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以及华法林应用于左心室心尖部血栓临床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62例左心室心尖部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依次设置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患者借助华法林以及低分子肝素进行联合治疗,研究组31例患者借助利伐沙班进行口服治疗,给予两组患者为期3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接受治疗后血栓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新发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现象稍少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左心室心尖部血栓临床治疗工作,选择利伐沙班进行药物治疗所取得的疗效良好,且不会引发严重出血问题,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芳芳  汤云霞  翁少翔 《浙江医学》2018,40(11):1199-1201,1225
目的利用食管超声对高龄心房颤动伴血栓形成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作血栓检出率及安全性比较。方法选取确诊有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非瓣膜性高龄房颤(75~80岁)患者54例,随机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低强度组),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标准强度组),利伐沙班抗凝组(利伐沙班组),每组18例。观察期为12个月。比较3组患者左心房血栓检出率、血栓栓塞事件率及严重出血发生率。结果12个月时低强度组左心房血栓检出率22.2%,标准强度组检出率22.2%,利伐沙班组检出率16.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组发生率为11.1%,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11.1%,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华法林组为27.8%,利伐沙班组为11.1%,低强度组与利伐沙班组比较,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强度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以及利伐沙班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低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在高龄房颤伴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中,两者治疗左心房血栓的疗效确切,出血风险无增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单纯下肢肌间静脉血栓(IVTL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单纯IVTLE患者的临床资料。54例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作为利伐沙班组,72例采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作为华法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5 d、1个月、3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比较两组治疗不同时间的血栓消失率;比较两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5 d、1个月和3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两组治疗15 d、1个月、3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体征评分、血栓消失率和INR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老年单纯IVTLE治疗中均有确切效果。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5岁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髋部骨折患者71例,依据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2组每3 d复查1次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降至<500μg/L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方面,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事件发生,肝肾功能正常,对照组有6例INR值>3.0,给予调整华法林剂量恢复,利伐沙班组无INR值偏高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患者。结论:2种药物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利伐沙班在D-二聚体降至500μg/L时间优于华法林,且利伐沙班组无需调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轻,更为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就诊的128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比较二组患者的INR达标率,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N R达标率为81.25%,对照组患者为53.13%,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69%,对照组为6.25%,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1.56%,对照组为15.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死亡率1.56%,对照组为3.1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防治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利伐沙班能提高患者IN R的达标率,有效降低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及出血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门诊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分别予以华法林、利伐沙班口服用药治疗,对比不同用药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血栓栓塞以及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门诊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和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治疗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IDDVT)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IDDVT患者83例,患者均进行正规持续药物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其中38例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45例尿激酶溶栓联合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主要随访观察指标为7、14、21、90 d后小腿深静脉的静脉血管通畅率、出血率及血栓栓塞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总治疗效果编辑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24,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5).结论 尿激酶加利伐沙班和尿激酶加华法林治疗急性IDDVT总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比华法林能够明显降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C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住院治疗并诊断为老年非房颤性房颤患者共90例,根据病情予以抗凝治疗,分为2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华法林口服抗凝,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口服抗凝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结果变化情况;比较2组出血事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黑便血尿、呕血、内脏及颅脑出血)和栓塞事件(包括心脏附壁血栓、脑栓塞、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INR、TT、D-D、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NR、TT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D-D、FBG改变不大;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杨俊  张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190-2191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9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根据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各47例。对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华法林治疗,利伐沙班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利伐沙班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统计对比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利伐沙班组栓塞事件总发生率(2.13%)与对照组(4.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89%)低于对照组(34.04%)(P<0.05)。结论采用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房颤,与采用华法林治疗的预防栓塞效果相近,但能有效减少出血发生风险,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安全性。方法:102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华法林组(N=50)和利伐沙班组(N=52),华法林组调整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时间调整为2.0~3.0之间,肾功能不全者及低体重酌情减少剂量。