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哈尼医治疗痹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探讨哈尼医治疗痹证的特点。方法:提取《哈尼族单验方》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172首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剂型的使用频次。结果:哈尼族治疗痹证的方剂中,祛风湿药出现的频次最高,药物的性味以味辛、苦,性温热为主,剂型中以煎剂和酒剂为主,有毒药物41味。结论:哈尼族治疗痹证的证型以风寒湿痹较常见,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药物为主,酒剂是哈尼族治疗痹证的重要剂型,其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煎服法与外洗法、外擦法、外敷法、热敷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傣医治疗痹证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民族医药单验方数据库及相关民族医药书籍、文献中傣医治疗痹证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傣医治疗痹证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筛选出292首方剂,方剂中药物出现频次≥10的药物37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药为:地血香、姜黄、苏木,核心用药模式14个,主要的关联规则为扁担藤配伍地血香,置信度=1,发现核心组合28个,演化新方14个。结论:傣医治疗痹证方剂中,主治风寒湿痹证与风湿热痹证的方剂最多,其组方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组合最为常见,祛除邪气,消除病因为主要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检索方法搜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3首,中药146味,共1471味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药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祛风除湿通络药,药性以甘、苦、辛,药味以温、平,药物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结论:统计分析发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用药与中医历来对本病的认识基本相符.主要治法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的药物,尤以通类药物应用频率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历节病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历节病的所有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的方法,分析历节病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和新方组成。结果对筛选出的187首方剂进行分析,使用频次≥14次的药物有42味,以当归为核心药物,演化得到3~4味核心组合69组、新处方6首。结论历节病组方规律和聚类新处方的分析显示,治疗历节病以调肝养脾、补益肝肾法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临床骨折后期常用中药外治方剂进行分析、总结,挖掘临床中药治疗骨折后期外治法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搜索近15年来治疗骨折后期的中药外用方剂的文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熵聚类等方法,分析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86个处方分析得到治疗骨折后期的常用外治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模式、药物关联的网络化展示等,演化得到10个新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骨折后期常用外治中药多为补血活血、补益肝肾、祛瘀除湿通络之品。结论:骨折后期中医外治主要以补血活血、补益肝肾、祛风除湿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相关文献,构建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处方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共筛选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文献共193篇,纳入处方148首,使用中药137味。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频次≥21次的高频药物有30味,排在前5位的为当归、牛膝、杜仲、甘草、续断;频次≥35次的高频药对有25个,排在前5位的药对为牛膝-当归、牛膝-杜仲、杜仲-当归、杜仲-续断、甘草-当归。药性温性药偏多,占59.4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5.99%,归经以肝肾脾居多。最终挖掘核心组合22个,新处方11首。结论: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以补肾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为主,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5年来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内服方剂,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TCMISS)对筛选出的101个方剂中的154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核心用药特点、配伍规律以及高频用药剂量,挖掘出了14个核心药物组合和7个新方组合。其组方用药规律阐明了治疗颈性眩晕以平肝潜阳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活血药、滋补肝肾药为主,治则为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窍、化痰祛湿、平肝潜阳通络、益气活血养血。旨在总结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单味中药、高频药物组合和疗效显著的高频用药剂量,探讨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组方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治疗痹证代表方中药归经为依据,探讨痹证的疾病归经,指导痹证临床用药,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分别统计《中医内科学》中痹证各个证治分型的代表方药的药物归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归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药物的味次分别为20,12,13,12,12次。用药频次分别为131,79,132,105,102次。结论痹证疾病归经为"肝肾"。临床上治疗痹证当以肝肾二经药物为主,同时兼顾脾(胃)经药物,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姜泉主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借鉴。筛选2007—2017年姜泉主任门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处方121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统计报表"系统的"方剂统计"功能、"数据分析"系统的"方剂分析"功能的规则分析、集成关联、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姜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处方用药规律。共纳入方剂121首,涉及中药144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30味,频次均在20次以上;频次59次以上常用药物组合20个;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4个,新处方7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剂中,以清利热湿、活血化瘀药频次较高,其核心处方为"清热活血方""二妙丸"加减。演化得出的新方除了体现姜泉主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清热利湿活血的方法,还包含祛风除湿、通络化痰散结、养阴清热、滋阴补肾、养血益气的治疗方法,可以分析出痹症日久痰瘀互结,损伤气血,久及肝肾的病机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治痹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姜萍  周丽宁 《世界中医药》2014,9(9):1231-1233
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代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其组方规律,探寻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及脏腑论治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次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痹证方剂组方规律并探讨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结果:痹证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着重于辛苦甘,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总结出了古代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并提出痹证从肝脾论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积聚方剂的用药特点及其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治疗积聚的方剂,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治疗积聚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分析。并使用R语言arules包及arulesViz包对筛选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对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聚类方剂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方剂426首,包含中药303种,总用药频次4 075次;四气9种,总频次3 214次;五味8种,总频次5 490次;十二经总频次11 936次。治疗积聚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前3位为木香、肉桂、当归;关联性药对以三棱、木香出现频次最高。复杂网络分析,木香-肉桂、木香-三棱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聚类图谱显示,皮尔逊相关性为20时,高频药物可聚为5类。结论:历代医家在积聚治疗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和苦味为主,归经侧重于脾胃经,功效以理气药、温里药、补益药为主。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治疗积聚的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实践中药治疗积聚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郑婷婷  李剑霜  徐斌 《新中医》2020,52(24):33-35
