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对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及血清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武汉市第十一医院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0.2 mg/kg、丙泊酚1.2 mg/kg、咪达唑仑0.02~0.04 mg/kg麻醉诱导;待下颌松弛后常规置入喉罩,并行机械通气。观察组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麻醉前30 min静脉注射250~300 m L乳酸钠林格液,取右侧卧位,在L2~3间隙行硬膜外复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10~12 mg,头端留置长约2 cm硬膜外导管,将麻醉平面控制于T6平面,1 h后追加罗哌卡因3~5 m L;待固定麻醉平面后全身诱导,麻醉诱导方法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于入室时(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后10 min(T_2)、手术后30 min(T_3)、喉罩拔出即刻(T_4)、喉罩拔出后10 min(T_5)检测两组患者心率(HR)、心肺复苏时间(CP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_2)水平,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时段血清肾上腺素(AE)、多巴胺(DA)水平。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5.6±1.3)min、气管导管拔出时间(10.4±3.2)min、苏醒时间(16.7±5.2)min与对照组[(3.7±0.8)min,(7.3±1.6)min,(10.8±2.9)min]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T_2开始HR、CPR、MAP、Sp O_2开始上升,至T_4达峰值,此后开始降低,至T_5时仍显著高于T0时(P<0.05);观察组T0~T_5HR、CPR、MAP、Sp O_2变化不明显,两组在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AE、DA从T_1时开始上升,至T_3达峰值,此后逐渐降低,至T5时仍显著高于T0时(P<0.05);观察组T_0~T_5 AE、DA变化不明显,两组在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显著减轻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且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其效果优于单纯全身麻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应激反应和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2组患者麻醉后,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2组患者在CO2气腹前(T0)、气腹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停气后10 min(T4)的MAP、HR、SpO2。结果:观察组在T1、T2时,HR明显降低(P0.05),30 min恢复到气腹前水平,对照组气腹后HR无明显变化(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对照组MAP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整个气腹期间MAP无明显变化或略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平均清醒时间、术中疼痛知晓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有利于在手术中完成较好的呼吸及循环管理,并能够减轻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燕  杜克信 《血栓与止血学》2022,(3):1005-1006+100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接受手术时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中(T1)、麻醉后30 min(T2)、术中(T3)、术毕(T4)各个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记录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T2~T4时观察组HR明显低于对照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2~T4时观察组Fbg和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概率15.00(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更能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能减少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静脉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围术期血浆内皮素(ET)及血栓素A2(TXA2)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8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快通道全麻组(A组)与静脉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分别于麻醉前(T0)、插管后5min(T1)、切皮后5min(T2)、进腹探查(T3)时和术毕拔管后(T4)在非输液侧各采集静脉血6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TXB2含量,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总麻醉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从静脉停止给药至睁眼时间、术毕至离开手术室时间及拔管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P<0.01).Steward评分:术毕10min A组≥4分者(25例)少于B组≥4分者(34例),P<0.01.A组T3时间点SBP高于T0时(P<0.05)、T4时间点SBP及MAP显著高于T0时(P<0.01);A、B两组在T1、T2时间点SBP、MAP、HR均低于T0时(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3、T4时间点SBP、MAP及HR显著低于A组同时间点(P<0.01).两组患者血浆ET水平T1 ~ T4时间点与T0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在T1、T2、T3时血浆TXB2水平均低于T0时(P<0.05);B组T2、T3、T4时血浆TXB2水平低于A组(P<0.05).结论 静脉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TXB2调控优于静脉全麻,能有效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择期进行下腹部手术的96例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给予观察组单次骶管阻滞复合持续泵入丙泊酚进行麻醉,给予对照组持续泵入丙泊酚复合间歇性追加芬太尼麻醉,对比手术不同时间段两组患儿的平均脉压(MAP)、心率(HR)、脉搏饱和度(Sp O2)、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0、T1、T2、T3时,观察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T1时MAP、HR水平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1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0、T2、T3时,对照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无Sp O2<95%情况发生,对照组有8例患儿发生呼吸抑制,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后,Sp O2回升至100%;两组患儿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次骶管阻滞复合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能给小儿下腹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将选取的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清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T2和T3时间段HR水平以及T1、T2和T3时间段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且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手术麻醉中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麻醉的ASAⅠ~Ⅱ级老年择期手术患者64例,按照麻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全身麻醉组和硬外麻醉组各32例,全身麻醉组行气管内全身麻醉,硬外麻醉组行硬膜外麻醉,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后10min(T1)及手术后2h(T2)测定血浆ET和CGRP水平,记录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结果与T0比较,全身麻醉组T1在ET水平上有上升趋势,硬外麻醉组T1在ET水平上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全身麻醉组T2在ET水平上显著降低(P0.05),CG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全身麻醉组T2在ET水平上显著低于硬外麻醉组(P0.05),在CGRP水平上显著高于硬外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MAP、HR变化平稳,硬外麻醉组变化幅度较大。