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颈椎管狭窄对颈髓白质纤维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等定量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26例因颈肩部疼痛、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减退等症状而行颈椎MRI检查的病人,同时纳入34名年龄条件匹配,无颈肩部不适的正常志愿者。根据颈椎管狭窄程度将病人分为3组,其中1度组82例、2度组36例、3度组8例,正常志愿者为0度组,进一步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无脊髓受压组(0度组+1度组)及脊髓受压组(2度组+3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矢状面及横断面T2WI扫描,同时行DTI序列扫描。分别比较受试者各兴趣区(ROI)的FA及ADC值。结果4组间各ROI的FA值无明显差异,而ADC值除右后区ROI(F=1.56,P=0.20)外,其余5个ROI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度组右前和左前区ROI的ADC值均高于0度组和1度组(均P0.05);2度组与3度组各ROI的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度组各个ROI的ADC值均高于0度组和1度组(P0.05)。除右后区ROI外,其余各区脊髓受压组的ADC值明显大于无脊髓受压组。结论 DTI可对颈椎管狭窄病人的颈髓进行定量研究,颈髓受压早期,白质区的ADC值升高而FA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髓DTI。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3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_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A)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C_(2/3)、C_3/C_4、C_4/C_5、C_5/C_6、C_6/C_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ADC值为0.875±0.123,FA值为0.723±0.078;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轴向负荷对受检者椎间盘ADC值、各项异性(FA)值的影响.方法 腰腿痛患者45例,年龄范围25~54岁.进行常规T2WI、T1WI及轴向负荷前后DTI,负荷重量为体质量的40%~50%,负荷时间为10 min.DTI参数:TR 2500 ms,TE 89 ms,扩散方向为6个方向,b值设为400 s/m2,扫描时间4 min 10 s.利用DTI原始数据重组ADC图、FA图、b0图,测定其负荷前后椎间盘的ADC值、FA值,分析短时轴向负荷后ADC值、FA值的变化规律.椎间盘负荷前后ADC值、FA值的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45例225个椎间盘,223个纳入研究,Pfirrmann分级结果:Ⅱ级100个,Ⅲ级48个,Ⅳ级59个,Ⅴ级16个,2个椎间盘钙化未纳入研究,223个椎间盘负荷前、后椎间盘的ADC值分别是为(1666±252)×10-3、(1662±253)×10-3 mm2/s,负荷后平均ADC值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3,P>0.05),负荷前、后223个椎间盘的FA值分别是(301±104)×10-3、(316±112)×10-3,负荷后平均FA值升高(Z=-2.794,P<0.05).Pfirrmann Ⅲ级椎间盘,短时轴向负荷后ADC值减低、FA值升高,Ⅳ级椎间盘FA值升高,负荷前、后Ⅲ级椎间盘的ADC值分别是为(1685±190)×10-3、(1624±180)×10-3mm2/s,FA值分别是(300±87)×10-3、(326±87)×10-3,Ⅳ级椎间盘FA值分别是(348±67)×10-3、(351±71)×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3、-2.210、-2.006,P值均<0.05);Pfirrmann Ⅱ级、Ⅳ级和Ⅴ级椎间盘负荷前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Ⅱ级、Ⅴ级椎间盘FA值负荷前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轴向负荷可引起轻度退变椎间盘(Pfirrmann Ⅲ级)ADC值下降、椎间盘扩散能力降低;在正常(Pfirrmann Ⅱ级)和重度退变椎间盘(Pfirrmann Ⅳ级和Ⅴ级),短时轴向负荷前后椎间盘ADC值无明显变化,对椎间盘扩散能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脊髓肿瘤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脊髓肿瘤患者和2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脊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 DTI 扫描,分析各向异性分数(FA 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纤维束比值(FTR)的组间差异,及其与 McCormik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病灶层的 FA 值(t =-5.587,P =0.000)、ADC 值(t =7.232, P =0.000)有显著差异;病灶上层的 FA 值(t=-0.438,P =0.666)、ADC 值(t =0.303,P =0.765)无显著差异;病灶下层的 FA 值(t=-1.777,P =0.090)无显著差异,ADC 值(t=2.113,P =0.047)有显著差异;2组的 FTR 值(t =-7.902,P =0.000)有显著差异。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的 FA 值、ADC 值和 FTR 值均有显著差异(P <0.05)。脊髓肿瘤组病灶层 FA 值、ADC 值、FTR 值与McCormik 分级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DTI 能够直观地反映脊髓肿瘤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5.
