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多层螺旋CT)强化扫描在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增强CT表现。结果 10例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中,不均质强化的腹盆腔肿块7例,2例盆腔多发肿块,1例盆腔条索状肿物, 6例右心房充盈缺损,8例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5例右髂总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髂总静脉充盈缺损,5例右髂内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髂内静脉充盈缺损,1例右肾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肾静脉充盈缺损,1例右卵巢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卵巢静脉充盈缺损。结论 MSCT强化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血管内平滑肌瘤病的影像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明确下腔静脉及右心受累范围,对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SCT评价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CRLRV)变异,以提高对该类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受检者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对12例CRLRV变异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CRLRV变异12例,发生率1.25%(12/960),CT示左肾静脉主干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主要位于L2~3椎体前缘水平,向右注入下腔静脉或左侧髂总静脉。其中2例出现血尿,1例合并胸腔异位肾,1例合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结论:MSCT可准确评价CRLRV变异,对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减少左肾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肾异位和融合畸形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搜集4例盆腔异位肾、4例交叉异位肾、8例马蹄肾的MSCTA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肾脏及血管重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4例盆腔异位肾中,2例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下段、1例起自左侧髂总动脉经肾门进入肾脏,1例3支副肾动脉分别起自左侧髂总动脉,于侧后方和背侧进入肾脏,4例肾静脉发自肾门,汇入下腔静脉下段。4例交叉异位肾中,3例双肾下极、1例内侧缘融合,双侧肾动脉分别起自腹主动脉下段或同侧髂总动脉,3例双肾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下段,1例双肾静脉汇合成1支主干后再汇入下腔静脉。8例马蹄肾中,6例双侧肾动脉开口位置低于正常,3例双肾副肾动脉、1例左肾2支副肾动脉(发生率50%),1例左肾2支副肾静脉、2例左肾静脉肾门外汇合变异(发生率37.5%)。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先天性肾脏融合和异位的肾脏位置、形态及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SCT评价环主动脉型左肾静脉(circumaortic left renal vein,CLRV)变异,提高对该种左肾静脉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患者常规腹部动态增强CT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分析CLRV变异的CT征象并进行分类。结果 960例患者CT图像清晰显示肾血管中,发现CLRV变异32例,发生率为3.3%(32/960)。男女性CLRV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CT表现CLRV可分为4型,其中Ⅰ型20例,CT表现为单根左肾静脉分前后两支环绕主动脉注入下腔静脉;Ⅱ型4例,CT表现为两根左肾静脉分别走行于主动脉前方和后方注入下腔静脉;Ⅲ型2例,CT表现为CLRV前后支存在吻合或后支在向右行走过程中再发出分支注入下腔静脉;Ⅳ型6例,CT表现为CLRV前支走行正常,后支向下斜行注入左侧髂总静脉。结论 MSCT能够准确评价CLRV变异,在肾移植和腹膜后大血管病变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血管损伤和大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价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MSCTA)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下肢静脉造影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像学表现,利用评分法估计病变累积范围,同时结合超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中正常3例,下肢静脉栓塞18例,其中左侧下肢静脉栓塞11例,右侧下肢静脉栓塞5例,双侧同时出现栓塞2例。正常下肢静脉MSCT造影表现为大隐静脉及股深静脉均显影良好,充盈饱满,管腔内密度均匀,无充盈缺损及狭窄,无侧支循环属支显示,髂外静脉及髂总静脉显示清楚,髂内静脉显示率较低。下肢静脉栓塞MSCT造影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变细、变窄或中断,梗阻段以上静脉血管不能显示,深浅静脉交通支明显增多,侧支循环开放,盆腔内静脉丛迂曲扩张。梗阻部位:股静脉16例,髂外静脉1例,髂总静脉1例。梗阻程度评分结果:≤5分12例,5.10分4例,≥10分2例。11例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证实血栓存在与MSCTV完全一致(100%)。结论经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能避免动脉伪影的干扰且可直接显像,多种重建技术可明确病灶的范围和程度,对侧支循环及交通支的精确显示是MSCTV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位下腔静脉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腹部MSCT多期增强扫描发现的11例左位下腔静脉患者,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左位下腔静脉MSCT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1例(9.09%),表现为右侧下腔静脉缺失,左右髂总静脉于第5腰椎左前方汇合成下腔静脉主干后,沿腹主动脉左侧垂直上行,沿途先后有右肾静脉和左肾静脉汇入,然后与半奇静脉连接,经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Ⅱ型6例(54.55%),表现为肾下右侧下腔静脉残余,肾下左位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于左肾静脉汇入后从前方跨越腹主动脉向右上走行,与右肾静脉汇合后移行为正常的下腔静脉。Ⅲ型4例(36.36%),表现为肾下右侧下腔静脉缺失,而左位下腔静脉的起止、位置、走行及属支汇入与Ⅱ型完全相同。结论 左位下腔静脉MSCT表现为3种类型,左位下腔静脉的存在对临床及介入治疗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肾静脉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患者常规腹部MSCT动态增强资料,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肾静脉解剖,根据肾静脉变异CT征象分类汇总分析。结果 960例患者中,发现肾静脉变异237例(237/960,24.7%),其中双肾静脉同时发生变异15例。