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过程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0袋200mL全血,将其分为去白1组(悬浮红细胞过滤)、去白2组(全血过滤)和红悬组(未过滤),3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d,对储存第14、21、28、35天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去白1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15%±0.10%、第21天0.19%±0.14%、第28天0.23%±0.16%、第35天0.41%±0.23%;去白2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11%±0.07%、第21天0.20%±0.10%、第28天0.31%±0.17%、第35天0.42%±0.17%;红悬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06%±0.05%、第21天0.10%±0.08%、第28天0.14%±0.07%、第35天0.22%±0.10%,3组检测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其中去白1组和去白2组溶血率高于同期未过滤组,去白组与红悬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对储存期内的红细胞溶血率变化有影响,但符合欧盟标准。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应尽快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尔3家公司的血袋各采20袋,过滤并制成悬浮红细胞;未过滤组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普通血袋采20袋,制成悬浮红细胞。2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 d,在储存期14、21、28、35 d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 6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11±0.06)%、21 d(0.20±0.10)%、28 d(0.31±0.13)%、35 d(0.42±0.15)%,20袋未过滤组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07±0.08)%、21 d(0.10±0.06)%、28 d(0.15±0.09)%、35 d(0.22±0.11)%,过滤保存21 d后溶血率有显著升高(P<0.05),但2组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3家公司血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未对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溶血率产生明显影响,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符合欧盟标准和AABB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肪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方法按常规制备滤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方法处理轻、中、重度脂肪血及正常血,检测其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红细胞在储存期K+、Na+浓度、pH值、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中、重度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在过滤后明显增高,轻度组、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储存期中、重度组红细胞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和正常组(P0.05)。Na+浓度、pH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度脂肪血可采用弃其血浆,利用红细胞,而对于中、重度脂肪血应该选择报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应用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可行性,并建立制备方法,减少血液报废,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增加血站的血液供应.方法 将南海血站采集的不足量全血,按采集后至成分制备时的保存时间不同随机分成4组,全部经成分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后进行质检,统计分析质检结果.同期足量采血的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河北省血液中心2012-2015年发放的1 033 802 U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储存天数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库存去白悬浮红细胞库存周转量的合理性,为规范红细胞库存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计算平均每单位去白悬浮红细胞储存天数、各型去白悬浮红细胞所占血型比例,统计发放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单位数占全年总发血量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2015年各年度观察的A、B、O、AB血型去白悬浮红细胞所占血型比例约为24.9%、34.8%、30.3%、10.0%;各年度统计发放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单位数占全年发放总量的90%以上;2013年仅A型去白悬浮红细胞与4年总体A血型去白悬浮红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A、B、O、AB 4个血型以及2015年A型和B型去白悬浮红细胞与4年总体平均相应血型去白悬浮红细胞储存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特别是采血形势好的血站,应将红细胞库存量调控到一个适宜的水平,使库存红细胞的血型比例符合日常发放比例,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同时保持血液成分新鲜度,进而提高临床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合理输注红细胞剂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方法收集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分析其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50袋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为(198±22)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8%;血红蛋白含量(35.04±6.24)g,合格率92%;红细胞压积0.52±0.06,合格率92%;白细胞残留量(2.15±0.80)×10~6个/袋,合格率96%;储存期末溶血率(0.13±0.12)%,合格率100%。50袋2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272±26)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5%;血红蛋白含量(51.23±6.38)g,合格率96%;红细胞压积0.55±0.04,合格率100%;白细胞残留量(3.00±1.23)×10~6个/袋,合格率94%;储存期末溶血率(0.27±0.15)%,合格率100%。结论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无论是1.5 U还是2 U,其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能满足临床输血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使用全血及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带有软壳的白细胞滤器、ACDB方抗凝剂四联采血袋采集全血60袋,随机分为各30袋的甲、乙两组,采血后18-24h内过滤白细胞,甲组为全血过滤,乙组为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过滤后24h内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于采血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储存期末测定红细胞溶血率。结果两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储存第一周红细胞溶血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2周、第3周、第4周及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红细胞溶血率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全血或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残留量均无差异,但是使用悬浮红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储存第2周之后红细胞溶血现象较为显著,所以在发往医疗机构时,应优先发出使用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9.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同一厂家的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型血袋,分别对全血采集后室温2h内和2~6℃冷藏2h后的全血进行过滤,比较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容量、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等指标。结果采集后室温2h内及在2~6℃冷藏2h后对全血进行过滤,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的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选用室温2h内的血液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1.
