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上气道测压阻塞定位指导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外科随诊疗效,了解上气道测压阻塞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中、重度OSAHS患者应用睡眠呼吸监测阻塞定位仪(ApneaGraph,AG)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和同步上气道压力测定.根据阻塞层面,分成2组.腭后区阻塞组:以上部阻塞为主,行腭后区手术;舌后区阻塞组:最低阻塞层面以下部为主,结合纤维喉镜观察阻塞结构,行腭部及不同的舌后区联合手术.以上两组患者,有鼻塞症状的,均同期行鼻部手术.术后6个月再次应用AG随访,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51例患者中,中度5例,重度46例,其中4例为UPPP失败再手术者.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为9个月.Epworth嗜睡评分(ESS)由术前(17.6±4.7)分((-x)±s,下同)降至(4.3±4.3)分(t=15.195,P<0.00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由(52.4±17.5)次/h降至(16.3±18.2)次/h(t=10.873,P<0.001),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由0.706±0.099提高至0.823±0.092(t=-8.39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手术成功率(术后AHI<20次/h,且降幅≥50%)为76.5%,其中治愈14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6例.腭后区阻塞组27例,手术成功率81.5%;舌后区阻塞组24例,成功率75.0%.结论 上气道压力测定法能较准确地判断上气道阻塞平面,与传统检查相结合,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能提高中重度OSAHS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上气道压力测定法判断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saty,UPPP)后失败患者气道阻塞部位。方法 对10例UPPP术后仍有打鼾或白天嗜睡的患者同期行整夜睡眠监测和上气道压力测定,判断其呼吸紊乱程度和气道阻塞部位,分析体位对呼吸紊乱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的影响。结果 3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阻塞性 呼吸暂停。上气道阻塞部位可分上部(主要为腭后区)和下部(主要为舌后区),10例均为上部和下部联合阻塞,其中6例以上部,4例以下部阻塞为主。仰卧位呼吸暂停AHI(66.52±22.51)次/h,侧卧位AHI(47.82±21.82)次/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上气道压力测定法可较好地判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气道阻塞部位,多数UPPP术后患者以腭后区阻塞为主,且仰卧位较侧卧位更易引起气道塌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前后上气道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对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确诊的32例OSAHS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在UPPP手术前后行上气道连续扫描,观察上气道形态学的改变,并根据手术疗效分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OSAHS患者UPPP术后2~3年,平静呼吸时腭后区截面积和左右径增加;深吸气末腭后区和舌后区的截面积和左右径均增加,腭后区塌陷度减轻。各疗效组患者手术前后腭后区截面积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主要位于腭后区者,行UPPP疗效较好。上气道CT测量数据可作为OSAHS患者行UPPP手术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UPPP手术改良的新方法及改良等离子辅助下的UPPP(M-CAUP)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87例重度OSAHS患者(均经阻塞定位系统ApneaGraph 200监测诊断为腭后区狭窄)。病例选择:术前经PSG结合ApneaGraph 200监测结果示AHI≥30次/h,LSaO2≤85%的患者。M-CAUP手术方法:①70#刀头行双扁桃体被膜外融切术。②70#刀头解剖软腭前间隙,彻底融切软腭前间隙内的脂肪组织,避免损伤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尽量保留悬雍垂肌,保留口咽正常解剖结构。③55#刀头行软腭打孔消融,使软腭适度减容。④成形:缝合以关闭扁桃体窝,腭弓及悬雍垂两侧以丝线间断缝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并均行PSG。结果:术后患者咽腔扩大,咽腔基本结构完整,无鼻咽反流出现,患者主观症状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AHI值下降、LSaO2升高、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有效率为89.7%。结论:OSAHS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对于重度OSAHS,传统UPPP手术效果多不理想;本研究证实M-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期鼻腔手术+悬雍垂腭咽成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40例伴有鼻阻塞的OSAHS患者分A、B两组,A组行鼻腔手术+悬雍垂腭咽成型术(UPPP),B组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术后6个月复查睡眠监测,比较术前术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结果 A、B两组OSAHS患者术后AHI平均值均降低,A组有效率较B组高。