脑膜瘤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平均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8例脑膜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T1WI增强、T2WI及FA图上确定肿瘤、水肿、肿瘤邻近及对侧正常白质区.测量、分析这些区域的FA值和ADC值.结果脑膜瘤Ⅰ级:水肿区ADC值高于肿瘤实体区、肿瘤邻近正常白质区及肿瘤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FA值高于肿瘤实体区、水肿区(P<0.05).肿瘤实体区与水肿区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膜瘤Ⅱ Ⅲ级:水肿区ADC值高于肿瘤实体区、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P<0.05),实体区和肿瘤邻近及对侧白质区ADC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邻近白质区FA值高于实体区和水肿区(P<0.05).脑膜瘤Ⅰ级肿瘤实体区、水肿区、邻近白质区ADC值与脑膜瘤Ⅱ、Ⅲ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邻近白质区FA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C图有助于区分肿瘤实体区和水肿区.FA图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和肿瘤的解剖关系,利于术前手术方案制定.结合常规MRI,DTI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 T MR DTI各测量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颈椎病患者104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JOA评分)将其分为轻(31例、13~16分),中(27例、9~12分),重度(25例、5~8分)及严重(21例、0~4分)4组.按病变部位脊髓信号特征分为3组:A组33例,T1WI、T2WI均未见异常信号;B组30例,T1WI无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C组4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患者均行DTI,测量受压严重节段脊髓的各向异性分数(FA)、ADC值及本征值(λ1、λ2、λ3),并行颈髓纤维束成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测量参数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测量参数.结果 所有受检者DTI显示满意.轻、中、重度及严重4组FA值分别为0.69±0.13、0.58±0.03、0.46±0.08、0.37 ±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9,P<0.05).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r=0.883,P<0.05).JOA评分与ADC及入1、λ2、λ3值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2、0.217、0.113、0.127,P值均>0.05).A、B、C3组FA值分别为0.67±0.33、0.51±0.21、0.38±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P<0.05).随着临床症状加重,即JOA评分降低,FA值呈降低趋势;且随着T2高信号的出现,其FA值也呈降低趋势,FA值越低,其纤维束损害越明显.ADC、λ2、λ3值在轻、中、重度及严重4组间及在A、B、C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λ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A值的改变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且FA值越低,其纤维束损害越明显.DyTI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脊髓纤维束受压损伤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84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DTI,根据T2WI表现将颈椎病组分为A(单纯硬膜囊受压)、B(颈髓轻度受压)、C(颈髓受压,T2WI可疑高信号)、D(颈髓受压,T2WI信号增高)4组,每组21例,以健康组为对照,分析颈椎病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FA)值及本征(λ1、λ2、λ3)值的变化,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纤维束成像.结果所有受检者DTI显示满意.21名对照组颈髓平均ADC值为(0.78±0.08)×10-3mm2/s,FA值为0.72±0.03,λ1、λ2、λ3值分别为(1.51±0.15)×10-3mm2/s、(0.42±0.09)×10-3mm2/s、(0.41±0.10)×10-3mm2/s.对照组与硬膜囊受压组比较,ADC(q=1.451)、FA(q=1.999)、λ1(q=1.137)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λ2(q=3.039)、λ3(q=2.982)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B、C、D 3个颈髓受压组比较,ADC值的q值分别为7.982、8.532、14.073,FA值的q值分别为12.206、15.889、26.306,λ1值的q值分别为4.601、4.845、6.631,λ2值的q值分别为6.502、11.060、20.480,λ3值的q值分别为9.782、9.416、16.949,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ADC、FA、λ1、λ2、λ3值是检测颈髓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ADC及FA值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5例腰腿痛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椎间盘常规MRI及矢状面DTI扫描,根据T2 WI上椎间盘的特点对525个腰椎椎间盘进行Pfirrmann(Pm)分级,观察邻近终板的退变情况,测量椎间盘髓核区的ADC值及FA值并比较各级椎间盘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ADC和FA值与Pm分级的相关性,并计算2个指标对椎间盘退变(PmⅣ~Ⅴ级)的诊断效能.