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肺癌影象学诊断中的五大成像技术,即:传统 X 线检查[标准胸部平片、断层片、支气管造影(支造)、支气管动脉造影或 DSA(数字减影式血管造影)等]、电子计算机体层检查(CT)、灰阶超声(B 超)、放射性核素扫描(γ闪烁扫描  相似文献   

2.
何威  程德云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2):952-955
肺癌的早期治疗主要靠早期诊断,胸部CT扫描成为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胸部CT主要是靠肿块的形态表现、边缘形态、肿瘤内部特征、增强扫描和邻近组织的表现来筛查和诊断肿瘤的.现在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出现和应用使得薄层扫描成为常规检查,其所具有的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及高质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更加清晰地显示肺癌的细微形态学表现、支...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发展最快,使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成为心血管影像学研究热点。由于其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以及扫描速度都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1冠状动脉CT成像的难度和机会CT成像要求目标物体在数据采集间期内保持不动,或者只有轻微运动。对于冠状动脉CT成像而言,心脏的运动给心脏CT扫描提出了挑战,要实现成功的心脏成像,必须实现心脏运动和成像时间的合理匹配,这就包含了两个途径,一个是捕捉心脏运动相对静止的时期,一个是提高成像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部扫描的逐渐应用~([1]),并在早期肺癌筛查的公众体检中推广,使得肺部早期癌灶的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的检出有了较大提高。双源CT低剂量扫描具有辐射剂量低、扫描速度快,有利于对胸部疾病作出快速明确的诊断,目前被认为是胸部检查的最佳选择~([2])。但肺部  相似文献   

5.
柳澄 《山东医药》1991,31(12):39-40
磁共振成像可清晰显示心脏、大血管、胸壁、脊柱和支气管树,矢状及冠状扫描可较常规X线摄片和CT更清楚地观察肺尖和膈肌部位,因此其用于诊断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一、磁共振成像诊断肺部肿块磁共振成像判断肺内肿块性质的优点是:①如在病灶中发现有代表血管的流空现象,则提示为肺内动静脉畸形,藉此与肺癌鉴别。②肿块中出现代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双能量减影成像、常规DR胸片、常规胸部CT及低剂量胸部CT辐射剂量的不同及对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胸部检查的肺结节患者400例,根据胸部检查方式不同分为胸部DR双能量减影成像组,常规胸部DR组,常规胸部CT扫描组及低剂量胸部CT扫描组各100例,辐射剂量测量仪器采用FJ 427A型热释光剂量仪,相对灵敏度2.232.25。比较不同检查方法辐射剂量,并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不同径线肺结节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四种检查方法中,常规胸部CT辐射剂量最高,为(0.856±0.435)m Sv,常规DR胸片辐射剂量最低,为(0.154±0.054)m Sv,胸部DR双能量减影及低剂量胸部CT辐射剂量居中(F=6.765,P<0.05)。在对不同径线肺结节的显示中,普通螺旋CT扫描共显示230处病灶,而后依次为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DR双能量减影和DR胸片。在径线52.25。比较不同检查方法辐射剂量,并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不同径线肺结节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四种检查方法中,常规胸部CT辐射剂量最高,为(0.856±0.435)m Sv,常规DR胸片辐射剂量最低,为(0.154±0.054)m Sv,胸部DR双能量减影及低剂量胸部CT辐射剂量居中(F=6.765,P<0.05)。在对不同径线肺结节的显示中,普通螺旋CT扫描共显示230处病灶,而后依次为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DR双能量减影和DR胸片。在径线510 mm及>10 mm病灶的显示中,四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径线<5 mm病灶的显示中,普通螺旋CT扫描显著高于胸部DR双能量减影及DR胸片(P<0.05)。而普通螺旋CT扫描及螺旋CT低剂量扫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部DR双能量减影对病变显示优于常规DR胸片,但其辐射剂量较高,可以作为常规DR胸片的补充检查方法。螺旋CT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较低,对病变显示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应用。  相似文献   

7.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成像技术进行 ,即传统X线检查 [胸部正 ,侧位片 ,断层片 ,支气管造影 ,支气管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 ]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磁共振成像 (MRI)。此外 ,还有B型超声、核素扫描等。不管采用何种成像技术检查肺癌 ,其成像原理都是以波的形式进入人体组织器官 ,人体组织对这些波产生不同形式的吸收与反射 ,并在接受器上形成不同形式的图像。上述各类图像 ,各具其特点 ,在肺癌的诊断中彼此补充 ,互相印证 ,达到较为准确的诊断目的。  传统X线检查传统的X检查技术主要是使用成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大咯血出血源动脉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5例多支血管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MS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 15例患者MSCTA共显示33条供血动脉,包括支气管动脉18条、肋间动脉12条胸廓内动脉2条、膈动脉1条。