋白阳性的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果 在78例患者,共发现25例患者存在31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单纯增生上皮1处,轻度异型增生2处,中度异型增生9处,重度异型增生16处,鳞状细胞癌3处。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1例被证实为粘膜内癌。结论 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帮助,而且对选择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5%Lugol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碘染色对食管早癌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阐明碘染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5名行内镜检查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2.5%卢戈氏碘液染色,在直径>0.5cm的不染区或淡染区内取活检,计算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癌的检出率。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早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5%、2.6%和3.4%。碘染色对诊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2.5%、40.7%和99.0%。结论内镜下碘染色能提高食管早癌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是诊断食管早癌和不典型增生的一种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HGD)的Barrett食管患者,是最易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人群。为了提高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活检要求:即在四壁上每间隔1~2cm分别取活检。诊断HGD的基础是:Barrett食管黏膜的基底膜完整,无细胞穿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  相似文献   

11.
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内镜下Lugol溶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1例食管表浅性病变行2%Lugol液染色,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染色4例,浅染色68例,不染色28例,过度染色11例。病理结果提示正常染色及过度染色组中未发现癌变或癌前病变,浅染色组68例中发现重度异型增生3例、癌变(原位癌)1例,不染色组28例中发现鳞癌17例(原位癌7例)、重度异型增生5例。结论:食管病变Lugol液染色呈不染或浅染色的病例,往往提示癌变或癌前病变,结合活检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Barrett's食管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s食管是以食管下段逐步肠化及不典型增生为主要特征的食管腺癌癌前状态.本文系统阐述了Barrett's食管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方法、环氧化酶2(COX-2)等癌基因治疗及内镜下激光、黏膜下切除、光动力治疗等最新进展,为Barrett's食管发病机制的揭示、早期诊断、根治性治疗以及食管腺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公认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癌前期病变,可进展至癌。但对其恶性转化规律知之甚少。我们将内镜活检证实的食管良性增生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进行胚胎型符胱甘肽转移酶(GST-π)和P53免疫组化染色。对患者进行长达8年随访,观察食管鳞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发病概率、筛选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白光模式、窄带成像技术(NBI)及卢戈染色方法对食管病变进行内镜观察,比较这3种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均行白光模式、NBI模式及卢戈染色内镜检查共103例患者125个病灶,包括食管炎症病灶16个,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44、25、22个,早期食管癌病灶18个。对所有NBI阳性及卢戈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3种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比较应用χ^2检验,病变NBI分级及卢戈染色分级与病理结果比较应用χ^2检验。结果 (1)103例患者内镜检查共发现125个病灶,其中白光模式下、NBI模式下及卢戈染色后分别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85个(68.0%)、105个(84.0%)、109个(87.2%);NBI模式下和卢戈染色对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光模式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低于NBI模式下和卢戈染色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2,P=0.003;χ2=13.255,P=0.000)。(2)NBI模式下及卢戈染色诊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均为100%(40/40),均高于白光模式下的85.0%(34/4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均=4.505,P均=0.026);NBI模式下及卢戈染色诊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度分别为94.2%(65/69)、100%(69/69),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均高于白光模式下诊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度73.9%(51/6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9,P=0.001;χ^2=20.700,P=0.000)。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病灶NBI分级、卢戈染色分级均多为Ⅰ级[90.0%(36/40)、95.0%(38/40)],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NBI分级、卢戈染色分级均多为Ⅱ、Ⅲ级[均为94.2%(65/6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3、23.736、39.371、39.371,均P=0.000)。结论 NBI模式和卢戈染色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范围和大小,有助于更精确的活检,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且两者对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相似,均明显优于白光模式。NBI模式和卢戈染色可作为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互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2月~2009年4月经色素内镜筛查且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32例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透明帽法治疗,其中早期癌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4例。