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图像分析,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比较颈动脉斑块PFD与对侧正常颈动脉PFD及同侧正常颈动脉PFD,比较双侧正常颈动脉PFD。分析PFD与斑块厚度、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颈动脉斑块PFD高于对侧及同侧正常颈动脉PFD(-58.61±11.52)HU、(-66.05±11.8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82±12.75)HU、(-66.70±13.8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侧正常颈动脉PFD与同侧正常颈动脉PF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91HU±11.69)HU、(-66.37±16.06)HU,(P=0.806)。颈动脉斑块厚度与PF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组间斑块是否含有钙化、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71、P=0.749)。根据PFD诊断斑块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青海福利慈善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舒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8%和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对照组主要以硬斑多见。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共33例,其中,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共1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例。梗死组左侧、右侧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的血流参数PSV、EDV、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直接显示其血管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程度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86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1)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T2DM患者)96例;(2)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的T2DM患者)90例。并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与B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IGF-1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IGF-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6年1—4月临床上确诊为CHD的患者52例(CHD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血管的超声检查。CHD组依据冠脉造影检查(CAG)结果显示累及的冠脉支数又分为3个亚组,其中,单支组17例,双支组16例,三支组19例。测量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各段血管的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斑块的大小等指标,并估算斑块的Crouse积分。分析相关数据,探讨外周血管病变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CHD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内径增加,下肢血管的内径减小,且随着冠脉受累支数的增加差异更显著;CHD组IMT、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及斑块的Crouse积分均比健康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MT、斑块的Crouse积分均与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有关,其中,颈动脉IMT、股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股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69、0.53、0.58,均为正相关。结论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随之加重。外周动脉的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可以为CHD的早期筛查、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血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 ,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将 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 ,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定其内膜 -中层厚度 ( 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I) ,将 IMI>1 .0 mm定义为粥样斑块形成 ,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于心电图 T波起始点测量颈动脉收缩中期内径 ,根据血流频谱测量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按下式计算最大剪切率 ( ShearRate,SR) ,SR=峰值流速× 2 /血管半径 (管径为收缩中期内径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指数、血压、血脂、血糖。 结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5 2 % ,颈动脉内径扩大 ,峰值流速及 SR均低于对照组 ( P<0 .0 1 )。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 61± 7)岁vs( 5 0± 8)岁 ,P<0 .0 5 ],双侧颈动脉最大剪切率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 ( 392 .85± 72 .5 7) /s vs( 4 77.92± 1 2 7.43) /s,( 335 .5 4± 81 .1 8) /s vs( 4 1 5 .5 3±1 1 7.5 /s,P<0 .0 5 )。双侧颈动脉峰值流速亦明显减低 ( P<0 .0 5 )。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吸烟指数、体重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峰值流速及 S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病灶最大面积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梗死灶最大层面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n=21),中小面积脑梗死组(n=40),腔隙性脑梗死组(n=89),回顾性对比分析三组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缺血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数量、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斑块的数目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面积具有明确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 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26例经CT、MRI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2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 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早期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癌化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20例进行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的未患乳腺癌的120例女性为常规组,再根据年龄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青年组(20~40岁)、中年组(40~60岁)和老年组(60~80岁) 3个亚组,每个亚组各4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同一年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及检出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观察组的中年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青年组及老年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高于常规组的青年组及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青年组、中年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青年组、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老年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常规组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共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245块,常规组共检测出89块。观察组中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检出的平均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均多于常规组对应的各亚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与常规组检出的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的斑块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有效检查方式,通过超声评价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情况,可以发现早期亚临床动脉硬化,积极干预治疗,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55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25例,另选30例无斑块组(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ET、NO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ET、NO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ET,NO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最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循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斑块特征与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症状性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病人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5±10.8)岁。