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和Angio-Seal闭合器在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封堵穿刺点的即刻成功率、术后24h及术后1周与穿刺有关并发症,探讨护理干预对封堵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0月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11例,其中156例予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点,155例予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点,比较两者术后即刻封堵成功率、术后24h及1周内与穿刺有关并发症,针对两种血管闭合器的特点,术后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手术成功率、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24hStarclose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6例,Angio-Seal组15例(P=0.04)。术后1周Starclose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8例,Angio-Seal组18例(P=0.039)。结论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堵股动脉穿刺点较Angio-Seal闭合器更安全可靠,针对两种闭合器的不同止血原理,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有利于减少术后与穿刺有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动介入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92例随机分为TRA-pPCI组46例和TFA-pPCI组46例。结果:两组在桡/股动脉穿刺时间、指引导管置入时间、总PCI时程无明显差异,术后TFA-pPCI组出血、血栓/栓塞和血管并发症明显高于TRA-pPCI组。结论:TRA-pPCI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冠心病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6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07/2008-07 366例常规拟行经桡冠脉造影和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冠脉造影PCI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皮下瘀斑面积大于5 cm×5 cm的发生率2%,皮下血肿大于1 cm×1 cm的发生率1%、与穿刺相关的死亡0,桡动脉栓塞、全身大出血、动静脉瘘、手神经损伤、皮肤寻麻疹、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有显著优点,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9年2月18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或)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经动脉途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05例)为经桡动脉途径,B组(n=84例)为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两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操作过程中平均穿刺时间、手术耗时、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痉挛A组1例,B组0例;局部血肿A组2例,B组0例;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栓塞A组为0例,B组分别为4、1、1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及排尿困难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相比,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经桡动脉入径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对比研究,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桡动脉人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8-01-2010-03我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2例,随机分组,经桡动脉介入组为24例,经股动脉介入组为28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鞘管置人时间、手术耗时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手术耗时桡动脉组为(54.7±18.3) min,股动脉组为(51.5±17.2)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管置人时间股动脉组少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预后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人径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经股动脉人径比较,经桡动脉入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A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2003—09~2004—12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5~77岁。25例患者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15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科自2003-09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它可使患者更舒适,活动更自如,减少了皮下血肿、尿潴留等并发症,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适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术后止血方式的不同,将582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CAG)和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220例)和B组(362例)。A组患者使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B组患者采用手工压迫股动脉止血,对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及迷走反射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在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止血成功率及出血并发症上并不优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同时其价格较昂贵,因此在选择病例时需非常谨慎,而不能作为经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的常规止血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62饲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随访1年临床疗效。方法非随机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术前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波立维)治疗,术中根据病变分布、血管直径选择单支架和T支架、V支架、对吻(kissing)支架、挤压(crush)支架和裤裙(clotte)支架双支架术,6个月和1年时电话或门诊随访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外科搭桥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病变分布开口、体部和末端分叉所占比例分别是24.2%、20.1%和54.8%,其中56.5%(35例)的患者使用单支架,43.5%(27例)的患者使用双支架。1年随访,猝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靶血管重建2例,冠状动脉搭桥(CABG)3例,1年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9%。结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临床疗效可靠,不良事件发生率与CABG相当,时其有选择性地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14.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to treatment b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下载免费PDF全文
Outi Kähkönen MSc RN Terhi Saaranen PhD RN PHN Päivi Kankkunen PhD RN Marja‐Leena Lamidi MSc Helvi Kyngäs PhD RN Heikki Miettinen PhD MD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8,27(5-6):989-1003
15.
目的 评估本院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医院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60例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冠脉病变特点、PCI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94例<75岁患者作比较.结果 ≥75岁老年组患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减退及肾功能减退的比例均明显高于<75岁年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14、10.75、4.47,P均<0.05);≥75岁老年组患者的冠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病变类型多为复杂病变,和<75岁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95、4.52,P均<0.05);成功置入支架的比例比较,≥75岁老年组明显低于<75岁年龄组,分别为88.33%与96.81%,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5); PCI术中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比例,≥75岁老年组13.33%,而<75岁年龄组4.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5);高龄组中住院期间总死亡率10.00%.非高龄组总死亡率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4,P<0.05).结论 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PCI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评价PCI术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 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岁冠心病患者679例,分为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53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143例.术前分别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75%的393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并再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76例,双支病变组118例,3支病变组99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143例.PCI各组术前、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Td和QTcd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冠心病3个亚组的QTd和QTcd在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亚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术前QTd(48.52±12.35)ms,术后1天(41.23±13.35) ms,术后7天(41.12±12.61) ms,术前QTcd(55.34±15.81)ms,术后1天(48.62±14.93) ms,术后7天(48.23±13.65) ms;双支病变组术前QTd(53.26±16.95) ms,术后1天(44.54±14.63)ms,术后7天(43.96±15.32) ms,术前QTcd(59.41±16.72)ms,术后1天(50.35±15.43) ms,术后7天(49.94±15.35)ms;3支病变组术前QTd(58.43±13.72) ms,术后1天(52.82±13.66)ms,术后7天(52.76±13.32)ms,术前QTcd(65.91±18.53)ms,术后1天(60.21±16.38) ms,术后7天(60.19±15.74) ms.结论 QTd、QTcd在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CI术后明显降低,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关.说明QTd、QTcd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药物治疗)与研究组(5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再根据研究组患者年龄,将<75岁的38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75岁的20例患者纳入研究B组.比较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不良情绪评分、治疗依从性、心绞痛发作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个月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单次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减轻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龄(≥75岁)冠心病(CAD)患者在基层医院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年龄≥75岁的82例CAD患者行PC I治疗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PC I的成功率为95.0%,靶病变成功率为96.9%,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基层医院对高龄老年CAD患者行PC I治疗成功率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评估、权衡利弊及谨慎的操作和适应证的严格掌握是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