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后循环供血不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组则使用丹参川芎嗪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稍高于对照组的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后循环供血不足使用丹参川芎嗪联合胞磷胆碱可更好的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脑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药物联合使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可以将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对50例来院接受3.0 T 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最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是否对各目标血管的内径产生影响.结果 本研究中20%的样本具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50).根据本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随着大脑前动脉A1段正常率的变化.与不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样本相比,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者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大(t=-2.108,P=0.040),而基底动脉内径较小(t=2.935,P =0.005).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左侧颈内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基底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非少见.根据本研究结果,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有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方法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经1.5 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患者20例为试验组,对基底动脉直径进行测量,对照组为20例发育正常的基底动脉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P=0.773>0.05),基底动脉直径有差异(P=0.00<0.05)。结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与颈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颈脑血管疾病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128层cTA发现颈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分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4.00%),其次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12.79%),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少(5.57%)。左侧颈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右侧。颈动脉狭窄最好发部位为颈内外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脑梗死组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脑动脉狭窄处斑块部位、范围、数量、性质、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血流动力学状况的价值.方法 对7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者组)和对照组7名健康成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眼动脉(OA)及颅内动脉,分别根据患者OA反向血流及大脑后动脉(PCA)P1段峰值血流速度(Vs)大于对照组((-x)+2s)来判断OA、Willis环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并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7例患者均存在双侧OA反向血流,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m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4例左侧PCA P1段和3例右侧PCA P1段Vs大干对照组;MCA、ACA V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双侧ICA闭塞患者存在OA及后交通动脉两种侧支循环代偿途径,但其颅内动脉仍供血不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实时评价颅内动脉侧支循环血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同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34例颈动脉系疾病导致脑梗死的患者左、右侧颈动脉斑块数量、大小、位置及性质,并比较斑块检出率、双侧颈动脉斑块致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左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5.97%)显著高于右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4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左侧颈动脉斑块较右侧更大(t=2.267,P=0.025);位于颈动脉干左侧的斑块(35/84)较右侧多(1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P=0.032)。左侧颈动脉斑块致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发生率(61.11%)较右侧(48.1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颈动脉斑块易发于左侧,左侧颈动脉斑块致更多同侧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0d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差值、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差值)、血液流变学参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0d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均快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30d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差值、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差值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血液黏度。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aSAH患者24例,所有患者在aSAH后72 h内接受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术后7 d内进行RIC干预5次。在RIC干预前、后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评估脑血流,包括前循环: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同侧M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血流速度比值(ratio);后循环: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基底动脉(BA)。RIC干预结束后复查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新发梗死。结果:RIC干预后,患者前循环血流R-MCA、L-ACA及R-ratio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升高幅度均20%,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干预后,患者后循环血流L-VA及BA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升高幅度均20%,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干预结束后,CT或MRI均未发现新发脑梗死。结论:RIC干预在aSAH应用中对脑血流影响不明显,未导致新发脑梗死,其安全性得到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探讨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脑梗死患者92例,行CT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脑动脉狭窄情况,根据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两组: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定双侧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僵硬度(β)、弹性模量(Ep)和顺应性(AC).结果 ①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健康人群β、Ep和A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β和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有下降趋势.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β越高,脑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EICAO)后脑动脉Ⅰ级侧支循环开放和远端血流灌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EICAO患者96例为病例组,其中左侧EICAO 46例(A组)、右侧EICAO 50例(B组)和正常志愿者30名为对照组(C组)。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Ⅰ级侧支循环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率。结果A、B、C组左、右侧Vs、Vm、Vd、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6.046、31.027、39.283、18.614、49.658、24.992、15.035、22.069,P均〈0.001),且A、B组左、右侧MCA的Vs、Vd、Vm、PI与C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A组左侧MCA的Vs、Vd、Vm、PI较C组左侧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B组右侧Vs、Vd、Vm、PI均较C组右侧均明显降低(P均〈0.01)。