结果:105例共525个腰椎椎间盘中PmⅠ~Ⅴ级分别有41、112、164、141和67个.经方差分析,Pm Ⅰ和Ⅱ级椎间盘间ADC值、PmⅣ及Ⅴ级椎间盘间ADC值和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分级之间2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ADC值及FA值对PmⅣ、Ⅴ级椎间盘的诊断效能分别为0.846和0.93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椎间盘退变Pm分级与ADC值呈负相关(rs=-0.66,P<0.05),与FA值呈正相关(rs=0.805,P<0.05).结论:DTI作为定量MRI的一种特殊检查技术,其测量参数与Pfirrmann分级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1WI、T2*WI和DTI扫描。采用脊髓专用后处理软件(SCT)计算脊髓内不同白质纤维束的FA值。对照组内比较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以及同一节段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比较对照组和患者组之间同一节段的相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结果:患者组中椎管狭窄程度:轻度44节,中度31节。对照组:颈髓内部分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7水平同一节段的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纤维束的FA值比较,CSM患者组显示有显著差异的纤维束:C3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腹外侧网状脊髓束(t=-2.572,P=0.016)、左侧皮质脊髓前束(t=-2.592,P=0.016)、左侧顶盖脊髓束(t=-2.333,P=0.028)、左侧前庭脊髓外束(t=-2.542,P=0.018);C5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红核脊髓束(t=-2.251,P=0.034)、左侧网状脊髓外束(t=-2.202,P=0.040);C6节段-轻度狭窄组,左侧脊髓橄榄(t=2.460,P=0.029);C4节段-中度狭窄组的左侧前庭外侧束(t=-2.150,P=0.043)、右侧网状脊髓前束(t=-3.170,P=0.005)、双侧皮质脊髓前束(左侧t=-2.490,P=0.021;右侧t=-2.713,P=0.013)、双侧网状脊髓外束(左侧:t=-2.842,P=0.010;右侧:t=-2.640,P=0.015)、左侧顶盖脊髓束(t=-2.618,P=0.016)。结论:CSM患者脊髓内纤维束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腹侧的细小纤维束,MRI可对CSM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脊髓持续受压性损伤模型的MR DTI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健康山羊18只,体重20~25 kg,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A、B、C 3组,每组6只.手术显示左侧C3~4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胶囊通过椎间孔向前、向上缓慢插入硬膜外腔,达C3~4椎间盘水平.A、B组术后10 d时经导管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对脊髓进行压迫.A组注水0.3 ml,B组注水0.2 ml,持续压迫40 d.C组为对照组,不注水.进行运动功能评分,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50 d对受压脊髓进行光镜、电镜等病理学检查.对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3组动物术前运动功能评分均为5分,脊髓ADC值为(1.23±0.05)×1-3mm2/s,FA值为(0.72±0.05).A组6只羊脊髓受压后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下降,40d时为(1.5±0.4)分;ADC值先迅速降低,5 d时达最低值(0.75±0.04)×10-3mm2/s,后逐渐回升,10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上升,40 d时显著高于正常,达(1.61±0.05)×10-3mm2/s;FA值先迅速降低,1 d时为0.54±0.04,以后继续缓慢降低,40 d时为0.43±0.05;压迫后10 d开始出现T2WI高信号.B组6只羊脊髓受压后运动功能评分轻度下降,40 d时为(3.4±0.5)分;ADC值先轻度降低,1 d时为(1.08±0.04)×10-3mm2/s,后逐渐回升,20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上升,40 d时轻度高于正常,为(1.27±0.05)×10-3mm2/s;受压后FA值先轻度升高,1 d时为0.78±0.05,后逐渐下降,15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降低,40 d时轻度低于正常(0.67±0.05),常规MRI未见异常.C组运动功能评分、ADC值、FA值与术前相同.A、B组动物受压脊髓的ADC值、FA值均随时间而变化,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ADC值比较,F=426.7,P<0.01;FA值比较,F=7895.2,P<0.01).A、B组的病理学改变为脊髓组织水肿、变性、坏死,白质内髓鞘板层状结构紊乱.A组病理学改变较B组重.C组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持续压迫脊髓的ADC值和FA值随压迫持续时间的延长有动态变化,并与压迫程度有关系.ADC值变化是降低、恢复正常、升高,较轻压迫FA值变化是升高、恢复正常、降低,较重压迫FA值变化是单纯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在急性期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基底节或放射冠区急性期脑梗死病例行常规 MRI 和 DTI 检查,测量病灶区 ADC 值、FA 值和对侧镜像区 ADC值、FA 值,计算相对 ADC 值(rADC)和相对 FA 值(rFA)。