结果对早期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32例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透明帽法治疗,成功27例,小量出血2例,无穿孔及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严格筛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透明帽法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早期诊断和临床意义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了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和健康对照血清中Cyfra21-1及SCC水平;应用电发光免疫测定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和微粒酶联免疫测定法(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检测了50例食管鳞癌和139例健康对照血清中SCC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yfra21-1在食管不典型增生和食管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P0.05).SCC在食管不典型增生和食管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05).而血清Cyfra21-1和SCC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TNM分期等特征无关.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Cyfra21-1和SCC表达水平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提示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血清标志诊断食管癌效果(AUC=0.777)优于单独检测Cyfra21-1(AUC=0.757)或SCC(AUC=0.661)的效果.化学发光与ELISA法检测血清Cyfra21-1和SCC表达水平结果一致.结论:血清Cyfra21-1和SCC定量检测可用于食管鳞癌的辅助诊断,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40例患者分为无、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食管腺癌5组,各组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14.3%、30.0%、60.0%、71.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则分别为9.1%、28.6%、30.0%、80.0%、71.4%,除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食管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arrett食管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程度和食管癌的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的镜下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1588例,食管炎分级按洛杉矶标准,探讨其与性别、年龄、镜下表现、食管狭窄、食管不典型增生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①3年内RE(均为内镜阳性RE)占同期内镜总检查例次的4.39%。其中A级占34.13%(542/1588)、B级占56.05%(890/1588)、C级占7.05%(112/1588)、D级占2.77%(44/1588)。②男女比例为3.51∶1。男性发病年龄平均53.63±14.98岁,女性平均56.49±14.98岁(P=0.01);50岁以下占43.64%,50岁以上占56.36%,5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多(P=0.000)。③镜下表现为溃疡者3.53%(56/1588),糜烂96.47%(1532/1588),食管狭窄占1.13%(18/1588),食管不典型增生占0.88%(14/1588)。溃疡、食管狭窄和食管不典型增生与RE分级密切相关,从A级到D级,溃疡、食管狭窄和不典型增生的比例逐渐升高,分别是1.29%、2.92%、9.82%、27.27%(P=0.000);0.37%、0.67%、4.46%、11.4%(P=0.000)和0.37%、0.9%、1.79%、4.55%(P=0.02)。④RE严重程度与年龄无关(P=0.103)。结论内镜诊断的RE,中国人A、B级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高龄(50岁以上)患者RE比例明显增多。食管溃疡、食管狭窄、食管不典型增生与RE分级严重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9.
DAPK mRNA和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鳞癌组织中D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组织、17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D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APK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DAPK在正常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mRNA及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X2 =14.655,7.998,均P<0.05);不同TNM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之间DAPK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APK mRNA及蛋白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0.743,P=0.000).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DAPK mRNA与蛋白表达均降低,其表达降低或者缺失可能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DAPK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食管癌癌变过程中端粒DNA长度和细胞DN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碘化丙啶DNA荧光染色法定量检测100例食管上皮脱落细胞(其中食管上皮正常18例,轻度增生16例,重度增生35例,癌31例)中端粒DNA长度、细胞内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各组的端粒长度,Q-FISH值分别为正常组(50.83±8.86)、轻度增生(49.51±3.16)、重度增生(36.96±8.02)和癌组(27.81±6.59);癌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重度增生组、轻度增生和正常组(P<0.01),同时重度增生组短于轻度增生组和正常组(P<0.01);端粒DNA长度Q-FISH值与细胞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9,P<0.01).正常组、轻度增生组、重度增生组和癌组细胞中DNA指数(DI)分别为(1.01±0.32)、(1.04±0.21)、(1.10±0.28)和(1.51±0.36),正常组、轻度增生组和重度增生组的DI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癌组的DI值明显高于其他三组;DI值与细胞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1).端粒长度Q-FISH值与DI值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1).结论 端粒DNA长度缩短、细胞DNA含量升高可能参与了食管上皮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