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便秘产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2014-01至2016-12在妇产科定期行产后复查的女性120例(产后组),其中有便秘症状48例(便秘产妇),无便秘症状72例(无便秘产妇),同期选取未育的无便秘症状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 产后妇女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产后组妇女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P<0.05)。产后组便秘产妇在各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非便秘产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便秘产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产妇(t=2.41,P<0.05),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产后女性尤其便秘产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合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动态 MRI 在盆腔器官脱垂(POP)术前诊断、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 POP 的患者29例,对照组为年龄、产次和体质量与之匹配的无症状志愿者12例,行静态和动态盆底 MRI 检查,观察盆底结构形态学变化,测量 POP 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动态 MRI 图像上各指标:膀胱下缘到耻尾线(PCL)的垂直距离(B-PCL)、子宫颈到 PCL 的垂直距离(U-PCL)、Douglas 窝到 PCL 的垂直距离(D-PCL)、耻骨直肠肌裂孔线(H 线)、盆底肌下降距离(M 线)、肛提肌裂孔面积(LHS)、肛提肌板角度(LPA)、髂尾肌角度(ICA)、尿道倾斜角(UA)。结果POP 患者术前 MRI 上诊断膀胱膨出19例,子宫脱垂28例,直肠膨出4例,Douglas 窝疝14例,盆底松弛29例,发现肛提肌缺陷27例,耻骨宫颈筋膜缺陷24例。POP 患者术前 B-PCL、U-PCL、D-PCL、H 线、M 线、LHS、LPA、ICA 及 UA 等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21例 POP 术后患者中,MRI 发现9例盆腔器官位置恢复正常,12例仍有脱垂;8例网片植入患者术后 MRI 显示网片无移位;POP患者术后 B-PCL、U-PCL、D-PCL、UA 测量值较术前缩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动态 MRI 可全面评价 POP术前、术后盆底形态和功能改变,检出隐匿的脱垂和术后残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女性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9月—2017年4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中老年POPⅡ-Ⅳ度女性病人30例[(56.5±10.20)岁]及中老年已育无POP女性20例[(48.2±9.20)岁]作为对照。受试者均行静动态MRI检查,通过Mimics 10.01构建静动态肛提肌三维模型。二维观察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形态及髂尾肌形态,三维测量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肛提肌起始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静动态肛提肌测量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肛提肌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结果最终顺利构建26例POP组及20例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模型。POP组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异常"U"形及"O"形增多,髂尾肌异常"漏斗"形及"凹槽"形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动态MRI无明显变化(P0.05)。POP组和对照组的肛提肌动态三维测量指标均较静态增大(P0.05)。静息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侧距离明显增大(P0.05),余无明显差异(P0.05);动态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测量指标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中年已育女性虽无POP症状,但肛提肌趋向松弛改变;屏气用力下POP组肛提肌形态改变更明显,说明肛提肌支撑力的减弱与PO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和形态,比较力排相试验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 静息相两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面积[(35.9 ±13.1)cm2]和面积增大百分比[(64.7±22.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1.7±4.9)cm2和(11.3±6.4)%](P<0.01).静息相两组受试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由前至后均分别为尿道、阴道和肛管,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出现膀胱10例(31.3%)、子宫12例(37.5%)、直肠黏膜21例(65.6%)和腹膜脂肪8例(25.0%),而对照组仅发现2例(9.5%)肛提肌裂孔内出现直肠黏膜,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常出现多个盆腔器官向肛提肌裂孔脱垂,并导致肛提肌裂孔异常膨大.  相似文献   

7.
