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施行经右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38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2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VSD合并ASD 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 发生右下肺不张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例,随访时间1~18个月,除1例VSD患者术后发生残余漏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简便、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主动脉径路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的外科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3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无低心排,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及术后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瓣返流较术前减轻.结论 经主动脉途径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多个切口,修补确切,可以保护肺动脉瓣.  相似文献   

3.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4例采用Konno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结果。方法应用Konno法切开主动脉瓣环至VSD,用二片人工血管补片修补VSD,并扩大主动脉瓣环,植入人造瓣膜,其中一片人工血管扩大升主动脉,另一人工血管补片修复右室流出道。结果4例修补直径8~15 mm VSD,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5~8 mm,植入19~21 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随访6~43个月,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Konno手术在扩大主动脉瓣环时可同时修补VSD,较适用于需要行主动脉瓣置换的干下型VSD。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 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 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 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 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0%,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对26例嵴内型VSD患者行介入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破口直径3~9mm,平均(4.7±4.5)mm.距肺动脉瓣>2mm,距主动脉瓣>1 mm,并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6例患者中21例封堵成功,5例失败,成功率为80.8%.术后即刻左室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均在术后1 d至3个月消失,术后即刻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1例,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术后1周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即明显缩小(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及以上各项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前合并8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例LBBB,5例在术后2~14d恢复正常,6例在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包括4例RBBB,2例LBBB.随访1个月时,1例RBBB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时,1例RBBB恢复正常,余在随访期间持续存在.结论 应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嵴内型VSD是安全有效的,近中期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在施行心脏直视手术时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实施心脏直视手术室间隔缺损(VSD)合并PH患者190例,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YHA)Ⅱ~Ⅲ级,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死亡8例,3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3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率为4.21%,其余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8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临床资料,男48例,女34例,年龄60~75岁,平均(64.6±4.2)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62例、Ⅳ级11例,心胸比0.48~0.95(0.60±0.072);共行二尖瓣置换(MVR)45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6例,双瓣置换(MVR+AVR)21例,6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均行瓣膜成形;同期行冠脉搭桥6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3.7%,术后并发症1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48个月,晚期死亡2例,其余病例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5例、Ⅱ级43例、Ⅲ级4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要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好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强化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幼儿单纯多发性室间隔缺损(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M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2001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手术治疗22例MVSD的患儿,其中膜周部合并干下VSD1例,单纯小梁部多发VSD5例,膜周部合并小梁部VSD16例;分别经右心房、右心房联合肺动脉、右心房联合右心室、右心房联合左心室4种手术人路行Ⅰ期根治术。结果术前心脏彩超漏诊3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4例发生残余漏,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MVSD多为膜周部缺损合并小梁部缺损,婴幼儿期行Ⅰ期根治手术疗效满意;术前心脏彩超易漏诊,术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充分显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 1980年 5月至 2 0 0 0年 6月主动脉窦瘤破裂 (RASV)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RASV修补及合并畸形的矫治术。其中RASV直接缝合修补 2 1例 ,补片连续缝合或间断褥式缝合 4 2例 ,合并手术 :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 17例 ,主动脉瓣置换 11例 ,主动脉瓣成形 7例等。结果  62例治愈 ,1例术后死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随访 1个月~ 2 0年 ,62例病人心功能改善 1~ 3级以上 ,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及早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适当的术式和充分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感因素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中10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治疗,其中6例同时行主动脉瓣替换术.结果 9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心功能恢复到Ⅰ级7例,Ⅱ级2例.死亡1例系未行手术治疗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合并室间隔缺损是主动脉窦瘤破裂易感因素之一;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经确诊,应足量有效抗炎治疗并尽早手术;合并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果断换瓣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 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炎症坏死组织后,作主动脉瓣置换(AVR) 10例、二尖瓣置换(MVR) 7例、MVR 三尖瓣DeVega成形1例、三尖瓣置换(TVR) 1例、三尖瓣瓣膜缺损修复2例;同期室间隔缺损(VSD)修补2例、漏斗胸矫治1例;本组急症手术7例,均为主动脉瓣病变,其中高热不退2例、循环衰竭少尿5例;围手术期均使用足量敏感或广谱抗生素、改善心功能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多器官系统衰竭(MOSF)、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其余1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成功率。恰当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法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均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干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独特的解剖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9年4月共手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者150例,其中干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13例.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的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狭窄类型: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2例,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狭窄3例,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瓣环狭窄8例;室间隔缺损为干下型,直径1.5~3.0 cm;主动脉骑跨率30%~50%.全组治愈12例,死亡1例,病死率7.7%(1/13),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随访1个月至6年,紫绀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复查心脏超声,4例右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例室水平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9例右室流出道未见残余梗阻.结论 干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率高,精确的室间隔缺损补片远端缝合技术、右室流出道漏斗部的充分疏通,尽量减少跨瓣环补片和较小的室间隔缺损补片可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1997年2月-2003年2月10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2例。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4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1例,二尖瓣1例。合并瓣膜赘生物9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右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术1例。结果患者术后7-14d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应用抗生素28d后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并发感染性心瓣膜炎,如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索28d,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下狭窄(SAS)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S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手术所见.结果 单纯SAS 9例,其中隔膜型3例,肌肥厚性5例,二尖瓣畸形导致的1例.21例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主动脉瓣狭窄(AA)5例、主动脉缩窄(COA)3例.根据三尖瓣反流、心内或大血管水平分流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52~75mm Hg.2例患者漏诊弥漫型SAS;1例被误诊为肥厚型心肌病(HCM).结论 SAS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在解剖、血流动力学上有许多特异之处,把握其特殊表现,有助于超声心动图做出准确诊断,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对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3例死于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于术后一周出现心包填塞,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余病例全部康复出院。死亡率4.82%。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超示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心功能均有改善,其中心功能I级20例,Ⅱ级56例,Ⅲ级4例。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有效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和提高手术技巧,严密的术后监护,就可以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advance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adven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cardiac surgeries has broadened to include those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80.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in-hospi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at our cardiovascular center,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ll medical records of consecutive octogenarian patients was made. Between January 1998 and April 1999, 76 patients (mean age (SD), 82.5 (2.6))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of which, 61.8% were males. Surgical procedures consisted of isola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64 patients, isolated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VR) in 4 patients, combined CABG and left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4 patients, combined CABG and AVR in 2 patients, combined CABG and aortic aneurysm repair in 1 patient and combined AVR and aortic dissection repair in 1 patient. Surgery was elective in 51.3% of patients and seventy-one percent (54) experienced at least on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atrial arrhythmia (28) followed by low cardiac output (23) and pneumonia (16). Hospital mortality occurred in 11 (14.7%) patients, an estimat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published studies on octogenarians. Sin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studied was small, these results require confirmation by other cardiovascular centers in the island. Further research to determin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o assess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cardiac surgery and to evaluate cost-effectiveness considering new trends in managed health care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心肌保护液在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研制的改良心肌保护液是在全面细致分析UW液、HTK液配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并应用腺苷和中药丹参,即集中UW液、HTK液及祖国医学的优点,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21例,女38例,年龄2个月~38岁;直接分离结扎导管1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结果:全组无死亡,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的保护液与ST.Thomas液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效果。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