结论老年人气管内全身麻醉可明显拮抗血浆内皮素,提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减轻围手术期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硬膜外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手术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效果、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术后30 min内苏醒拔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5.34±20.4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2.57±24.71)min;其麻醉优良率为98.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MMSE评分为(26.91±2.85)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4.65±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MAP为(82.72±6.43)mmHg、HR为(69.45±5.89)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25±6.32)mmHg、(58.64±4.2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16.42%(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33%(2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 min内苏醒拔管率为80.60%(5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69%(4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9.
赵娜  刘朝文  程波  李有长 《重庆医学》2015,(23):3213-3215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中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因盆底功能障碍拟于硬膜外麻醉下行盆底重建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及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行腰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研究组硬膜外麻醉建立后,采用靶控输注静脉泵注丙泊酚,调整丙泊酚剂量,维持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于65~80,改良镇静/警醒评分于3分,持续静脉泵注至术毕封皮。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观察研究组患者术中镇静程度、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硬膜外麻醉镇静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30 min(T3)的 HR 及 MAP 低于手术麻醉前(T0)、术后30 min(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 T2、T3的 HR 及 MAP 高于 T0、T4(P <0.05),研究组患者围术期 T1、T2、T3的 HR 及 T2的 MAP 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有2例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研究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14),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 BIS 维持于(73.3±4.8)~(76.1±3.4),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范围为(1.32±0.29)μg/mL ~(1.52±0.26)μg/mL。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应用于中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折手术中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麻组45例,联合组45例,分别采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方式进行麻醉。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后(T1)、手术进行5 min(T2)、15 min(T3)、30 min(T4)、60 min(T5)对患者的平均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浓度(Sp O2)指标数值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术中MAP与T0时相比均有明显变化,全麻组术前MAP为(108.1±8.8)mm Hg,最低为(88.3±4.2)mm Hg,联合组术前MAP为(107.9±9.2)mm Hg,最低为(103.5±3.7)mm Hg,全麻组变化较为显著,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全麻组变化从(85.2±4.6)次/min到(65.8±5.3)次/min,联合组(87.6±3.2)次/min到(73.3±4.6)次/min,全麻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p O2与RR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各项指标变化相对较少,麻醉效果好,安全性更高,对于循环功能影响更小,且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栓素A2(TXA2)、血浆D二聚体(D-D)等纤溶功能及应激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24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硬膜复合组(n=120)与静吸复合组(n=120),前者实施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后者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纤溶功能与应激氧化指标,包括TXA2、血浆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及去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结果两组术前各项纤溶功能指标、应激氧化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项纤溶功能指标、应激氧化指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硬膜复合组术后TXA2、D-D、tPA、PAI-1升高幅度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NE、E、DA升高幅度亦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纤溶功能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程邵洪 《中外医疗》2014,(28):146-147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妇科2012年2月—2013年10月间收治行腹腔镜治疗患者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70例)和B组(70例),分别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HR、MAP、SPO2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术后清醒时间。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HR、MAP、SPO2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值分别为(83.02±7.69)次/min,(11.24±0.80)k Pa,(95.82±1.07)%;B组患者麻醉后HR、MAP、SPO2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值分别为(75.46±5.48)次/min,(10.02±0.54)k Pa,(95.40±1.02)%;A组患者麻醉前后HR、MAP、SPO2等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麻醉前后HR、MAP、SPO2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分别为(22.70±3.62)min,(18.12±3.640)min;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持续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患者可有效稳定血液动力学指标,促进术后苏醒,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甲状腺术后躁动和术中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行甲状腺手术患者84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1 min(T1)、切开皮肤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测定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水平。 