根据DWI上是否存在BA供血区急性梗死将病人分为梗死组(22例)和无梗死组(20例),并根据椎动脉优势及BA构型再分组,利用三维MR血管成像(3D-MRA)识别BA及椎动脉曲线类型,于高分辨MRI(HR-MRI)上确定斑块定量(斑块负荷、斑块面积等)及定性(斑块分布、强化程度等)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Student t检验比较组间BA-中角/BA-VA角度及斑块定量指标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组间临床计量资料及斑块定性指标差异。结果 与梗死组相比,无梗死组的斑块多见于腹侧(P=0.030)。与无梗死组相比,梗死组的BA-中角及BA-VA角更大(P<0.05),B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更大(P<0.05),BA斑块强化比例更高(P=0.019)。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A优势组的BA斑块强化比例更高(P=0.033),BA弯曲组的斑块更易位于侧壁,且斑块负荷更大(均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的几何形态影响斑块分布及强化程度,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缺血性梗死发生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分级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厚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组64例患者中心脏瓣膜钙化分级为1级者24例,2级22例,3级18例;对比不同心脏瓣膜钙化分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可以发现3级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1级和2级患者,而2级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则明显高于1级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心脏瓣膜钙化程度越高,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也显著升高。研究组64例患者中发生管腔堵塞5例,发生率为7.81%;管腔狭窄59例,发生率为92.19%。研究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三种基础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通过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有效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研究急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50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缺血的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测得各血管的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NWI=WA/TVA)。结果①同一患者两侧的颈动脉N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0.62±0.07)比同侧颈动脉的NWI(0.36±0.06)显著增高(P<0.01);③同侧颈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左侧r=0.89,P<0.001;右侧r=0.79,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可以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床,而急性脑缺血患者以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MR脑血流定量在老年人无症状性脑缺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测量脑血流量改变在老年人无症状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6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老年患者或作体检的老年人临床及其影像学进行研究,由MR检查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为3组无缺血病灶组、轻度缺血病灶组、明显缺血病灶组。分别测定3组入颅总血流量(TCBF)、颈内动脉、椎动脉血管面积、平均流速、平均血流量。分别比较3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指标,并行磁共振颈内动脉峰流速测定值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测定值比较。结果3组平均TCBF分别为(491±51)ml/min[(3.8±0.6)ml/心动周期]、(423±47)ml/min[(3.4±0.6)ml/心动周期]、(362±34)ml/min[(2.9±0.7)ml/心动周期]。3组TCBF两两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TCBF与脑内腔隙梗死灶数目存在负相关(P<0.001,r=-0.733),轻度缺血病灶组较无缺血病灶组TCBF减少,而明显缺血病灶组较前两组TCBF减少更加明显。明显缺血病灶组左侧颈内动脉流量及两组缺血病灶组右侧颈内动脉峰流速及流量与缺血病灶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缺血病灶组右侧颈内动脉峰流速与无缺血病灶组比较均下降。缺血病灶组两组颈内动脉测定平均面积与平均峰流速值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测量值低度相关,相关指数分别为0.409和0.199。结论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可较好地评价老年人无症状性脑缺血脑血流量的改变,TCBF下降与脑内缺血梗死灶发生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超声评分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晓玲  谢永高  熊威   《放射学实践》2009,24(9):1047-1049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评分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178例因不同病因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于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IMT值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组与多支病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较早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早期估计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7.
刘粹新  张天成 《人民军医》2011,(11):988-98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脑梗死9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老年高血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观察组)和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各4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软斑、混合斑及硬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初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更加严重,2型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MR黑血运动致敏驱动平衡改良技术(improved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iMSDE)序列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的39支粥样硬化狭窄性颈动脉进行DSA及黑血iMSDE成像,比较两者在评估狭窄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斑块破溃和判断最大狭窄部位的差异。结果黑血iMSDE成像与DSA相比: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94);狭窄处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性差异[(3.3±0.9)mm vs(3.2±0.8)mm,P=0.098];黑血iMSDE成像所示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明显大于DSA[(21.9±5.6)mm vs(15.3±3.4)mm,P<0.001];黑血iMS-DE成像与DSA显示斑块破溃一致性较好。结论磁共振黑血iMSDE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结构和粥样斑块的形态,并为临床提供较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估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一项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高血压组(n=16)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n=16),选择14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计算各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β)、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正常对照组未发现斑块.糖尿病各组颈动脉IMT增厚,僵硬参数Ep、β升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增厚,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因此应用高频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内皮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50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ET)水平,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内回声并进行斑块分类.结果NOS降低或ET水平增高组颈动脉斑块积分、孤立性斑块个数明显高于NOS和ET水平正常组(P<0.05),且多为不稳定斑块.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障碍,内皮功能受损导致一氧化氮(NO)、ET分泌失调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