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结果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确诊有颅内动脉瘤后,于出血8 ~72 h内立即全麻下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判断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还是需要球囊辅助技术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术后均常规停用止血药,应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同时选择同期保守治疗的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对照.结果 介入栓塞组成功栓塞27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例.3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狭窄迂曲,导致导管不能到位,栓塞失败,改行开颅夹闭术.随访3~6个月,介入栓塞成功的27例患者存活26例,死亡1例,存活率为96.3%;保守治疗组存活20例,死亡10例,存活率为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成功27例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7%(1例),7.4%(2例),3.7%(1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26.7%(8例),23.3%(7例),23.3%(7例);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明确由动脉瘤引起后应尽早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3.
TCD对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CD监测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与伤情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于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第1、2、3、4、5、6、7、14天行TCD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健康成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作为对照比较,并对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和未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进行比较,对轻、中、重度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患者伤后1~3天出现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快,4~6天达高峰,14天已明显减轻;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于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P0.05);病情越重,脑血管痉挛程度越重。结论:TCD可以及时、准确、无创的对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进行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血管痉挛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指导治疗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评价丹红注射液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病人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但是同治疗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得到改善,且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于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TCD对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CD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动脉血管痉挛,为确定手术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速进行TCD监测分析,并与7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流速度明显增高,以大脑中动脉增高为主,出血后3天-7天TCD频率每日增加0.5kHZ左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当蛛网膜下腔出血TCD显示脑血流速显著增高时,提示脑血管痉挛发生,当Vm达到160cm/s应推迟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根据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分为A1组56例(单纯颅脑损伤)和A2组24例(并发脑血管痉挛);根据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分为B1组42例(轻度颅脑损伤)和B2组3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情况分为C1组4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和C2组36例(未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末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搏动指数(PI)。结果 A2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Vm、Vd、Vs、PI高于A1组(P0.05)。B2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Vm、Vd、Vs高于B1组(P0.05);两组患者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Vm、Vd、Vs高于C2组(P0.05);两组患者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存在明显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且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该院2008年7月至201 1年7月收治的老年癫痫患者437例,其中因动脉瘤行介入治疗后首次出现癫痫发病的患者33例,对本组患者的发病形式、发病间隔等进行总结,并且分析其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25例患者癫痫发作得到较好控制,另有8例患者癫痫症状控制不佳,8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结论 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后癫痫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出血情况、动脉瘤介入栓塞异物植入、血管痉挛等有关,癫痫发作情况是否与动脉瘤部位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夹闭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34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分为夹闭组和栓塞组,分别进行颅内夹闭治疗和血管栓塞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血管痉挛情况、临床状态、临床监测指标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病人术后1 d(脑脊液压力)、术后3 d[血管痉挛情况、Hunt-Hess分级、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术后7 d(血管痉挛情况、Hunt-Hess分级、MMP-2、MCA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血管痉挛情况、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MMP-2、MCA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34,P 0.01)。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夹闭治疗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血管痉挛发生及减轻其神经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102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在夹闭动脉瘤后进行脑脊液引流,对照组直接进行硬脑膜缝合,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4例(7.7%)发生脑积水,对照组11例(2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6.339,P=0.042);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5.2±17.6)cm/s和(120.4±21.5)cm/s,发生脑血管痉挛分别为5例(9.6%)和16例(3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6.489,P=0.000;χ2=7.812,P=0.005)。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明显可降低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80).观察组予以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腰椎穿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和途径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耐受程度和手术与否分为:口服小剂量组(20 mg tid)、口服大剂量组(60 mg q4h)、静脉小剂量组(0.2~0.3 mg/h)、静脉中剂量组(0.8 mg/h)、静脉大剂量组(2 mg/h)、脑池局部给药组(0.4 mg/h,24 h灌注9.6 mg)。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判断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结果静脉大剂量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治疗后第1天和第7天,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4 d,口服大剂量组、静脉中剂量组、静脉大剂量组与口服小剂量组相比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1或0.05);静脉中剂量组、静脉大剂量组与静脉小剂量组相比M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与静脉中剂量组相比,静脉大剂量组M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口服大剂量、静脉应用中剂量和大剂量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海  宋玉瑄 《山东医药》2001,41(24):60-6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1/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称宽颈动脉瘤,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合并脑血管动脉痉挛(CVS)临床十分常见,发病率达70%~90%。本研究将磁共振成像(MRI)与DSA相结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本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8±11.2)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危重病,致死、致残率高,其临床诊断、治疗涉及脑血管外科、脑血管介入及神经重症多个学科。对于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前后,因原发脑组织损害、继发脑组织缺血、颅内压增高以及系统性并发症等,需在围手术期进行神经重症监护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组织专家回顾总结近8年来国内外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专家临床实践,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进行了更新与修订,重点聚焦于该疾病造成的脑损害及一系列并发症的神经重症管理,供危重症医学、神经重症、神经内外科、急诊医师参考,以提高我国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402243 维生素E抑制脑血管痉挛的实验性研究加藤庸子等中华内科杂志23(3):171,1984 把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鞘内注入维生素E。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前及24小时后,经脑血管造影测基底动脉(BA)和大脑后动脉(PCA)管径。结果实  相似文献   

16.
颈交感神经切断对脑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壁富含神经纤维 ,其中起自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纤维沿颈内动脉深入到脑动脉。文章综述了颈交感神经切断对正常平静状态、高血压、缺血缺氧状态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循环的影响。临床上采用颈交感神经阻断 (星状神经节阻滞 )可能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龚凯  佟小光 《山东医药》2013,53(2):84-86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经手术治疗的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以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例。12例行介入手术,其中行动脉瘤栓塞6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2例,采用微弹簧圈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行载瘤动脉并动静脉畸形栓塞术1例;8例行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夹闭5例,动脉瘤孤立并血管吻合术3例。1例行动脉瘤夹闭并血流重建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昏迷,3 d后自动出院,死亡。余手术均成功。19例随访1个月~3年无复动脉瘤发。术后瘫痪1例,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3分;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者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和轻度脑积水1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GOS 5分;行远外侧夹闭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3个月后未见复发,GOS为5分,余患者GOS为5分。结论 PICA动脉瘤未累及穿支血管者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占位效应明显者选择开颅手术,介入与夹闭、血管吻合相结合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方法为将微导管经股动脉插入,使微导管直接进入脑动脉瘤内,行瘤体栓塞。结果 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成功28例,成功率为90.3%,术后随访未见出血、复发。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是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合理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在清除血肿和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局部使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例,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结果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总有效率95%。结论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恶化得到明显改善,对提高病人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08~2015-09收治的92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行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血管内治疗配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对照组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满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