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SCT征象、诊断价值及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12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及MS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单发、外突肾轮廓,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含脂肪3例,呈“楔形征”6例,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9例,等密度2例,稍低密度1例,未见钙化灶;增强后呈“快进快出”3例,“快进慢出”4例,“持续强化”5例,增强后肿瘤内出现粗大血管6例、假包膜2例。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癌8例,肉瘤1例。结论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稍高密度,呈“楔形征”,增强后呈“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或“持续强化”,出现粗大瘤内血管时,应考虑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EAML 28例、ccRCC 32例、AML 22例患者的CT征象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RF)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EAML 28例中,男7例,女2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2.5岁.25例发生在单侧肾脏;24例为单发,15例可见脂肪成分.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为43.8HU、92.0 HU、77.0 HU.增强动静脉期CT差值12.8 HU.4例出现粗大血管.EAML与ccRCC进行鉴别诊断,其RF准确率为97.30%,EAML无囊变,约50%病例中含脂肪成分,发病年龄为42.5岁,平扫CT值为43.8 HU,动静脉期CT值差值为12.8 HU.约94% ccRCC发生囊变,无脂肪,发病年龄为57.8岁,平扫CT值为36.7 HU,动静脉期CT值差值为27 HU.EAML与AML进行鉴别诊断,其RF准确率为70.97%:EAML较AML发病年龄年轻,肿瘤直径大,动静脉期CT值差大.结论 EAML主要发生在青年女性,平扫CT值较肾实质高,呈快进-慢出强化方式.EAML与ccRCC鉴别诊断主要从囊变、脂肪、年龄、平扫CT值、动静脉期CT值差值进行鉴别.EAML与AML主要从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年龄、肿瘤直径、动静脉期CT值差值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AM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仅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肾EAML 19例共21个病灶,2例双侧发病,瘤体最大径1.8~25.2 cm,平均6.5 cm;多数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9/21)且与肾实质分界清晰(17/21).11例CT平扫检出12个病灶,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7个病灶内含脂肪成分,1个病灶内示囊变坏死区;4个病灶密度均匀且高于肾实质;2例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1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动脉期14个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示粗大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仍可见;13个病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8个病灶为持续性强化.1例行MRI,T1WI及T2 WI呈混杂信号,病灶局部在反相位像上信号强度较同相位像明显下降.结论 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肾EAML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10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肿瘤平扫呈相对高密度、向肾外突出、乏脂肪;增强明显不均性强化(快进慢出)、瘤体较大但无分叶、包膜完整,多与肾分界清晰;其内常有轻度变性坏死区.镜下见密集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均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的有助于定性诊断的特点,与病理结构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EAML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双肾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但仅最大病灶进行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累及单侧肾脏。病灶最大径范围10~72mm,平均值为30.8mm。病灶边缘均无分叶,边界清晰,均向肾外突出生长导致肾轮廓改变,其中5个病灶与肾实质界面成角,外观酷似"冰淇淋"。所有病灶CT平扫及增强密度均不均匀,无钙化,5个病灶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仅1例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增强扫描4个大病灶(最大径≥39mm)内可见明显强化的粗大的瘤内血管,2个小病灶(最大径≤20mm)内未见瘤内血管。5个病灶内存在CT可分辨的脂肪密度,所有病例均无局部浸润、血管受累和远处转移。结论肾脏EAML与经典型AML和肾癌的CT表现存在重叠,鉴别诊断困难。EAML内部可含有或不含有CT可分辨的脂肪组织,含有CT可分辨脂肪组织的EAML与经典型AML难以鉴别。不含有CT可分辨脂肪组织的EAML与肾癌难以鉴别。EAML的最终诊断仍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透明细胞癌与5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18例肾透明细胞癌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或稍高混杂密度肿块,增强皮质期或实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其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和/或出血,钙化1例。5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均匀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后皮质期强化程度等于、低于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有所下降。5例均未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大部分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EAML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肾脏EAML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肾EAML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1)CT平扫呈稍低或等高密度,无脂肪成分,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2~5 cm;(2)病灶可以累及肾髓质部分或向外生长,但实验室检查无血尿;(3)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或较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可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有增粗迂曲的血管;(4)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CT特征表现对正确诊断肾脏EAML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AML的CT影像特征.结果 8例(共10个病灶)中6例单发,2例多发;5例(7个病灶)含有明确脂肪成分;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7例持续强化,1例强化程度下降.结论 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盂癌相鉴别,但与经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难以鉴别,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脏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平滑肌脂肪瘤MS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等.结果 20例患者共有23个病灶,其中2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1个病灶为巨大囊性并出血.病灶最大的为11.5 cm×9 cm,最小的为0.8 cm×0.8 cm.左肾13个病灶,右肾10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呈类圆形,11个病灶呈圆形,2个病灶呈菌伞状,5个病灶见劈裂征;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11个病灶呈等密度.8个病灶内见少量脂肪成分,余病灶薄层(1 mm)未见脂肪成分.20个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环形强化,2个病灶呈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的病灶20个,轻中度强化病灶2个.增强皮质期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早期呈均匀强化,强化较肾实质弱,其内脂肪密度无强化.