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且其护理满意度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促进预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3年7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592例,以2012年8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2010年8月—2012年7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症患者274例,2012年8月—2013年7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症患者318例。比较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6%,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的2.83%(P<0.05);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很满意145例,满意101例,不满意28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很满意206例,满意108例,不满意4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用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护理。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为4.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84%(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71%(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5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时间,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80例。其中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性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重症患者100例,2011年9月-2012年12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对照组)49例,2013年1月-2014年8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观察组)6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转出ICU病房后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填写ICU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2.99%(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2%(4/49),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满意率约为81.63%(40/4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52%(64/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心血管内科患者,研究例数一共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8年1月2日至2018年10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实施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2.00%(P0.05);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满意度98.00%(满意患者90例、所占比为90.00%;一般患者8例、所占比为8.00%;不满意患者2例、所占比为2.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护患纠纷发生率17.00%(P0.05)。结论通过在心血管内科实施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护理安全性,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200例老年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率为14%,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86%,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得知,两组两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其生存质量,同时,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以提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借助随机抽样法从2017年-2018年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110例,随机分组,共分为干预组(包括55例)和对照组(包括55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差错类风险事件、投诉纠纷事件以及意外事故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实施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态度、技能熟练度、情感支持、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规避各项护理风险因素,从而显著提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降低各项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较比对照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显著,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与对策,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比风险事件不同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并进行对策研究。结果护理人员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60例(54.16%);因用药不合理所致的护理风险事件20例(16.66%);因设备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15例(12.50%);患者与家属因素20例(16.66%)。结论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过风险管理,研究组风险事件率、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明显更优,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制定针对性、规范性措施,提升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可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心血管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者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心血管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入住我院心血管呼吸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施前后选取6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比前后两组患者综合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情况发生率,护理人员技能熟练程度及护理质量。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较实施前,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综合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评分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对科室护理人员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操作技能,降低风险和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2011年6月—2012年2月共收治心血管重症患者180例为观察组。对患者存在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实施预见性护理;随机抽取前期同类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总结应对护理风险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风险事件作出统计,分析导致潜在风险的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 166例患者中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84%(18/166)。风险事件类型总结为:包括坠床、换错液体、跌倒、护患纠纷、送检错误等。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的自身因素,患者家属因素;医院方面的医护人员因素,医药器械因素等。结论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诸多,针对这些因素作出相应的护理风险防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1 600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1 8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士风险管理能力得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分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COPD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实施舒适性护理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120例重症监护室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绪变化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抑郁17例(28.3%),焦虑37例(61.7%),对照组患者抑郁49例(81.7%),焦虑55例(91.7%),相比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1例(1.7%),对照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8例(13.3%),猝死的5例(8.3%),相比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实施舒适性护理可以显著性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缓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冠心病患者应用舒适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性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情绪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冠心病患者实施舒适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不良情绪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早期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并将106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对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制定的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应用于研究组的临床护理中。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医院管理因素。将防范措施应用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后,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96;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71;P0.05)。结论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是临床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