目的:挖掘整理《医醇 义》关于“火症”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V2.5) 对《医醇 义》中治疗“火症”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及药物组合、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的关联度,提取出治疗“火症”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录入 41 首方剂,130 味药,分析总结出频次≥5 的药物 20 味,常用药对 19 个,核心组合 8 个,并得到新处方 3 个。结论:《医醇 义》中治疗“火症”的方剂药性以寒、苦为主,但组方并非一派寒凉之药,而是配伍谨慎,寒、温、 补、泄、清、散、攻、下均有涉及,治疗上并非见火清火,见热清热,而是审证求因,辨明内、外、虚、实,注标本分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剂121首,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18首,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相似,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以补肾与活血通络止痛并重,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前者以补肾药与活血止痛药并重,后者以补肾药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血证论》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血证论》所载方剂,将方剂及药物名称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药物使用频次,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对药物组合、药物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进行分析,并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97首,所用药物423味,使用频次共计2498次。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草(103)、当归(79)、白芍(63);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草、当归(50),甘草、白芍(42),白芍、当归(40);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蒲黄、麦冬(0.02729976),五味子、五倍子(0.02684237),五味子、牛膝(0.0266736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物核心组合28组;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4首。结论《血证论》用药以降火、理气、和血、补泻脏腑为主,多用凉药、润药,少用热药、燥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收集整理《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在前五的有:苍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治疗痹证的药物四气属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属性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结论:龚廷贤治疗痹证时强调痰浊致痹,多从脾经论治,同时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整理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病的方剂,挖掘中医治疗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郁病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郁病的方剂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关联、功效、性味、聚类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07首,包含药物285种,其中使用频次≥22次的药物有24味,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当归;使用频次位于前3位的中药药对,依次为“茯苓、甘草”“人参、茯苓”“远志、人参”;治疗郁病的药物中,居首位的为具有宁心作用的药物,其次为具有安神益智、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作用的药物;药物四气多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则以甘味最多,辛味次之;对使用频次前24位的中药聚类得出3个新处方。结论:中医治疗郁病,以宁心、安神益智为主要治法,并辅以理气、补虚、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挖掘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筛选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庞龙教授于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医案的处方资料,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方剂基本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方剂134首,涉及147味中药,用药频次达1 886次。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茯苓、甘草、三七、丹参、薏苡仁、党参、密蒙花、白术、枸杞子、白芍、五味子等,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等。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得到79条关联规则和关联强度较强的药物组合31组,聚类分析得到6类。【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庞龙教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处方用药规律如下:首辨虚实,虚者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实者利湿化痰、清热养血,虚实夹杂当分清主次,或补虚为主,或祛邪为主;通络、明目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仫佬医药骨伤科临床方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仫佬医药骨伤临床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对《仫佬医药》《中国仫佬族医药》《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中记载的有关仫佬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验方相关药物进行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仫佬医药》《中国仫佬族医药》《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共收录骨伤科验方344首(含单方),涵括了589味中药,用药频次合计2 023次。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次数约为3.43次,每首方剂的平均药物种数约为5.88种。排名前10位的高频药物有威灵仙、当归、五加皮、骨碎补、杜仲等,挖掘出核心组合10类。结论:仫佬医骨伤科用药的规律及特色与当地生态环境、主治病症紧密相关,药味以辛、苦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归经以入肝、肾二经为主,功效以祛风除湿、活血祛瘀、补肝肾为主,仫佬药多采用祛风利湿药、活血散瘀药等。其立足"灵气"理论治疗骨伤疾病,用药特色鲜明,但是也存在配伍混乱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呕吐用药规律,以传承经典,应用于临床。方法将《临证指南医案》中呕吐篇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关联分析、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提取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合等,并生成新处方。结果呕吐篇66首处方中共含药物87味,用药频次以温性药居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归脾经、胃经,高频(频次≥5)药物20味,高频(频次≥13)药物组合6组,新处方5首。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综合分析,得出叶天士治疗呕吐注重温通,擅用辛开苦降及甘补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医e百文献数据库,对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治疗痹证的方剂434首,参与组方的中药为233种,出现的药物总频次4372次。治疗痹证的中药中核心药物有15味,分别为防风、当归、牛膝、附子、甘草、川芎、羌活、独活、茯苓、麻黄、细辛、白术、桂心、萆薢。治疗痹证的药物以祛风湿药和解表药为最多,在药性方面以五味中的辛、苦、咸为主,四气中以温、寒、平最多,而在归经中,又以归肝、脾、肺、肾经为主。对药物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药性及归经为5类;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潜在的药物组合5个、药对20个。结论:治疗痹证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防风、当归等解表及活血化瘀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药物的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归经多归肝脾肾经。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总结古代中医治疗痹证的规律,获得治疗痹证的基础方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