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位与过屈位磁共振成像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自然位及过屈位磁共振成像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临床证实的平山病患者行颈椎自然位及过屈位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结果:自然位MR扫描,8例均有C5~C7段脊髓轻度萎缩,前后径变短,过屈位扫描,7例患者可见颈髓前移,硬脊膜外腔增宽,1例患者可见硬膜外腔内流空血管影,7例在增强扫描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硬膜后间隙内异常强化影.结论:平山病患者在过屈位时颈髓及硬膜外腔的异常表现极具特征性,因此MRI过屈位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前屈位颈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例经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及6名正常自愿者均行颈椎自然位+前屈位+增强MRI,对比分析平山病患者低位颈髓的MRI表现.结果 自然位:6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变细;6名正常自愿者可见颈膨大(约脊髓C6~T2段).前屈位:6例患者低位颈髓变扁、萎缩,两种体位低位颈髓前后径差值与正常自愿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可见背侧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迂曲、条形流空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正常自愿者低位颈髓较自然位略变细,背侧硬膜囊无前移、扩张,其内未见流空信号.结论 不同体位MRI均能显示平山病患者颈椎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前屈位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椎过屈位MRI对平山病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椎过屈位MRI矢状面和轴面扫描,观察低位脊髓萎缩、变扁、C6椎体上缘水平颈髓前后径及硬膜外异常信号。结果:①低位颈髓的萎缩:病例组9例(69%),对照组1例(10%)。②低位脊髓变扁:仅见于病例组11例(84%),其中有10例(77%)为不对称变扁,脊髓呈"梨形",1例(7%)呈三角形变扁。对照组未出现脊髓变扁的表现。③C6水平颈髓前后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54,P<0.05)。④低位颈椎椎管内硬膜后方T_2WI异常信号:仅见于患者组的10例(77%)。结论:颈椎过屈位MRI对诊断平山病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平山病颈椎屈曲度异常的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主动屈曲位屈曲度异常的X线征象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0名正常自愿者及35例临床疑诊平山病的患者行颈椎仰卧被动过屈位MRI扫描及颈椎主动屈曲位平片检查.疑诊的35例中有2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征象被诊断为平山病.测量确诊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平片以及MRI上的C3~7相邻两两椎体后缘的成角,作为颈椎屈曲度的评价指标. 结果确诊患者主动屈曲位平片颈椎屈曲度较对照组增大(患者C3~7相邻两两椎体后缘成角分别为7.40°、8.50°、10.60°、11.10°,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将颈椎屈曲度异常作为平山病的征象之一,其对于平山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6.00%,特异性为87.50%.描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平山病患者颈椎屈曲度在C3~7段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颈椎主动屈曲位平片所反映的屈曲度异常征象对于平山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在无法施行颈椎仰卧被动过屈位MRI时,该检查可作为平山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的MR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已确诊的平山病MR自然位和过屈位影像表现,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并与健康自愿者的同条件扫描影像相比较,总结平山病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①自然位:曲线多有异常,下段颈髓萎缩,髓内可有异常信号,有失连接现象;②过屈位: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后有月牙形、集簇状异常信号影;③2例患者强化检查示过屈位脊膜后异常信号影有强化;④志愿者自然位扫描显示颈椎曲度自然,颈髓粗细均匀,不存在失连接现象,过屈位脊膜后无异常信号影。结论MR颈椎检查特别是过屈位扫描能够显示出平山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对于平山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文  黄义  陈唯唯  潘初 《放射学实践》2021,36(6):798-802
目的:不同屈曲角度MRI对平山病(HD)颈椎相关征象诊断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本院确诊的HD患者35例,根据颈椎MRI扫描时的屈曲角度分为小角度组(<20°)和大角度组(>20°).分别测量颈椎中立位和屈曲位的椎管直径(D)、脊髓前后径(AP)和左右径(TR)、硬膜囊后壁前移位距离(LDS)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屈颈MRI对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21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肌萎缩。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21岁男性8例。2组均行常规及屈颈颈椎MR平扫,矢状、轴面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结果常规颈椎扫描:5例患者下段颈髓变细;屈颈位MR扫描:下颈段颈6以下脊髓前屈、变扁平,矢状径4~6mm,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后间隙明显增宽,可见多发条状、迂曲流空信号影及软组织信号。对照组:常规扫描,下颈段脊髓(颈6~胸2)可见颈膨大,屈颈位脊髓略变细(6~7mm),硬膜囊后壁无前移,硬膜后间隙未见扩张血管影。