<正>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之一,有时是不可替代的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是影响临床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包括血小板输注无效在内的同种免疫、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ALI)、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与输入白细胞密切相关[1],因此去除白细胞输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去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站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下称“去白红细胞”),在不同的保存时间段内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变化,为确定去白红细胞的保存效期,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 用一次性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按标准操作规程离心、分浆后,红细胞悬浮于MAP液中,并通过去白细胞滤器,制成去白红细胞.提取400 mL全血制备的去白红细胞21袋,每袋各留取样品管6管,置4℃冰箱保存.用未过滤的悬浮红细胞做对照.于采血后d1、d7、d14、d21、d28、d35,测2组红细胞ATP和2,3-DPG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白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各对应天数的ATP含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2组细胞各自d1和d35比较,去白红检验值为2 454.17±217.98,1 275.52±126.86;悬浮红检验值为2 270.83±220.99,1 190.76±86.95 (P<0.05).2组红细胞2,3-DPG含量,除d21外,其余各时间段比较均无差异.组内d1和d35比较,2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去白红细胞在MAP液中保存至d35,其ATP含量(51.97%)与悬浮红细胞(52.44%)相似,均<70%.2,3-DPG含量优于悬浮红细胞.综合考虑其脆性、形态和游离血红蛋白变化等结果,我们推荐去白红细胞保存效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内控标准。方法通过公式计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值;分别抽取1、1.5、2U去白细胞悬浮细胞各250袋进行称量,通过公式计算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实际值。结果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结果(表1)与实际测算结果比较中可以看出,实际测定的容量范围处于理论容量范围内,这说明理论容量范围的设定是可信的。结论以实际测算结果作为内控标准,如制备过程发现的不符合内控标准时,将进一步进行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等的检测,以综合评估血液是否符合要求,这种做法更符合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发达国家的去白细胞产品从储存后由医院血库过滤,过渡到了储存前由采供血机构过滤。我国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应用,正处于从医院血库/床边型向血站型发展的过渡时期,对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的管理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红细胞在MAP保存液中不同储存阶段的代谢特征,探索红细胞在MAP保存液中的代谢标志物。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检测10袋MAP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在制备当天(d 0)、储存第14 d(d 14)、储存期末(d 35)等3个不同储存阶段红细胞内和上清液中的代谢物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不同储存时间的红细胞差异性特征离子和代谢标志物。结果:红细胞内和上清液中提取物在存储初期、中期和末期3个储存阶段检测到的特征离子数能够得到明显区分。乳酸、烟碱胺、葡萄糖、5-羟脯氨酸和苹果酸等5种红细胞代谢相关物质在3个储存阶段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红细胞储存期内的代谢标志物。结论:UPLC-MS/MS方法结合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可用于红细胞代谢特征研究,红细胞在不同储存阶段的差异性代谢物质可作为红细胞储存期质量检测标志物,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红细胞储存期质量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急救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0—09~2004—09将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LPRBC)应用于临床急救,比输注未经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更合理、安全、有效,避免了由于大量多次接受输血而引起受血者体内产生多种免疫抗体所造成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FR),提高了临床输血质量,达到了预期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的新方法。方法使用ADAM-r白细胞计数系统对100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留量进行检测,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对上述100份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并选用3个浓度白细胞残留量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ADAM-r白细胞计数系统白细胞残留量检测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 ADAM-r白细胞计数系统和流式细胞仪2种方法检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数的相关系数r=0.921,P0.001,2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关联;重复性试验中3个浓度白细胞残留量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检测CV值分别为19.1、4.1、3.8。结论可以使用ADAM-r白细胞计数系统定量检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残留白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及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操作方法,降低溶血率.方法 采用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采血联袋.将采集的全血分2个阶段,分别采用直接混匀过滤和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观察不同制备方法、24h内的血液与储存24 h后的血液过滤后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结果 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溶血比例明显低子直接混匀过滤法;储存24h以内和24h以后过滤的红细胞溶血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24 h内采用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能有效降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因溶血而造成的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对储存早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超微结构,氧化应激水平,包括活性氧族(ROS)与丙二醛(MDA)含量,以及2,3-二磷酸甘油酸(DPG)含量的影响.方法 自2013年5~6月于河北省血液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标本为研究对象.将每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平均分装至4个空血袋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其中1袋纳入对照组(n=6),另外3袋分别加入抗氧化剂ASTA,最后调节ASTA终浓度分别为5、10及20 μmol/L,并分别将其纳入5μmol/L ASTA组(n=6)、10 μmol/L ASTA组(n=6)及20 μmol/L ASTA组(n=6).对照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未加入抗氧化剂ASTA,只加入等量二甲亚砜(DMSO).将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均于2~6℃冰箱内保存.于储存后第7及14天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超微结构,荧光酶标仪测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紫外测试法测定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统计学分析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及14天时,ROS、MDA及2,3-DPG含量变化.结果 ①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红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5、10及20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正常双凹圆盘状红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棘状红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170、61.376,P=0.000);1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正常双凹圆盘状红细胞比例均高于5和20 μmol/L ASTA组,而棘状红细胞比例均低于上述两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天时,5、10及20 μmol/L ASTA组及对照组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和棘状红细胞比例分别为77.4%与22.6%0、83.6%与16.4%、76.9%与23.1%、73.8%与26.2%;储存后第14天时,则分别为59.4%与40.6%、70.8%与29.2%、58.3%与41.7%、52.8%%与47.2%.②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530、27.515,P=0.000).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5、10及20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亦明显低于5和20 μmol/L ASTA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和2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对照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04.3±28.7)相对荧光强度/mgHb与(245.2±15.8)相对荧光强度/mgHb;而1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148.1±5.5)相对荧光强度/mgHb和(156.0±13.8)相对荧光强度/mgHb.③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698、21.398,P=0.000).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5、10及20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亦明显低于5和20 μmol/LASTA组,5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亦明显低于20 μmol/L ASTA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对照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3.6±5.1)μmol/mgHb与(33.0±4.4)μmol/mgHb;而10 μmol/L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7.3±2.6) μmol/mgHb和(15.5±3.2)μmol/mgHb.④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4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76、17.443,P=0.000).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5、10及2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μmol/L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均显著高于5和20 μmol/L ASTA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和2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后第7和14天时,对照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517.1±106.2)μg/L与(417.6±62.9)μg/L;而10 μmol/L ASTA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789.1±48.2)μg/L和(677.5±90.8)μg/L.结论 ASTA可通过降低储存早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延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速度,减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的进度.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液中,ASTA的最佳处理浓度是否为10 μmol/L,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3种滤器制备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3个厂家滤器过滤后的血液质量。方法每组选择常规制备的悬浮RBC3个单位,通过“先混匀再均分”的设计,排除供者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滤器的滤除效果。结果3厂家的滤器去白效果存在差别,RBC回收和溶血情况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去除白细胞的效果与使用的白细胞滤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