结论 同期鼻腔手术+悬雍垂腭咽成型术治疗鼻腔、咽腔双平面阻塞的OSAHS患者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整合了便携式多道睡眠仪(polysomnography,PSG)和上气道测压功能的便携睡眠监测阻塞定位仪(ApneaGrap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PSG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32例患者,均行传统的上气道纤维喉镜检查判定阻塞部位。ApneaGraph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和同步上气道压力测定。上气道阻塞部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阻塞主要为腭后区,下部阻塞主要为舌后区。①分析ApneaGraph与传统PSG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index,AHI)之间相关性;②通过上气道压力测定,分析各平面阻塞特点,判定阻塞平面及计算各平面阻塞次数占气道阻塞总次数的比率,并与传统喉镜阻塞定位进行比较。结果呼吸事件分析:PSG和ApneaGraph测定的AHI(x^-±s)分别为(52.2±18.1)次/h和(50.2±16.0)次/h,两者高度相关(r=0.876,P〈0.001)。阻塞定位分析:①上气道测压:可见单纯上部阻塞和上下部联合阻塞两种模式,28例(87.5%)上部气道阻塞次数占气道阻塞总次数的比率〉50%,4例(12.5%)下部气道阻塞次数占气道阻塞总次数的比率〉50%;②纤维喉镜检查:可见单纯腭后区阻塞和腭后区、舌后区联合阻塞两种阻塞模式,其中18例单纯腭后区狭窄,13例腭后区和舌后区联合狭窄,1例腭后区和舌后区均未见明显狭窄;③上气道测压与传统纤维喉镜检查比较:上部(腭后区)阻塞时,两种检查方法的符合率为84.4%(27/32);下部阻塞(舌后区)的符合率为53.1%(17/32)。结论ApneaGraph可作为便携PSG,对睡眠呼吸疾病作出初步定性诊断,并通过上气道压力测定,与纤维喉镜检查相结合,较好地判断睡眠时患者气道阻塞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清醒时内镜检查及夜间上气道压力测定法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术前上气道评估中的作用,探讨内镜检查对OSAHS上气道评估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OSAHS患者125例进行内镜检查判断上气道阻塞部位及塌陷方式,同期应用睡眠监测及上气道阻塞定位系统(AG)行整夜的睡眠监测上气道压力测定,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内镜检查示,患者均有腭后区阻塞,舌后区阻塞74例,但塌陷方式不同;比较内镜检查的单纯腭后区阻塞组及腭后区、舌后区多平面阻塞组的AG测量值,下部阻塞低通气指数(AHI)及下部阻塞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内镜检查对于判断上气道阻塞部位及塌陷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AG相结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咽成形术(UPPP)后上气道形态学变化及其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21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中重度OSAHS患者均行UPPP,术前行上气道CT检查,术后随访17~34个月,复查上气道CT及PSG,比较手术前、后CT指标的变化及其与PSG参数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腭咽区左右径、最小截面积增大,舌后区前后径减小;术前近似圆形或纵向椭圆形的咽腔,术后呈横向椭圆形;有效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改变量与软腭后区左右径及截面积的改变量呈负相关(R2=-0.560,P=0.037;R2=-0.645,P=0.016)。结论 UPPP疗效可能与软腭后区左右径及截面积的增大和气道形状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阻塞性疾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方法 选用2001~2005年我科OSAHS手术病例132例,合并鼻阻塞性疾病的有36例,其中先行鼻部手术后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者22例,设为分期手术组,同期手术者14例,设为同期手术组.结果 ①分期手术组鼻部手术以后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评分从(13.64±5.09)分降至(5.40±3.17)分,鼾声指数从(196.73±113.58)次/h降至(67.72±43.57)次/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在鼻部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均>0.1),其中19例行改良悬雍垂构腭咽成形术,术后AHI、LSaO2、鼾声指数和ESS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1);②同期手术组手术前后AHI、LSaO2、鼾声指数和ESS评分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 ①OSAHS患者的嗜睡和打鼾症状与鼻阻塞性疾病有关,鼻部手术可以解决;②OSAHS患者的AHI、LSaO2与鼻阻塞性疾病无关,应联合进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期鼻腔扩容联合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an-UPPP,H-UPPP)治疗合并高血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8-异构前列腺素(8-iso-PG)、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阻塞平面同时位于鼻腔、腭咽平面的合并高血压的OSAHS患者同期实施鼻腔扩容、H-UPPP手术。全面分析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血压及血清8-iso-PG、MnSOD改善情况。短期随访6个月、长期随访1年。