左右肾静脉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4.1%(135/960)和12.2%(117/96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肾静脉变异根据形态可分5大类型,其中Ⅰ型(环主动脉型左肾静脉)26例、Ⅱ型(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12例、Ⅲ型(异常回流)20例、Ⅳ型(肾静脉延迟汇合)74例和Ⅴ型(罕见类型)3例;右肾静脉变异相对简单,包括多支肾静脉99例和肾静脉延迟汇合18例;左右肾静脉变异不同类型的发生率在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静脉变异并不少见,左肾静脉变异复杂多样。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准确评估肾静脉变异,对指导肾移植、腹膜后相关区域手术和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静脉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CT增强和CTA检查确诊为肾静脉变异的153例患者的CT表现,通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53例肾静脉变异中,左肾静脉变异94例,右肾静脉变异66例。左肾静脉变异中,环主动脉左肾静脉18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6例,左肾静脉汇合过晚50例,脾肾分流11例,左下腔静脉4例,双下腔静脉5例。右肾静脉变异中,右肾静脉分为两支50例,右肾静脉分为三支5例,右肾静脉汇合过晚11例。右肾静脉分为两支合并左肾静脉汇合过晚3例,脾肾分流合并左肾静脉汇合过晚1例,右肾静脉分为两支合并双下腔静脉1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合并左肾静脉汇合过晚、右肾静脉分为两支1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合并脾肾分流1例。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肾静脉变异的各种类型并能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MSCT影像学表现,评价MSCT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经MSCT证实的24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4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包括下腔静脉肝段缺如4例,其中2例伴有奇静脉代偿引流至上腔静脉,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2例为单纯性。左肾静脉畸形10例,CT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左肾静脉环绕腹主动脉分别为9例、1例。双下腔静脉8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右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2例。11例患者检出镜下血尿,4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为多脾综合征,2例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余患者为偶然发现。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属支的畸形,是诊断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可降低手术及介入诊治中的风险,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的血管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的血管内溶栓治疗分析,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静脉血栓的新方法。本组7例,左髂总静脉血栓4例,左髂外静脉2例,右髂外静脉1例,7例均先插管逆,顺行静脉造影确定血栓长度及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1病历简介患者,女,31岁。无临床症状。在成人健康体检时行常规超声检查。于脊柱左前方及右前方见平行走行的双条静脉结构,位于腹主动脉两侧,双侧髂总静脉未见汇合征象,分别汇入同侧相应静脉结构。左边静脉中段内径14.9mm(图1),向上走行至左肾静脉水平与之汇合,并向右分支跨越腹主动脉后注入右边的静脉(与左肾静脉汇合处内径3.9mm,入右侧下腔静图1上腹正中横切面声像图。IVC:右侧下腔静脉LRV:左肾静脉AO:腹主动脉SMA:肠系膜上动脉GB:胆囊箭头所指为左侧下腔静脉。脉前内径3.8mm),主干则继续向上走行,内径渐变细,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水…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诊断椎动脉变异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MSCT诊断椎动脉变异46例,回顾性分析椎动脉变异的CT表现。结果:46例椎动脉变异中,椎动脉发育不良24例(右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左椎动脉发育不良5例,左、右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椎动脉起源异常13例(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1例,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颈总动脉1例,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1例);椎动脉行径异常3例(右椎动脉行径异常1例,左椎动脉行径异常2例);单侧双支椎动脉变异2例(均为右侧双支椎动脉);窗式椎动脉变异4例。结论:MSCT是无创诊断椎动脉变异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9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检查,然后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并与DSA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MSCT检查及重建诊断结果与PADSA诊断相符,MSCT及三维肺血管重建均能充分显示供血肺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畸形血管的走行、数目、直径。结论:MS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Budd-Chiari综合征:肝静脉病变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静脉阻塞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6例BCS的肝静脉血管造影和术前1周内的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结果26例MSCT横断面图像和重建图像显示肝静脉共计70条,其中56条肝静脉闭塞,包括13条肝右静脉闭塞,21条肝中静脉闭塞,22条肝左静脉闭塞;另显示21条副肝静脉代偿性增粗;其中1例肝右静脉伴有血栓形成。与下腔静脉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相比,肝静脉的符合率为92.11%。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BCS肝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塞部位,性质以及肝内交通支情况,诊断价值高,能可靠的指导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评价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患者的MSCT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CCA)资料。对比两者在显示和诊断此病中的差异。仿真内镜技术用于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邻近正常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多平面重建、曲面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等重建方法则用于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结果 4例患者变异的冠状动脉全部为MSCT造影所显示并明确诊断。