结果:随访1年,华法林组卒中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发生率14%,利伐沙班组为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未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防治脑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更低,利伐沙班可以作为替代华法林用于心房纤颤病人发生栓塞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瘤附壁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d,对照组口服华法林2.5mg/d起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死亡、发生栓塞的例数、室壁瘤血栓消失例数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室壁瘤内血栓消失35例(97.2%),对照组室壁瘤内血栓消失29例(87.9%);治疗组死亡1例(2.8%),对照组死亡2例(6.1%);治疗组发生脑栓塞1例(2.8%),对照组发生脑栓塞、脾栓塞各1例(6.1%)。以上结果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率治疗组11.1%,对照组18.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及大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附壁血栓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血栓消除率有升高趋势,出血率有下降趋势,且无须监测INR,使用方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的1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华法林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血小板水平及心电图变化;随访3个月,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血小板水平下降及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抗凝疗效均显著,但应用利伐沙班可采用固定剂量,不用对INR水平频繁监测,患者的依从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抗凝药物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微RNA-29b(miR-29b)、微RNA-223(miR-223)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4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1∶1配对原则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73例(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利伐沙班组予以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栓塞或血栓形成、脑出血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iR-29b、miR-223。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PT、TT、APTT、INR、血清miR-29b水平高于治疗前,IL-6、hs-CRP、TNF-α、miR-223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PT、TT、APTT、INR、血清IL-6、hs-CRP、TNF-α、miR-223、miR-29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栓塞或血栓形成、脑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利伐沙班均能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反应,调控血清miR-29b、miR-223水平,但利伐沙班有助于降低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传统华法林组(对照组),各30例。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CT肺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利伐沙班组右心室最大短轴、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肺动脉收缩压和主肺动脉直径值在治疗后10 d、20 d及30 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显著降低,PO2值在治疗后10 d、20 d明显升高,而治疗后30 d与20 d比较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利伐沙班组更明显,而在治疗后20 d、30 d降低,利伐沙班组下降更显著,且两组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实施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房颤(AF)患者药物洗脱支架介入后不同抗凝方案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术AF患者16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医生的推荐和患者家家属的意愿分为三联抗栓组(TT组)、双联抗栓组(DT组)、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组(W+C组)和利伐沙班组(R组)。TT组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DT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W+C组采用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R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门诊或电话随访2年,统计患者出血事件、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INR达标率。结果 TT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16.00%,显著高于DT组、W+C组和R组(P0.05),DT组、W+C组和R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6.00%,R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DT组(P0.05),TT组、R组和W+C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组和W+C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每月INR达标率低于W+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药物洗脱支架介入后采用三联抗栓治疗可显著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出血风险相对较大;双联抗栓治疗和华法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虽降低出血风险,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利伐沙班治疗不仅可减少出血事件,还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INR目标值在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事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需口服华法林抗凝的老年患者237例,分为窄INR组108例(INR目标值2.0-2.5)和标准INR组129例(INR目标值2.0-3.0),比较两组人口学、病情资料和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对比两组随访期间INR3.0和INR2.0的时间百分比。结果随访过程中出血事件两组分别有9例和7例,栓塞事件分别为12例和9例,两组出血及栓塞事件年化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2.0时间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窄INR组治疗期间INR2.5时间百分比和3.0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标准INR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R范围设为1.5-2.0能降低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专人随访管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随访管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连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服用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结果(1) 管理组患者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INR首次达标后监测次数、INR全程监测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间INR首次达标天数、INR达标所需监测次数、平均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调整频率存在显著差别(P<0.01),因INR过高、出血和新发血栓栓塞事件原因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别(P<0.05或0.01),因INR过低和和外出原因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3) 连续随访12个月期间,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7个月、第9个月、第11个月和第12个月两组患者INR达标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4)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次数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轻度出血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度和重度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专人负责的随访管理可以减少患者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监测频次,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和达标率。  相似文献   

20.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敏 《广西医学》2007,29(4):499-500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华法林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对照组61例,华法林组用药前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采用国产华法林片,初始剂量2.5 mg/d,3~5 d复查INR,根据INR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加量1/4片,稳定后1~3个月复查INR,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所有病例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否出血情况以及发生时的INR,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1年;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结果 华法林组栓塞发生率为1.61%,阿司匹林组为4.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3.23%,阿司匹林组为1.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发生,维持INR在2~3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