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CT平扫薄层显示细微脂肪成分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对于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延迟早期呈均匀强化,以及自肾脏实质发出粗大的血管穿行于病灶的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长径≤4cm的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长径≤4cm的14例(16个病灶)乏脂肪型AML和16例(16个病灶)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形态学表现(楔形征、肿瘤位置、钙化、假包膜及瘤内血管)及平扫、增强CT值进行测量及分析,所有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两组中楔形征(P=0.023)、瘤内血管(P=0.029)、假包膜(P=0.023)、平扫CT值(P〈0.001)、皮髓质期及排泄期的绝对强化值(分别P=0.009和0.044)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P=0.008和0.02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期的相对强化幅度的Pear—SOIl相关系数(r=0.461和=0.409)较绝对强化值(r=0.456和-0.366)高。而钙化(P=0.484)及肿瘤位置(P=0.473)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期CT相对强化幅度〉-19.2%时,诊断乏脂肪型AML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87.5%和25.0%。结论:乏脂肪型AML中楔形征多见,瘤内血管、假包膜少见;其平扫CT值较透明细胞癌病灶高,与竖脊肌相似,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较透明细胞癌低,排泄期对比剂退出较少,其中肿瘤的CT相对强化幅度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周脂肪肉瘤的CT征象及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20例肾周脂肪肉瘤的CT表现,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者间的CT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肿瘤与肾脏交界面的肾皮质缺陷("杯口征")20例,瘤内血管扩张18例,肿瘤血管延伸至肾实质(肾实质血管蒂)20例,肿瘤血供来自肾动脉分支20例,合并瘤内或(和)周围出血6例,合并其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以上这6种征象,多见于或仅见于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均<0.05).20例肾周脂肪肉瘤中:肿瘤内乏脂肪软组织结节20例,伴有肾位移19例,这2种征象多见于或仅见于肾周脂肪肉瘤(P均<0.05).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大小通常小于肾周脂肪肉瘤(P<0.05).两者之间的性别分布以及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特异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周脂肪肉瘤,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显示有脂肪密度,1例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MIP显示肿块内纡曲、增粗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多期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肾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fAML)与肾透明细胞癌 (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ccRCC患者和33例mfAML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肾肿瘤病灶实质部分及同侧肾皮质的四期CT值。对比两组病灶的平扫CT值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对不同强化模式下两组病灶的三期增强CT值、绝对强化CT值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fAML组肿瘤实质平扫CT值较ccRC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当平扫CT值取43HU为阈值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达93.3%。增强扫描后mfAML与ccRCC大部分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85)。“快进快出强化”型及“持续强化”型ccRCC组肿瘤三期增强CT值、三期绝对强化CT值及三期相对强化幅度均高于mf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时,鉴别mfAML组与ccRCC组的敏感度分别达91.5%、100%。结论:平扫时CT值>43HU、“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0.40诊断肿瘤为mfAML时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肾脏无或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象学表现,探讨CT和MRI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象学表现,所有病例均做CT检查,其中6例做MRI检查。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3例共15个病灶,其中仅4例含少量脂肪成分,余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脂肪成分。CT平扫除4例呈等密度外,余均呈略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在肾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MRI显示所有肿瘤在T2WI脂肪抑制时均呈低信号。结论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与和肾癌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MRI检查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径≤3 cm 且病灶中心位于肾轮廓外的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 CT特征,比较两者的影像学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 CCRCC 和18例乏脂肪 AML,对其 CT 形态学特征、CT 平扫及增强 CT 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2组病灶的长径、形态、早期排泄期 CT 值及早期排泄期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内囊变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的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及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强化幅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病灶内囊变坏死、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及强化幅度对 CCRCC 与乏脂肪 AML 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见多发或单发细小斑点状钙化。6例肿块最大径在5cm以上者,肿瘤受邻近器官及血管不同程度挤压而呈铸形生长。7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肿块无明显强化,肾实质期轻度强化,强化程度10~15HU。7例肿块无论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坏死囊变征象。结论:铸形生长、细小钙化、轻度延迟强化及肿块无明显坏死囊变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9例均误诊,其中6例术前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误诊为转移瘤。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少数可均匀明显强化,6例动脉期可见早期引流静脉,8例动脉期或门脉期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粗大畸形的血管;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结论 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对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诊断有赖于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检查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的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患者的CT和病理特征.结果:1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主要CT表现为肾实质内密度不均的肿块内含更低密度影(脂肪),其CT值为-20~-90 Hu.其中肾肿块内出血5例,肾肿块内出血并包膜下出血3例,肾肿块内出血并肾周积血2例,肾肿块内出血并腹腔积血2例.动态增强扫描肾血管及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脂肪成分及出血均不强化.本组12例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100%.结论:螺旋CT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