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右心起搏比率患者起搏方式与心功能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的关系。方法选择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研究组)4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照组)42例。比较术后2年心功能与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的检测结果发现,两组的LAD和LVEDD术后均显著增加,LVEF与NT-proBNP均显著降低。术后2年超声检测的LAD和NT-proBNP在研究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和LVEDD在研究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高右心起搏比率的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RVS起搏较RVA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等效性随机平行对照法分析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人工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到2015年8月入院治疗的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组患者应用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对照安慰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间心室起搏频率、基础心率、电池容量、起搏电压、阻抗、阈值、脉宽和感知电流等指标变化情况,评估不同措施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起搏器参数及心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大大改善起搏器功能与降低心脏起搏率,具有延长起搏器寿命与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两部分组成。脉冲发生器发放的电脉冲经起搏电极刺激心脏 ,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目前也用于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及伴室内传导阻滞的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人工心脏起搏器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器和永久心脏起搏器两类 ,其中永久心脏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可植入体内。1 临时心脏起搏临时心脏起搏包括心内膜起搏、心外膜起搏、经食管心房起搏和胸壁起搏等多种方式 ,以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最为常用。1.1 治疗性起搏1.1.1 由某些原因 (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永久性植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60例,按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34例与双腔起搏器组26例。计算2组患者的起搏成功率,采用超声心电图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F-36问卷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起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植入前比较,单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LVESV显著升高(P 0. 05),LVEF显著降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的LVESV、LVEDV、LVEF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植入6个月后,与双腔起搏器组比较,单腔起搏器组LVESV显著更高(P 0. 05),LVEF显著更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腔起搏器长期植入可降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无此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86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86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即只要掌握好起搏器植入指征,有条件者对所有需起搏治疗的患者均予以选择最佳起搏模式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临时心脏起搏术支持下对急性中毒并严重缓慢心律失常进行中毒抢救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急性中毒并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随机采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组,18例)和药物治疗(对照组,20例),再进行解毒治疗.结果 起搏组18例经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右心室起搏成功并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配合解毒治疗措施后心律失常改善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P<0.01).中毒治愈率起搏组为88.9%,对照组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P<0.05).结论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抢救急性中毒并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起搏治疗主要通过增加心率,影响心排血量(Co),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快,Co越高。安置起搏器后,Co的增加还与房室顺序起搏、心室同步起搏、频率应答起搏,合适的A-V间期等因素有关。我科2000年5月~2002年10月份以来,共植入人工永久双腔心脏起搏器10例,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及降低病死率,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评价ICD治疗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18例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惠者植入ICD,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双腔ICD 5例,单腔ICD 4例.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3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 J.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9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VF,ICD识别及转复或放电治疗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发作一次心房纤颤,被误诊为VT,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CRTD兼具心室再同步起搏的特点,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同时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Ⅵ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搏器后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厥症状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者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衰的起搏治疗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针对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如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而进行的常规心房或心室单腔心脏起搏器(如AAI、AAIR、VVI、VVIR等)、双腔心脏起搏器(如DDD、DDDR等),还有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心衰的起搏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或和具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期外收缩后增强(Post-Extra-Systolic Potentiation,PESP)、心脏收缩力调节(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CCM)、梗死边缘区起搏(Infarc Borderzone Pacing)、心外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Outside the Heart)等五种起搏治疗.由于前一种是对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而非针对心衰,因此本文不做介绍,下面仅对与心衰的治疗相关的五种起搏模式进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心室律达标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心室率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早(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LVEDD、LVED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能有效提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术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植入VVI单腔起搏器患者23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11例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1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和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间、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较治疗组血清脑钠肽水平增加(P<0.05)。结论:与传统植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3. 3%)显效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 3%)(13. 3%)(P 0. 05);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5),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专业护理如何配合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使患在术后得到更好的康复,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33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加强系统护理,并总结经验。结果133例心脏起搏器植入全部成功,患均痊愈出院,植入成功率达100%。结论系统专业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提高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生理性起搏治疗对心房颤动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风 《临床医学》2003,23(7):55-56
目的 :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 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 ,生理性起搏者 5 6例 ,非生理性起搏者 3 5例 ,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 (P <0 0 1) ,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 (P <0 0 1) ,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 (P <0 0 5 ) ;非生理性起搏 (VVI)者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LAD明显增大 (P <0 0 1) ,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 ,VVI起搏者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程亚敏  成益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350-2351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年龄>8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策略.[方法]39 例行心脏起搏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80(84.5±5.7)岁,植入单腔起搏器26例,双腔起搏器13例,分析其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结果]术后并发囊袋血肿2例,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气胸1例,急性脑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加重1例;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调整起搏模式等处理后好转出院,1例脑梗死患者死亡.[结论]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改善预后;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模式可减少伴发疾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宽QRS波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AF)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对10例慢AF宽QRS波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希氏束旁左束支区起搏及右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器(DDD)起搏治疗。记录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QRS波宽度。于术中、术后7 d、30 d、3月及6月测定起搏电极的参数、检测脑钠肽水平以及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房直径及左室直径、心脏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左束支区起搏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长于右室心尖部电极植入时间。与术前相比,左束支区起搏患者术后QRS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脑钠肽显著下降,左房直径及左室直径明显缩小,心脏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束支区起搏参数与心尖部位起搏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起搏电极阻抗、感知与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下降。经过随访,未发现左束支起搏电极有老化及电极脱位现象。结论慢AF宽QRS波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行希氏束旁左束支区起搏,并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护理。起搏器植入前做好心理评估及护理,完善准备,起搏器植入后严密监测起搏器功能,观察心功能状况,加强切口护理和随访管理。10例患者起搏器功能良好,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