结果观察组T2、T3、T4点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T3、T4点FT3、T3、TS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3、T4点FT4、T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24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157,P=0.017)。 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术中甲状腺素水平比较稳定,且抑制术后躁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分别联合术后镇痛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血液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对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2组患者均给予乳腺癌手术,观察组(45例)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且术后行自控硬膜外镇痛,对照组(45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且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两组均于多个时间点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入室时相比,两组诱导气管插管后、切皮后5min、拔管前等时刻MAP、HR均明显升高(P <0.05),而观察组气管插管后、切皮后5min、拔管前等时刻的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4h、24h、48h等时间上,观察组血清皮质醇、CRP水平及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术后4h、24h等时间上,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PACU停留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硬膜外复合全麻及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有助于维持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抑制应激反应,减轻免疫抑制,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胸部手术患者,观察组(n=30)实行全身麻醉联合硬外膜麻醉,对照组(n=30)则采用全身麻醉,对2组手术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律(HR)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入麻醉药量(15.9±2.1)mL和清醒时间(8.1±1.6)min;对照组吸入麻醉药量(33.3±3.5)mL和清醒时间(20.1±3.4)min,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手术上,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有助于缓解麻醉药物对患者呼吸及循环状况的影响,促使患者较快地清醒,从而提升临床康复治疗效果,应当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血液保护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行TKA手术的患者60例,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30例.观察麻醉前即刻(T1)、麻醉后30 min (T2)、术毕(T3)、术后1 d(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血小板(PLC)、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①两组T1~T4不同时点SpO2均未见明显变化,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时点MAP、HR均低于T3时点,硬膜外组T3时点MAP、HR水平高于T2时点,硬膜外组T2时点MAP、HR水平高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全身麻醉组T1时点PLC、Fbg、PT、APTT与硬膜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T4时点Fbg、PT、APTT水平低于硬膜外组T4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全身麻醉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36.7%),明显高于硬膜外组的3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下肢关节手术患者10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52例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对照组52例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指标、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6 h后凝血功能比较,观察组患者a PTT、PT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D-D、Fb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77%vs 21.15%)(P0.05)。结论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缺血性心脏病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48例,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首先选择T8~9或T9~10椎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后行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所有患者均监测记录入室时(T0)、气管插管即刻(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拔出气管插管前(T4)、拔出气管插管后(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并记录围术期心电图中ST-T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T1,2组患者HR及MAP较T0明显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T1插管即刻、T2、T4、T5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B组围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单纯全身麻醉小。  相似文献   

19.
伊博  王玲  陈鸣  毛连经  毛英杰  刘柯柯 《微创医学》2019,(4):456-457,52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6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选择全身麻醉方法配合完成手术,观察组选择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麻醉前以及术后放气后5min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腹前10min以及气腹后10min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前以及术后放气后5min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腹前10min以及气腹后10min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回答问题切题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气腹前10min以及气腹后10minHR、MAP水平,缩短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回答问题切题时间,效果显著,为手术的顺利完成以及患者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04-107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6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复合组)与全身麻醉组(全麻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后30 min(T2)、拔管前15 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1 h(T5)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1、T4时间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术后第1天认知功能情况以及围手术期液体负荷量。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MAP与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麻醉后30 min(T2)、拔管前15 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1 h(T5)患者MAP、HR水平变化显著,但复合组下降幅度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复合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合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全麻组,谵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输液量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抑制围手术期应激炎性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液体负荷,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