结果 患者ESS评分、AHI、LSaO2、8-iso-PG、MnSOD、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术后6个月、术后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1年分别与术前差值之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对阻塞平面位于鼻腔、腭咽平面的合并高血压OSAHS患者同期实施鼻腔扩容联合H-UPPP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血清中8-Isoprostane、MnSOD水平,缓解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OSAHS相关性高血压,但远期疗效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OSAHS患者上呼吸道狭窄平面的CT定量评估方法.方法 经PSG确诊的46例OSAHS患者,清醒平静呼吸状态下行上呼吸道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并与以往建立的南方正常人群上呼吸道CT测量正常值比较以确定狭窄平面,比较分析单平面狭窄量与AHI的相关关系.结果 46例患者中,无明显上呼吸道狭窄5例;仅有1个平面狭窄者23例,其中软腭后区狭窄5例,悬雍垂后区狭窄17例,舌后区狭窄1例;11例表现两个平面狭窄,其中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狭窄6例,悬雍垂后区+舌后区狭窄2例,悬雍垂后区+会厌后区狭窄3例;6例为3个平面狭窄,其中悬雍垂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3例,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后区狭窄2例,软腭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1例;所有4个平面均狭窄1例.单纯悬雍垂后区狭窄者中,其狭窄量在轻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AHI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呼吸道CT测量能较好定位OSAHS解剖性狭窄部位,量化评估其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切除部分悬雍垂肌保留悬雍垂黏膜的U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36例OSAHS 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常规临床检查、经Müller′s试验及X线头影测量明确诊断为腭咽平面狭窄,第1组行保留悬雍垂的H-UPPP,第2组行保留悬雍垂黏膜部分切除悬雍垂肌的UPPP.2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PSG,填写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鼾声分级表.结果:AHI,LSaO2,ESS评分及鼾声分级在2组术后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和第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1,P>0.05).第1组和第2组除在手术前后鼾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2,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单纯腭咽平面狭窄的OSAHS患者行悬雍垂肌部分切除保留黏膜的UPPP,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比较可靠地降低了术后患者鼾声响度,同时减少了常规H-UPPP术后可能发生的悬雍垂回缩不良的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舌根肥大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经舌骨下入路舌根缩窄成形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型术(UPPP)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证实为重度OSAS患者12例,术前经Mallampati试验、X线头影测量及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确定为兼有舌咽及腭咽平面狭窄,采用舌骨下入路舌根缩窄成形联合UPPP进行治疗。结果手术后12个月,患者AHI、SaO2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均有改善,与手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舌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结论对于合并舌根肥大的双平面气道阻塞的OSAS患者采用联合术式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改良腭咽成形术(H-UPPP)的治疗效果。方法:OSAHS患者79例,49例行H-UPPP治疗,30例行UPPP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前和术后1年患者症状及AHI、LSaO2和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AHI、LSaO2由PSG监测,ET-1用ELISA检测。结果:术后1年随访,H-UPPP组有41例睡眠打鼾、憋气等症状有改善,总有效率为83.7%;UPPP组有26例睡眠打鼾、憋气等症状有改善,总有效率为86.7%。H-UPPP组和UPPP组术前与术后1年的AHI、LSaO2和E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AHI与LSaO2、LSaO2与ET-1均呈负相关性。结论:H-UP-PP与UPPP均为治疗阻塞层面位于腭咽部的OSAHS患者的有效手段,H-UPPP治疗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平面手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患者经7 h以上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重度OSAHS,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评估其嗜睡程度,Müller吸气检查评估腭后区和舌后区狭窄程度,舌部大小采用Friedman舌位置分级法。所有患者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加等离子射频舌根减融术(tongue base radiofrequency,TBRF)。