结论屈颈MRI有助于显示下颈段脊髓及硬膜囊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颈椎动态变化的MRI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分析椎管及脊髓的动态变化及机制,评价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3例体检及志愿者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分别测量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计算脊髓/椎管矢径比值.结果:颈椎各椎间盘水平椎管矢径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脊髓矢径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脊髓与椎管矢径比值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结论:颈椎屈伸位MRI扫描以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证实了前屈位椎管增宽,脊髓变细,缓冲间隙增大;后伸位椎管变窄,脊髓矢径大于前屈位,缓冲间隙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平山病屈颈位磁共振扫描技术成功的关键。方法:对6例临床确诊平山病患者行屈颈位磁共振扫描,采用GE 1.5T HD扫描系统,CTL线圈。均行两次屈颈位MR扫描(传统过屈位:患者单纯颈部垫楔形物;优化的过屈位:颈部垫楔形物同时要求患者收下颌),比较两次硬膜外腔宽度,对比分析流空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优化的屈颈扫描硬膜外宽度明显大于传统的屈颈扫描(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流空血管的显示,传统的屈颈扫描3例,优化的屈颈扫描5例。结论:在平山病屈颈位磁共振扫描技术中,收下颌是扫描成功的关键,能清楚显示扩张的硬膜外腔和流空的异常血管。  相似文献   

10.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和总结500例颈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01~2007-01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500例颈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其中10例行食管吞钡检查,284例行MRI检查.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例150例,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例56例,CT表现同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64例,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椎动脉型颈椎病例78例,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小,分隔;食管型颈椎病例10例;混合型颈椎病例142例.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MR表现和价值,认识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5例经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均隐匿起病,病变局限于上肢远端肌肉,4例单侧上肢前臂受累,1例双侧不对称性受累.5例患者均行颈椎X线平片检查,及颈髓常规自然体位MR平扫及屈颈位平扫 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和肌肉活检.结果:5例患者普通X线检查4例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自然体位MR平扫3例有低位脊髓萎缩变扁(萎缩水平在颈5-胸1,最明显在颈6水平),2例萎缩的脊髓内信号异常.曲颈MR检查时,除了可见自然体位MR的表现外,5例患者均可见特征性的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脊膜外腔增宽,4例患者在增宽的硬膜外腔均可见流空血管信号,增强扫描5例患者在增宽的硬脊膜外腔均可见强化的静脉丛.结论:平山病的MR表现存在一定的特征性,MR屈曲位平扫 增强扫描对平山病的诊断及其发病机制的理解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常规MR检查技术(动态MRI及斜矢状MRI)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门诊就诊并能耐受动态MR检查的32例颈椎病患者及颈部无不适症状的志愿者15例行常规MRI及动态T2WI(过屈-过伸位)、全部志愿者及18例颈椎病患者行斜矢状T2WI;分析对照组与颈椎病组颈椎活动度间差异性;确定中立位与过屈-过伸位MRI中Ⅲ级椎管狭窄的显示率;主观评价斜矢状MRI显示椎间孔形态的满意程度及判断椎间孔狭窄的能力.结果 对照组颈椎活动度大于颈椎病组,其中C4/5和C6/7水平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颈椎病组过屈、中立及过伸位显示Ⅲ级椎管狭窄的节段数分别为9、17个和40个,分别占全部节段数的(32×5)的5.63%、10.63%、25.00%,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伸位检查的临床意义更大.斜矢状MR图像直观显示椎间孔形态,影像医师与临床医生的椎间孔狭窄判定能力的观察者间相关性佳(k=0.943).结论 非常规MR检查技术能显示早期颈椎失稳、直观判定椎间功能单位退变形成的动态性椎管狭窄,有效定位病变责任节段,反映脊髓嵌压的程度及直观显示椎间孔的立体形态并判断椎间孔受压(狭窄)的程度,该非常规颈椎MR检查技术作为颈椎常规MR检查的补充手段,显示了有价值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希春  曲林涛  刘文娟   《放射学实践》2010,25(7):809-811
目的:初步探讨多体位MRI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0例受试者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分析比较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颈椎病患者中屈伸位MRI检查时发现颈椎不稳2例。在30例患者150个颈椎间盘(C2~C7)中,中性自然位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56个。前屈位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82个,较中性自然位新增椎间盘突出26个、加重35个;后伸位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76个,较中性自然位新增20个、加重33个。前屈位检查时7例患者出现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后伸位检查时13例出现椎管内硬膜囊后间隙狭窄。结论:多体位MRI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非侵袭性颈椎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对于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平山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平山病低位颈髓在自然位和过屈位特殊的动态变化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8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MR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面和轴面扫描,测量C6椎体上缘颈髓前后径(APD)和横径(TD),观察其动态改变。