A、B组Ⅰ级侧支循环单纯ACOA开放率分别为26.09%、30.00%,单纯PCOA开放率分别为23.91%、36.00%,ACOA和PCOA同时开放率分别为36.96%、30.00%,A、B组中此三种血管类型的Ⅰ级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23、2.881、0.808,P值分别为0.637、0.090、0.369)。A组的MCA供血区脑梗死发病率,左侧60.87%、右侧8.70%,左侧显著高于右侧(χ2=57.165,P〈0.001);B组的MCA供血区脑梗死发病率,左侧14.00%、右侧60.00%,右侧显著高于左侧(χ2=43.436,P〈0.001)。结论EICAO患者虽然有较高的Ⅰ级侧支循环开放率,但其患侧颈内动脉远端的MCA供血区仍处于明显的低血流灌注状态,并且脑梗死发病率也较高,因此Ⅰ级侧支循环开放并不能完全降低这类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此类患者仍是发生脑梗死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对癫痫误诊为TIA 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9岁。主因发作性右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5个月于2008-02-13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患者于2007-10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几分钟后缓解,于天坛医院查头颅MRI:脑内多发斑块状缺血梗死脱髓鞘灶,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管壁不光滑,左侧为著;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右侧椎动脉纤细;基底动脉尖狭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营养神经等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1周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再次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及右面部麻木,并于一天当中多次发作,发作时无明显诱因和先兆症状,每次持续约10 min。既往高血压病史30 a,2007-07患脑梗死,未遗留后遗症状,无烟酒嗜好。查体: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40/80mm Hg,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病理征未引出,心肺检查无异常。TCD: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左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流速减低。颈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全程管径细。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波形,探讨经颅多普勒评价脑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体检的病例中40岁以上资料完整者232例,取大脑中动脉波形。结果男性50岁以上脑动脉波形圆顿未见与年龄的相关性(P0.05)。40岁以上女性脑动脉波形圆顿与年龄不相关(P0.05)。女性比男性更多更早出现圆顿波形,尤其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均与临床经验不符。结论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不适合出现在经颅多普勒的诊断报告中。  相似文献   

14.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动脉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为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应用TCD检测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动脉的各项参数与20例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大脑后动脉、前动脉及左侧前动脉、椎动脉的搏动指数或和阻力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0.01)。女性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流速度较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脑内动脉血管弹性减退、阻力增高、血管紧张度增高,女性患者左侧大脑优势半球动脉损害比较严重。在精神分裂症治疗时,合并活血化瘀及改善脑血管弹性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CDE和CDFI对40例正常人脑血管及125例脑血管疾病进行了检测。结果:CDE对脑动脉显示率高于CDFI,尤其是脑动脉硬化病人,显示更为清楚。CDE和CDFI对大脑前动脉(ACA)的显示率分别为95%和88%,P<0.01;大脑后动脉(PCA)为94%和84.8%,P<0.01;大脑中动脉(MCA)为96.8%和94%;P>0.05;椎动脉(VA)为98%和90%,P<0.05。CDE技术对脑动脉硬化和高度狭窄低速血流检测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穴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穴位时脑功能区变化.方法 将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左侧地仓穴(6例)、左侧合谷穴(6例)、左侧后溪穴(6例),同时行全脑fMRI 扫描.以SPM 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 结果电针左侧地仓穴、左侧合谷穴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中回,左扣带回;信号升高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右侧脑岛.电针左侧后溪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颞中回,右侧小脑扁桃体;信号升高区: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脑干,小脑蚓,右侧海马回. 结论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和地仓穴可引起大脑相应的功能区激活,而电针后溪穴未见和前两者有相似的激活区域,推测穴位与大脑的联系与其所属的经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进行检测并与所测56例健康人的正常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对男性患者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左侧大脑前动脉都有较明显损害;≤40岁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右侧椎动脉、〉40岁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右侧大脑后动脉有较明显损害;〉40岁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双侧大脑前动脉、左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均有明显损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脑血管的损害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实施CT脑灌注、血管造影、CT平扫检查,就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T脑灌注联合血管造影方案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检查中,检测阳性率是100. 00%,高CT平扫的72. 94%(P 0. 01);(2)观察血管造影重建图像可知,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5例左侧颈内动脉显示闭塞,1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7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经CT脑灌注成像观察发现,全部患者均有灌注异常区域,病变区域脑血流量、血容量均低于健侧,对比剂通过时间长于健侧(均P 0. 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其病变区域血管情况,且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结合珠蛋白(Hp)基因型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V)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aSAH患者241例,根据血浆Hp基因型测定分为3组:Hp1-1型36例(14.94%)、Hp2-1型128例(53.11%)、Hp2-2型77例(31.95%),入院3 d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3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发生CV的情况且比较,记录并且比较14 d 3组患者发生迟发型脑梗死和死亡的例数。结果:Hp2-2组CV总数、中度和重度CV数量均高于Hp1-1组和Hp2-1组(均P0.05),而轻度C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74例和36例患者发生迟发型脑梗死和死亡,分割卡方检验表明Hp2-2组两者发生率均高于Hp1-1组和Hp2-1组(均P0.05)。将Hp1-1/Hp2-1合并为一组,Hp2-2组CV总数、中度和重度CV数量同样高于Hp1-1/Hp2-1联合组(均P0.05),而轻度C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型脑梗死和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2-2基因型是aSAH患者发生CV的高危因素,对指导早期治疗和预测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判定标准,将首次发病的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者为研究组(脑梗死后抑郁组)224例,<8分者对照组(无抑郁症状组)25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两组患者脑血流量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左侧半球除中央区外,其他各部位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右侧对应部位;双侧半球平均脑血流量,额叶、颞叶、顶叶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脑血流量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02,P<0.01);抑郁程度越严重,大脑各部位脑血流量越低。研究组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病残程度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脑血流量下降有关,脑血流量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