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2.
陈禹霖 《国医论坛》2014,29(2):16-17
《温病条辨》的形成受到《伤寒论》的重要影响,其所载方剂近半源自仲景方。然吴鞠通并非照搬经方,而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其中,将其化裁应用于温病治疗中。吴鞠通学术思想众多,其中以“救阴”贯穿《温病条辨》全书。本文拟从吴鞠通“救阴思想”的角度浅析《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方剂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同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两者从主证上看似相差甚远,但是在病机、主症、用药、煎法、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却有诸多相同之处。而提出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之变方的观点并从《伤寒论》原文、方剂煎法、病机主症、方中药物组成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充分体现张仲景从现象中探本质、灵活善变的遣方用药之法,对理解临床方药随证加减的本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医案》中有大量医案证明,吴鞠通在临证过程中不仅善于化用经方,更能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化裁.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桂枝汤证、下法和复脉类方3个角度,选取桂枝汤、承气汤、复脉汤的部分医案为例,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之理论条文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其他古今医家的观点.分析结果显示,吴鞠通的临证思路可分为继承自张仲景与个人临床观察2个部分,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寒温并用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之效,用于治疗脾胃升降失序,寒热互结于心下之证,可见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微腻,为临床常用之有效方剂。本文从《伤寒论》原文论述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及其组方特点,重点介绍李秋贵主任医师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呃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经验与体会,指出心下痞、呕逆、大便不成形是本方证候特点,临证只要抓住脾胃升降失序、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投以本方化裁治之,均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胡曼华 《新中医》1994,26(1):61-61,60
《伤寒论》泻心汤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胡曼华张仲景《伤寒论》泻心汤共有5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其临床主症是“心下痞”。虽然半夏泻心汤记述为“此为痞”,个人认为其涵义与“心下痞”雷同。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其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的组方格局,符合脾胃病邪陷胃肠的病机特征,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病症的常用方。沈舒文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化裁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 辨证施治、证治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而其具体运用则体现在汤证中,所以,汤证既是研究《伤寒论》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半夏泻心汤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汤证,它由半夏泻心汤方和半夏泻心汤证两部分  相似文献   

9.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一类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类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属于调和剂范畴,原治因小柴胡汤误下形成的痞证。所谓痞证即胃脘痞满、堵塞不适之感。《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方剂计5个,其中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的有3个,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三方在病因病机及适应证方面同中有异,但均以本方为基础而进行化裁。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清中焦之  相似文献   

10.
正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湿热内停之"痞满"证的一组方剂。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及黄连汤等,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千百年来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临床上久用不衰。笔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认真学习历代医家对泻心汤类方的应用经验,临证揣摩,学有所悟,并将泻心汤类方辨证治疗胃癌并发症,常常效如桴鼓。现略举数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浅表性胃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浅表性胃炎62例,总有效率93.54%。提示本方对于该病各期兼有中虚、湿热、寒热错杂等均有良效。  相似文献   

13.
<正>张喜奎教授临床精于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灵活多变,疗效确切。笔者随师侍诊期间,屡见投半夏泻心汤治疗诸多病证获良效,受益颇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原著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将其中关于外感热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伤寒论》,将其它关于内科杂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中的泻心汤系列方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和、脾胃虚弱以及湿热内蕴形成的"痞满"证。包括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黄连汤等。泻心汤类方剂历来为中医常用方剂,经久不衰。经长期研习《伤寒论》后认为,其中泻心汤类方剂在现代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习内容总结于后文。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方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小柴胡方、桂枝汤、当归四逆汤、麻杏石甘汤、半夏泻心汤、茵陈蒿汤等方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概述。参考文献19篇。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的基础方,也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法之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张磊教授治疗痞满、腹胀、胃痛、口疮、不寐等病常以此方加减,并常以党参易人参,每获良效。该文从半夏泻心汤的方义解析、临床应用思路及加减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张磊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 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首见于《伤寒论》,主用于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邪气因入,以致寒热互结中州,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痞证。因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实,后世用以治疗痞满的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如金·李东垣用以治疗痞满的中满分消丸,元·危亦林用以治疗胸膈痞满的枳壳桔梗汤,清·吴鞠通用以治疗阳明湿温,痞满呕吐的半夏泻心汤去参草姜枣加枳实生姜方等等,从而形成了半夏泻心汤类方。若加以归纳,大致是:由半夏  相似文献   

18.
介绍柴胡泻心汤的组方特点及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的临证思路。柴胡泻心汤由《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化裁而成,根据《伤寒论》少阳病和痞证各自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少阳病柴胡证误下后的病机演变过程,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少阳枢机不利兼胃虚气痞是慢性胃炎的病机之一。应用柴胡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是扩大经方运用范围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郭军雄 《山西中医》2010,26(6):36-37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笔者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获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因它能治疗脉结代,故《千金翼方》易名为复脉汤。吴鞠通在此方基础上加以化裁,创制了六个新方。不但在处方用药上有所变化,而且适应范围也不断扩充。今以炙甘草汤为主,将吴氏所订的六个方剂以类相聚,合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