DSA检查仅比MSCTA检查多发现1条支气管动脉。结论 MSCTA用于判断大咯血出血源血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S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16例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PS患者中14例(87.5%)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症状,影像学检查PS均位于双下肺,尤以左下肺多见(87.5%),形态呈肿块状或囊性表现,胸部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可以显示起源于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12例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正常者7例(58.4%),4例(33.3%)支气管内见脓性分泌物,16例PS患者中14例(87.5%)为叶内型,胸部普通CT平扫误诊率为87.5%,胸部普通CT平扫+增强扫描误诊率为70.0%,16例PS患者中异常供血动脉源于胸主动脉者12例,异常供血动脉1支者13例,3例患者因术中操作不当发生大出血,术后随诊的1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PS发病率低,容易误诊及漏诊,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可以确诊PS,外科手术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术中重点是异常供血动脉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检查行256层CT心血管成像,使用两种扫描方式,其中应用检查方法一15例:从胸廓人口到心底的扫描方式;应用检查方法二24例:从心底至胸廓入口的扫描方式,把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方法1中有5例由于肺动脉高压致使右心至左心的循环时间加长,最终注药总量不够,右心未显影或显影欠佳,另10例心脏及大血管显影良好;方法2中25例心血管均能达到满意的成像。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血管成像时予胸部从心底至胸廓入口的扫描方式更能充分的把握扫描时间、直能减少上腔静脉造成的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和螺旋CT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45例经临床确诊为创伤性湿肺患者的胸部X线和螺旋CT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胸部X线和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胸部X线和螺旋CT检查创伤性湿肺,影像学表现为液气胸、斑点及斑点影、片状密影、局部肺野呈毛玻璃样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类圆形密影、跨叶跨段分布、伤侧肺纹理增粗模糊、肋骨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X线检查配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仍然可以作为创伤性湿肺的首选筛查手段。螺旋CT不仅可以发现早期肺部小病灶,而且在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方面优于胸部X线检查,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检查手段,紧密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期提高诊断符合率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部感染早期筛查中联合应用胸部X线与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2014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医院诊治的肺部感染患者,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检查,研究组应用胸部X线联合CT检查,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早期筛查效果。结果对照组胸部X线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70.0%,研究组联合检查诊断的阳性率为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7,P0.05)。研究组阳性患者的肺部感染类型主要为混合感染(41.7%)、非特异性细菌感染(33.3%)、真菌感染(16.7%)和细菌感染(8.3%)。患者的CT征象主要为肺部实质影(62.5%),结节影(20.8%),磨玻璃影(43.8%)和线样影/磨玻璃影(4.2%)。结论胸部X线是早期筛查肺部感染的常用方法,联合应用CT检查可更为直接地显示患者肺部阴影等情况,征象更典型,可有效提高早期肺部感染的筛查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低剂量在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036例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 X 光机和 CT 机进行早期肺部癌症筛查。获得 DR 胸片和 CT 影像后由2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影像进行观察并作出诊断。记录肺部结节数量、大小和最终诊断结果。结果采用 CT 扫描出肺部结节病灶共169例,检出率为16.31%;而采用 DR 胸片共检出76例,检出率为7.34%。2种方法在肺部结节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60,P <0.05),CT 扫描检出率优于 DR 胸片检出率。2种方法在检出肺部不同大小结节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688,P <0.05)。2种方法在>10 mm 结节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7,P <0.05)。在1036例样本中,CT扫描确诊肺癌20例(1.93%),DR 胸片确诊肺癌6例(0.58%)。