MSCT显示3例患者的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近段,其中1例在CCA中左主干仅近段局部显影,未能明确诊断,另2例左冠状动脉虽显影,但较淡。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末端,CCA则误为起源于回旋支。MSCT显示2例异常开口冠状动脉的近段狭窄,3支异常冠状动脉穿过主动脉根部和肺动脉或右室流出道的间隙,1支绕主动脉根部后方走行,而CCA均不能明确诊断。结论 MSCT显示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明显优于CCA,凡疑及冠状动脉变异的患者,可首选非创伤性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左髂总静脉受压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无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症状患者的腹部MSCT资料,测量双侧髂总静脉及髂动脉的直径.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19% (n=19)的患者左髂总静脉受压大于50%,52% (n=52)的患者左髂总静脉受压大于25%,平均受压程度为31.5% (8.3%~72.6%).绝大多数患者左髂总静脉受压为右髂总动脉及腰椎共同压迫所致.患者年龄、髂动脉直径与左髂总静脉受压无明显相关性.女性患者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明显大于男性(女39.8±8.2%,男26.6±8.5%,t=2.30,P=0.005).结论:在无症状人群中左髂总静脉受压是一种正常的解剖学变异,不应被认为是一种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腹腔镜下胃切除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切除术前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胃周血管解剖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4例拟行腹腔镜辅助下胃远端切除术的患者行MSCT双期扫描,其动、静脉期图像采用容积再现重组技术分别行三维CTA. 结果 24例中三维CTA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4例,胃右动脉23例,胃左静脉24例.6例CTA伴有替代肝左动脉.CTA显示胃左动脉、胃左静脉和替代肝左动脉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显示胃右动脉敏感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6%. 结论 MSCTA能够准确评价胃的血管解剖,有利于腹腔镜辅助下胃远端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两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横断面及正交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内径和面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平均内径、面积及其比值[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8±2.7)、(19.1±5.3)mm,面积分别为(171±61)、(244±112)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9±0.12和1.03±0.30,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65±0.20和0.93±0.47]均大于正交断面[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1±2.3)、(15.6±3.5)mm,面积分别为(157±51)、(182±74)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5±0.10和0.83±0.16,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59±0.19和0.68±0.25]相应数值(t=3.525—7.979,P均〈0.01)。正交断面左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和面积比均大于右侧(t值分别为13.030和10.942,P均〈0.01)。右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夹角小于左侧(P〈0.01)。在非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处测量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及正交断面上的面积[分别为(9.2±3.5)mm和(209±63)mm^2]大于女性[分别为(6.0±3.1)mm和(150±74)mm^2](t值分别为3.120和2.880,P〈0.01)。在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左髂总静脉正交断面面积及其与下腔静脉面积的比值[分别为(207±90)mm^2和(0.80±0.34)]大于女性[分别为(138±38)mm^2和(0.59±0.14)](t值分别为2.811和2.245,P〈0.05)。结论CTA能多平面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并可进行多方位准确测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986例受检者的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共发现25例下腔静脉先天畸形.分析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结果 25例下腔静脉畸形中包括左下腔静脉6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双下腔静脉10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畸形5例,CT增强扫描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和环主动脉走行的左肾静脉.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延续2例,胸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肝段至肾上段下腔静脉缺如,肾段下腔静脉由奇静脉延续回流人上腔静脉,而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腔静脉血管造影见对比剂经增粗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右心房.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门静脉延续1例,增强CT显示下腔静脉直接与门静脉在肝门部连接,肝门部门静脉呈瘤样扩张.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1例,增强CT可见左下腔静脉与半奇静脉连接,上行汇入奇静脉.结论 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畸形,可成为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介入急诊治疗严重鼻出血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 男性,34岁,鼻腔及上唇血管瘤行右颈外动脉结扎。术后半年,仍反复鼻出血,耳鼻喉科行前后鼻孔填塞治疗无效。后行急诊介入治疗,首先行两侧颈外动脉造影,DSA示右颈外动脉主干在颈内外分叉口上方呈弹头状闭塞,右甲状腺上动脉显影并通过小吻合支进入面动脉供应鼻部。左颌内动脉增粗,鼻咽部有造影剂外溢(图1)。遂与五官科协作,解剖出右侧面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并结扎。左颌内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与平阳霉素16mg混合后将其栓塞。栓塞后造影示左颌内动脉闭塞,造影剂外溢现象消失(图2)。例2 男性,44岁,因右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