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内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12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AST)及CK值、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组TG、TC、LDL-C水平、颈动脉IMT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低剂量组49例和高剂量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普罗布考500 mg,bid;低剂量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qd,普罗布考500 mg,bid;高剂量组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qd,普罗布考500 mg,bid;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患者颈部血管彩超结果、血清炎性指标和血脂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降低(P0.05);低、高剂量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CRP)、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软斑个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低、高剂量组hc-CRP、TC、TG、LDL-C、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hc-CRP、TC、TG、LDL-C、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软斑个数低于低剂量组,HDL-C高于低剂量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可能有利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缩小和稳定。  相似文献   

3.
王蕾  于维雅  邵芳 《临床医学》2010,30(9):39-41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联用组43例和单用组40例,单用组使用氨氯地平5~10 mg,1次/d;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平、血压、脉压及血脂情况。结果两组的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平均斑块数及检出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改变(P〉0.05)。联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检出率及TC、TG、LDL、HDL-C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在更好地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更为有利地逆转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2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于治疗12周及24周时,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后,颈动脉IMT变薄(P〈0.05),血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但在12周时,虽然TC、LDL-C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中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长期服用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PAS疗法)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观察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分为PAS治疗组和AS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PAS治疗组40例,应用普罗布考(0.5g/d),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AS对照组40例,予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共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TC、TG、LDL-C、HDL-C)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AS治疗组及AS对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含量均下降(P0.05),PAS治疗组更明显(P0.01);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轻微下降趋势(P0.05)。结论(1)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脂、降低炎症指标hs-CRP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用效果明显。(2)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需长期进一步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5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2组血清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研究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2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IMT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高血脂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IMT增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所有病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基础上,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研究组1 a后IMT缩小显著(P〈0.05),且TG、TC、LDL-C下降显著,HDL-C升高显著,P〈0.01。结论服用阿托伐他汀1 a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7-2588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LDL和颈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和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机体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对老年脑梗死伴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选择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总疗程1年,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12个月后,TC、LDL-C、TG降低(P〈0.05),HDL-C升高(P〈0.01);颈动脉的内径有所扩大,颈动脉斑块缩小,尤以12个月后改变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减少并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不同时段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明显升高,同时治疗组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显著下降,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其血脂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患者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58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6个月后,TG、TC、LDL-C、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C呈显著性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6个月后,TC、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及HDL-C的升高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40 mg/d阿托伐他汀较10 mg/d更能显著性降低TC、LDL-C水平及IMT(P<0.05),但升高HDL-C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高剂量组中有1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结论:10 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调脂的基础上,稳定并消退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高血压组)和正常人群61例(对照组).常规超声采集颈总动脉图像,光盘贮存,用已经确认的有效识别内中膜边界的软件脱机测量和计算内中膜最大厚度(IMTmax)、最小厚度(IMTmin)、平均厚度(IMTmean)、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测量血脂,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IMTmax、IMTmin、IMTmean、SD、CV、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AIP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间TC和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SD、CV与nonHDL-C、AIP和IMTmax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SD和CV能够反映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群之间血管内中膜的差异,且与IMT、nonHDL-C及AIP等已知心血管危险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能够用于评价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从赣州市人民医院选取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和健康对照者7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健康对照组(70例)、动脉粥样硬化组(141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159例),抽取空腹血液检测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多组间比较,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肾小球滤过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γ-GT(r=-0.598,P=0.00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仍显示血清γ-GT(β=-0.345,95%CI为-0.005~-0.511,P=0.036)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γ-GT(OR=0.569,95%CI为0.237~0.867,P=0.029)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保护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γ-GT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监测血清肝酶变化可能对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颈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参数.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TC、TG、LDL-C、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存在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国产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高危患者的疗效和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冠心病高危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d-1组(n=50);阿托伐他汀40mg.d-1组(n=54)。分别于用药前、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糖(GLU)、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CK),共治疗6个月。结果:(1)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10mg.d-1组LDL-C、TC、TG水平分别降低38.04%、29.37%、20.74%,HDL水平升高了5.98%。40mg.d-1组LDL-C、TC、TG水平分别降低49.14%、37.69%、26.98%,HDL水平升高3.48%。10mg.d-1组LDL-C的达标率为54.00%,40mg.d-1组LDL-C的达标率为79.24%。两组间LDL-C的达标率有显著差异(P<0.01)。(2)两组间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1较10mg.d-1治疗能更有效的降低LDL-C、TC和TG水平,使LDL-C水平达标率高,且两者的安全性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是否有斑块以及是否存在动脉硬化.方法 分析2009年4月-2010年9月间150例RA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及实验室指标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 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6例,常规治疗时,对照组加服安慰剂1片/d,阿托伐他汀组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脂、PWV、AB I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差(PP)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阿托伐他汀组SBP、PP减少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WV较治疗前减少,AB I较治疗前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阿托伐他汀PWV降低的程度、AB I增加的程度均更加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减少PWV,增加AB 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89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组。治疗后,比较两组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绞痛情况(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