MRI对分娩并发肛提肌损伤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正常肛提肌与肛提肌损伤的MRI表现,评价分娩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健康未产妇(对照组)和20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研究组),研究组进一步分为压力性尿失禁组(研究A组)和无症状组(研究B组)各100例。采用MR质子加权像对其盆部进行多方位扫描,比较正常肛提肌与其损伤的MRI特征。结果对照组肛提肌均表现正常,研究组中54例(27%)(研究A组42例,研究B组12例)有明显的肛提肌损伤,其中49例位于耻骨直肠肌,5例位于髂骨尾骨肌(x^2=41.447,P〈0.01)。耻骨直肠肌损伤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部分缺损,髂骨尾骨肌损伤表现为肌肉明显萎缩。结论经阴道分娩是引起肛提肌损伤的重要原因,其损伤可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初产妇肛提肌损伤多发生于耻骨直肠肌,MRI是检测肛提肌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分娩的180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其中阴道分娩130例、剖宫产50例。均于产后6~8周时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另选取50例未生育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观察该组产妇及对照组在盆底平静状态和压力状态下的图像特征,包括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等指标。结果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的膀胱颈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为产后盆底功能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产后40例正常产妇纳入本次实验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2组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并比较2组盆底功能(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前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治疗前,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并可作为评价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动态MRI来评估正常女性的盆腔脏器及盆底肌肉在静息状态与盆腔最大用力排便时的运动情况以及形态的变化。使其一定程度上为盆底功能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拟定相对正常的影像学标准。方法本研究对20例志愿者进行盆腔动态MRI检查,用于观测前、中、后盆腔脏器的位置、运动范围和盆底肌肉形态及运动程度。结果对本组志愿者以耻尾线(PCL线)为参考线,测量盆腔脏器最大用力排便时平均下降距离,子宫颈为(21.37±5.8)mm,膀胱颈为(9.51±2.6)mm,肛直肠连接为(-14.75±5.73)mm。而肛提肌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动态MRI是研究女性盆底解剖与形态学的有效方法。正常女性盆腔动态MRI与静息状态相比,力排时盆腔器官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形态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盆腔器官脱垂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导致盆腔脏器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盆腔器官脱垂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此对肛提肌的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成为盆腔器官脱垂研究的关键。动态MRI、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以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等MRI技术能够提供肛提肌形态、运动、功能、微观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探索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完善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0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将术后无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分为对照组30例,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为盆腔器官脱垂组总计30例,诊断为尿失禁患者分为尿失禁组3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分析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尿道倾斜角(urethral angle, UIA)、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 PUVA)、肛提肌裂孔面积(levator hiatus area, LHA)对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结果 Valsalva状态LHA对盆腔器官脱垂诊断的临界值为27.5 cm2,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76.7%,阴性预测值为70.0%,说明Valsalva状态LHA对盆腔器官脱垂诊断价值较好;Valsalva状态UIA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临界值为40.5°,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6.7%,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3.3%,说明Valsalva状态UIA对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价值较好。结论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正常女性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尿道周围支持结构的动态MRI表现,以评价动态MRI在SUI诊断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对28名女性志愿者及16例SUI患者行盆腔动态MRI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和数据测量,评价静息及屏气用力状态下正常志愿者和SUI患者尿道支持结构及其功能状态的变化。结果女性尿道支持韧带有4组,包括尿道周围韧带、尿道旁韧带、耻骨尿道韧带和尿道下韧带;肛提肌有3对,即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及髂骨尾骨肌。正常志愿者用力前后尿道支持韧带及肛提肌各组成部分形态无明显变化。SUI患者尿道支持韧带表现为一组或多组韧带不同程度松弛或断裂,屏气用力状态下上述改变仍存在,无显著性变化;肛提肌在静息状态下形态学表现与正常志愿者相近,但在屏气用力状态下肛提肌表现为松弛;尿道活动度较正常女性增大。结论 MRI可以较好显示尿道支持韧带及肛提肌的形态,动态MRI可以更好地评价尿道支持结构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牛琳  杨滨  许华  范瑾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12):2129-2132
目的 探讨MRI与超声检查应用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受检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和MRI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检查和MRI对静息状态、肛提肌裂孔收缩状态及最大Valsava状态下不同组间受检者肛提肌裂孔形态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超声检查还是MRI检查,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和MRI检查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强;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4.38%,低于MRI检查的95.29%;MRI诊断的特异度为90.00%,高于超声检查的67.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检查诊断的AUC值高于MRI。结论 盆底超声检查和MRI应用于POP诊断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超声检查更简便易行,可重复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动态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POP的中老年女性患者41例,对照组为年龄和产次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静态MRI评估肛提肌形态的改变,动态MRI评估肛提肌功能的异常并记录代表支撑功能5个测量值的变化,DTI评估肛提肌各向异性分数值的变化.