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其Epworth嗜睡程度评分从术前14.2±3.1下降至3.3±2.3(P<0.01);AHI由术前57.1±5.3下降至23.4±4.5(P<0.01);LSpO2由术前71.3±4.6上升至88.1±5.5,总有效率为81.3%(26/32)。结论 UPPP联合等离子射频舌根减融术的多平面手术治疗重度OSAHS有良好的近期效果,等离子射频舌根部减融术可以较好的提高UPPP疗效,具有安全、微创、简便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三重平面阻塞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患者同期行多平面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68 例鼻腔、口咽、舌咽三重平面狭窄的OSAHS患者,采用保留悬雍垂的腭咽成形术(H-UPPP)、鼻腔结构重建及改良下颌骨舌骨悬吊术,对重度OSAHS患者术前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完成顺利,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术后6个月有效率100%,术后1年有效率95.55%。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及最低Sa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CT检查发现舌后区前后径减小,左右径增大,P<0.05,气道形态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同期多平面手术对三重平面阻塞的OSAHS患者治疗有效,术后气道形状逐渐趋向正常人的气道形状,术前CPAP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纤维喉镜结合Müller检查 (FPMM)和整夜上气道压力测定(UAPM)2种方法判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后区和舌后区阻塞的差别.方法:对36例OSAHS患者行FPMM和UAPM法判定阻塞部位.FPMM法对腭后区和舌后区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阻塞判定标准,UAPM以阻塞构成比>30%作为判定阻塞的标准.结果:UAPM显示腭后区阻塞26例(72%), 舌后区阻塞21例(58%).FPMM以塌陷度≥75%作为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时,检出腭后区阻塞35例(97%),与UAPM符合率为75%,kappa值(一致性系数)为0.138;以塌陷度≥90%作为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时,检出腭后区阻塞30例(83%),与UAPM符合率为83%,kappa值为0.526;以塌陷率≥75%作为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时,检出舌后区阻塞10例(28%),与UAPM符合率为53%,kappa值为0.121;以塌陷率≥50%作为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时,检出舌后区阻塞18 例(50%),与UAPM符合率为69%,kappa值为0.389.结论:FPMM和UAPM法判定腭后区阻塞的一致性高于舌后区,适当提高FPMM判定腭后区阻塞的标准而降低其判定舌后区阻塞的标准可使两法的一致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期行鼻腔扩容术及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合并Ⅰ、Ⅱ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意义和疗效。方法 对合并Ⅰ、Ⅱ型的重度OSAHS患者44例先施行鼻腔扩容手术, 3个月后行UPPP, 分两次解除不同平面上气道阻塞, UPPP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主客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经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呼吸暂停、打鼾症状消失或不同程度减轻,但术后6个月中度打鼾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合并Ⅰ、Ⅱ型OSAHS疗效明显, 但治疗后打鼾程度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加颏前移术治疗OSAHS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0例OSAHS患者分A、B组,A组行UPPP加颏前移术,B组行UPPP。术后6个月行多导睡眠监测,比较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A组有效率为100%,B组有效率为85%。A、B组术后AHI、LSaO2及嗜睡评分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同期UPPP加颏前移术治疗OSAHS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epose舌骨舌根悬吊术联合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对28例重度OSAHS患者经鼻咽通气管、上气道CT、头颅定位侧位片、电子鼻咽喉镜结合Muller试验确定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行R e p o s e系统舌骨和(或)舌根悬吊术+U P P P。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复查上气道CT、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手术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LSaO2)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HI从术前(56.32±15.70)次/h下降至术后(18.67±8.56)次/h,LSaO2从术前(56.37±4.35)%上升至术后(86.03±11.24)%。按杭州会议标准,治愈6例,显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术后除1例发生大出血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同时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Repose系统舌骨和(或)舌根悬吊术联合UPPP是目前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