2种方法在肺癌筛查确诊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26,P <0.05),CT 扫描检出肺癌率要优于 DR 胸片检查。结论针对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工作,64排螺旋 CT 低剂量扫描对筛查肺部结节和确诊疾病并及时制定临床救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适于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共2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准,CT血管造影≥50%狭窄的下肢动脉血管的灵敏度为96.30%,特异度为98.01%。两组一致性检验k=0.9524。结论 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前期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移植心脏血管病变(CAV)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脏移植后冠状血管病变,是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发病或死亡的首要原因,CAV患者通常无症状,因此CAV的早期筛查诊断是非常重要。大部分心脏中心每年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筛查CAV,而冠状动脉造影敏感性欠佳。血管内超声被认为是最敏感的早期筛查诊断CAV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准确测定内膜增厚程度、管壁形态。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和心脏磁共振成像是较新的CAV诊断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胡慧  单秀红  周月圆 《肝脏》2014,(11):836-838
目的:探讨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5例,给予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并与同期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动脉期 MSCTA可以良好的显示出腹腔干及其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VR对血管的立体显示效果优于 MIP ,但在肝内动脉显示方面存在差异。MIP和VR法检查在供血动脉显示方面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血管显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肝动脉3级以下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方面,MIP 与DSA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显示4级以上分支方面, DSA优于 MIP,且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显示方面,MIP 和VR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后,46例患者图像显示清晰,4例患者CT成像模糊,46例患者中下肢血管硬化现象35例(76.08%),其中16例(34.78%)为Ⅰ级动脉狭窄;19例(41.30%)为Ⅱ、Ⅲ、Ⅳ级下肢动脉狭窄。结论 64层螺旋CT造影技术具有无创、操作方便、检查准确率高等优点,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自动跟踪触扫描最佳应用阈值。方法将8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随机分成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 HU、100 HU、120 HU、140 HU),采用64层螺旋CT结合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触发点感兴趣区(ROI)设在上腔静脉内。结果阈值为100 HU组(参照组)肺动脉、段肺动脉和亚段以下肺动脉强化明显,肺动脉平均CT值为(442.5±91.7),而肺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经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为80 HU组肺动脉主干CT值较低,平均CT值为(248.2±74.5),提示触发扫描过早;阈值为120 HU组肺静脉密度明显升高,CT值与肺动脉几乎相等;阈值为140 HU组肺动脉密度明显下降,肺静脉密度升高,CT值大于肺动脉,提示触发扫描过迟,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触发点设在上腔静脉内,造影剂35~40 ml,注射流速4.8 ml/s,触发阈值为100 HU时扫描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技术在血管成像领域的临床治疗应用。方法共收集本院收治的血管成像案例44例,脑动脉血管MSCTA成像的案例为12例,在此批案例中进行肺动脉相关血管的MSCTA成像为20例,肝动脉周边血管MSCTA成像的6例,其他动脉血管MSCTA成像6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并将采集到的图像传送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结果脑动脉血管MSCTA检查12例患者中结果正常的为6例,在这6例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4例患有脑血管动脉瘤,1例检查得知患有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剩余1例患有前交通血管支动脉瘤。20例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中,发现有15例检查结果表示正常,2例患者出现栓塞病情并且得出患病血管位于主肺动脉,1例患者的血管栓塞位于肺左下部,剩余2例患者的血管栓塞位于肺右下部。进行肝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6例中,3例显示结果为正常,其中2例出现了肝动脉瘤,另外一例检测为肝癌,其他MSCTA检查结果中,有1例患者为右髂总动脉瘤。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能够通过3D成像清楚的观察患者多部位的血管形态,还能够旋转成像多角度的观察,立体的显示出患者血管病灶状况,对临床手术治疗的具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