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进行两组间各测量指标的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12例(29.3%)和最大用力时41例(100%) POP患者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呈“O”型,静息状态下29例(70.7%)髂尾肌呈“漏斗”状,最大用力时34例(82.9%)髂尾肌呈“盆”状,22例(53.7%)出现肛提肌萎缩或断裂.POP患者静息时的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均明显增大(H线:t=-7.897,P=0.000;M线:t=-12.305,P=0.000;盆隔裂孔宽度:t-5.320,P=0.000),最大用力时提肌板角(LPA)、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及最大用力与静息时各指标差值均明显增大(最大用力时LPA:t=-3.837,P=0.000;H线:t=-10.485,P=0.000;M线:t=-11.521,P=0.000;盆隔裂孔宽度:t=-9.618,P=0.000;LPA差值:t=-4.880,P=0.000;H线差值:t=-2.494,P=0.015;M线差值:t=-4.111,P=0.000;盆隔裂孔宽度差值:t=-5.151,P=0.000),各向异性分数值明显减小(左:t=-4.853,P=0.012;右:t=-6.297,P=0.000).结论 POP患者存在肛提肌缺陷、支撑能力下降和盆底松弛,静动态MRI及DTI能够客观地评估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18例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在其产后6周经会阴超声检查,记录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初产妇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5例,其发生率为21.19%。对照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且两组均未检出压力性尿失禁的病例。研究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发现产妇直肠膨出2例,阴道前壁脱垂3例,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7例,子宫脱垂3例。两组产妇经会阴超声检查在膀胱颈活动度上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在直肠膨出、阴道前壁脱垂及子宫脱垂诊出情况上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结论产后早期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能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肛提肌功能和形态变化特征。方法对20名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志愿者行盆腔动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在静息位及最大腹压时肛提肌裂隙面积、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肛提肌板角度及其变化值。结果肛提肌裂隙面积:静息位(9257±1234)mm2,最大腹压(10380±1395)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直肠肌厚度:静息位(5.9±0.8)mm,最大腹压(4.7±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不对称:静息位分别为(6.0±0.8)mm、(5.8±0.7)mm,最大腹压分别为(4.8±0.7)mm、(4.6±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提肌板角度:静息位(40±4)°,最大腹压(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变化值为(6.0±1.6)°。结论动态MRI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肛提肌的形态,评价肛提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用力前后SCT、MRI影像评价正常妇女肛提肌的形态与功能.方法:对56例无骨盆手术史且无盆底功能性疾病的绝经前未产妇进行盆底动态SCT、MRI扫描,研究肛提肌的组成、起止点、位置、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功能.结果:肛提肌整体上由许多细小的带状肌束呈叠瓦状相互覆盖、铺展而成的一对四边形的薄片肌.一般分为: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四部分.用力时均向外下呈弧形伸长变薄.静息时测得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平均为(2.57±1.1 6)mm,左侧为(2.53±1.37)mm,用力时右侧厚度平均为(1.98±0.68)mm,左侧为(1.96±0.82)mm,SCT和MRI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SCT、MRI扫描能直接清楚地显示肛提肌的解剖结构和大体形态,并可利用图像对耻骨直肠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结构的变化,准确地反映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态,为直观地了解和评估该肌群的发育及结构异常提供一条新途径,为手术治疗及评价术后排便功能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在女性膀胱脱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不同膀胱脱垂亚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收集28例膀胱脱垂患者,并同期选取22例无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患者作为对照。运用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盆底超声成像技术,观察膀胱颈的移动情况,测量Valsalva动作下膀胱最低点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旋转角及膀胱尿道后角;四维超声观察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及结构改变,筛查出不同类型的膀胱脱垂。结果:28例中12例膀胱尿道膨出,16例孤立性膀胱膨出。Valsalva动作下测量参数: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的垂直距离在膀胱脱垂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类型膀胱脱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尿道后角在膀胱尿道膨出组明显大于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和对照组(均P<0.05);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尿道膨出组和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在不同膀胱脱垂亚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漏斗形成在膀胱尿道膨出组有9例(75.0%),在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和对照组均未见。结论: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可成功获得不同膀胱脱垂亚型的声像图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该病及选择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低位直肠癌侵犯肛提肌的MRI征象与手术对照分析,探讨直肠癌侵犯肛提肌(耻骨直肠肌、髂骨尾骨肌)的MRI表现。方法 16例低位直肠癌,经手术证实癌肿均有不同程度侵犯肛提肌,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9~75岁,平均55岁。结果本组16例肛提肌受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耻骨直肠肌及髂骨尾骨肌两者均显示同时受侵犯。在横断面观察显示受累的耻骨直肠肌周围脂肪间隙消失16例;耻骨直肠肌增粗12例;病变区域内不规则形T2信号增高9例。在冠状面观察显示受累髂骨尾骨肌不规则增粗14例;肌束不连续11例;肌束边缘呈锯齿状改变10例;肿物与髂骨尾骨肌间隙消失16例。本组16例患者中,肿物下缘与齿状线距离均小于5cm,其中小于1cm者5例,1~2cm者5例,2~3cm者4例,3~5cm者2例。4例盆腔淋巴结增大,其中包括盆壁淋巴结增大2例,直肠周围淋巴结增大2例;3例腹股沟淋巴结增大。16例患者均显示直肠肌层受累,其中10例直肠周围筋膜增厚。结论 MRI检查对低位直肠癌侵犯肛提肌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要征象包括:a)肿物与肛提肌之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b)耻骨直肠肌受累以横断位显示为佳,肌束中断及T2WI信号增高为主要表现;c)髂骨尾骨肌受侵则以冠状位显示较好,肌束增粗、连续性中断及其边缘呈锯齿状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