结果 (1)自然位,平山病组表现有低位颈髓萎缩(病例组11例,对照组2例,X^2=14.76,P=0.000)和变扁平(病例组7例,对照组1例,X^2=8.15,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过屈位,平山病组颈髓均前移后显著变扁,脊膜后有“月牙”形异常信号影。(3)自然位平山病组和对照组APD分别为(5.6±0.7)、(6.7±0.5)mm,过屈位APD分别为(4.3±0.8)、(6.0±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02、-8.952,P值均为0.000)。结论 平山病低位颈髓在正常位和过屈位存在特殊的动态变化,过屈位MRI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刘晨  岳梨蓉  刘德洪  毛崇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806-1808,1832
目的 探讨平山病的颈髓磁共振(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平山病的颈髓MRI特点.结果 2例均为青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肌萎缩.肌电图均示神经源性损害.自然位MRI扫描,2例均有C4~C7段脊髓轻度萎缩,前后径变短.屈颈位MRI平扫2例均可见下段颈髓前移、变扁平加剧,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其内可见蚓状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MRI2例均可见增宽的硬膜外间隙内异常增粗并明显强化的静脉丛.结论 平山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屈颈位平扫及增强MRI对平山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平山病MRI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加深对平山病的MRI表现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证实为平山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常规仰卧位和屈颈位平扫及增强MRI检查。结果:常规仰卧位MPA显示5例患者中3例低位颈髓(C5-C7)萎缩,变扁平,髓内出现信号异常(主要位于灰质前角内);屈颈位砌平扫5例均可见下段颈髓前移、变扁平加剧;4例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增强MRI 3例患者可见增宽的硬膜外间隙内异常增粗并明显强化的静脉丛。结论:平山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屈颈位平扫及增强MRI对平山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平山病患者颈椎不同屈曲角度MRI表现,研究颈椎屈曲角度对平山病MRI征象的影响.方法 20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行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20°、25°、30°、35°、40°MR扫描,观察不同屈曲位MRI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2个征象出现率.并测量硬膜外间隙最大矢状径(d)及同水平椎管矢状径(D),计算d/D用于定量分析上述2个征象.不同屈曲位各征象出现率的比较使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各组间d/D平均值比较使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之后对任意两组间d/D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及硬膜外间隙增宽征象出现率在屈曲角度20°时为70%(14/20),25°以上均为100%,20°与25°时特殊征象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0.020).20°、25°、30°、35°、40°时,对应d/D值分别为0.51±0.06、0.54±0.08、0.57±0.09、0.61±0.09、0.5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0,P=0.013),两两比较提示d/D平均值在屈曲35°时>20°和25°,在屈曲40°时>20°(P值均<0.05).结论 颈椎屈曲角度可以影响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及硬膜外间隙增宽的MRI征象.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动态MRI扫描揭示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因素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动态MRI扫描直观地显示屈伸状态下导致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的动态因素,为临床提供了中立位扫描所不能揭示的致病机制,以后伸位为著。后伸位颈椎功能性受压与颈椎退变阶段及椎管矢径密切相关,当中立位MRI显示黄韧带肥厚,或椎关节僵硬伴发椎管矢径≤10.0mm时,建议行动态MRI扫描。前屈位虽然可以减轻脊髓受压,但持久前屈会促使或加重颈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平山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肌电图证实为平山病的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9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11例均有MRI上低位颈髓不同程度变扁、变细、萎缩,屈曲位均可见背侧硬脊膜向前移位、后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及弧形或梭形T2WI异常高信号。结论:平山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低位颈髓的局限性萎缩、细扁改变、屈曲位后硬脊膜外间隙T2WI高信号及流空信号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I在评价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行同期X线片、CT和MRI检查,MRI检查应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17例加扫冠状位.结果 脊髓水肿:MRI检出16例,CT检出4例;脊髓挫伤出血:MRI检出21例,CT检出11例;脊髓受压变形:MRI检出34例,CT检出15例;脊髓断裂:MRI检出10例,CT检出3例.X线片未检出上述脊髓损伤.结论 MRI对评估脊髓损伤明显优于X线片和CT扫描,是急性脊髓损伤的最佳检查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