首次检查后第3周行 DTI 复查并重复测量、计算上述参数。所有病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发病后1年进行肌力测试。根据患侧肌力恢复情况分为3组:A 组,完全恢复(肌力恢复到5级);B 组,部分恢复(肌力有恢复但<5级);C 组,无恢复(肌力无变化或降低)。结果(1)所有病例病灶区 ADC 值、FA 值均较对侧正常脑组织 ADC 值、FA 值降低。第3周复查,所有病例 ADC 值均升高;38例 FA 值降低,3例 FA 值轻微升高。(2)rFA 值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两比较,A 组和 C 组,B 组和 C 组间 rFA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和 B 组间 rF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DC 值、FA 值和 rADC 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发生于基底节区或放射冠区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第3周 rFA 值变化幅度越小,患者肌力恢复水平越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量正常腰神经、椎间盘突出受压腰神经的FA值及ADC值,探讨腰神经根受压损伤的定量评估方法。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51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组。测量正常腰神经根及受压腰神经根的FA值及ADC值。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FA值及ADC值。保守治疗前后FA值及ADC值。对照组与保守治疗后的FA值及ADC值。所测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FA值比较,t=12.172,P=0.000。ADC值比较,t=-5.673,P=0.000。P<0.05,认为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别。保守治疗前后:FA值比较,t=-10.221,P=0.000,ADC值比较,t=4.671,P=0.000。两组数据P<0.05,有明显差别。对照组与保守治疗好转后:FA值比较,t=1.344,P=0.182;ADC值比较,t=-1.532,P=0.129。P>0.05,认为两组数据无差异。结论:磁共振DTI成像测量FA值及ADC值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可以用于定量评估腰神经的受压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在星形细胞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星形细胞瘤.根据分级将其分为良性组(Ⅰ+Ⅱ级)15例与恶性组(Ⅲ+Ⅳ级)17例.对照术前T2WI与增强T1WI,在DTI上测量肿瘤实质区、肿瘤坏死区、水肿区.DTI测量参数包括:ADC与FA.比较不同区域的DTI参数问的差异以及与良性与恶性组间的差异.获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肿瘤实质、中心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在ADC图上为高信号,FA图上为低信号.2组间肿瘤实质区[分别为(1363.21±361.02)×10-6mm2/s和(1053.72 ±212.81)x 10-6mm2/s,F=9.06,P=0.005]与瘤周水肿区[分别为(1535.50±163.21)×10-6mm2/s和(1785.00 ±124.65)×10-6mm2/s,F=22.79,P=0.000]的ADC值则有统计学意义.2组问中心坏死区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95.30±497.51)× 106mm2/s和(1630.22±633.43)×10-6mm2/s,F=0.27,P=0.61].FA值则仅在瘤周水肿区(分别为0.17±0.04和0.12 ±0.02,F=17.79,P=0.000)具有差异.结论 ADC、FA值可用来鉴别星形细胞瘤的良恶性,ADC值有较好的鉴别能力.瘤周水肿在DTI鉴别良恶性星形细胞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DTI参数值、组织学分化及Ki-67表达间的关系,探讨DTI及Ki-67表达在评估内膜癌组织学分化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纳入分析,术前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采用免疫组化分析Ki-67表达情况。ADW4.5工作站分析感兴趣区(ROI)的ADC值、FA值、VRA值和T_2-WT值。比较不同组织学分化内膜癌DTI参数值、Ki-67表达间的差异;对DTI参数值、Ki-67表达及组织学分化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分化组(G1)10例,中分化组(G2)23例,低分化组(G3)8例。低分化组ADC值明显低于高分化组(P=0.000),而Ki-67表达高于高分化组(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织学分化FA值、VRA值及T_2-WT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Ki-67表达,FA值和Ki-67表达与组织学分化呈负相关(r=-0.414、-0.331、-0.511,P=0.007、0.035、0.001);ADC值与组织学分化呈正相关(r=0.603,P=0.000)。结论 DTI参数值及Ki-67表达有助于内膜癌不同组织学分化的判定,为临床治疗选择及预后判定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TI脊髓成像在区分脊髓圆锥与终丝界限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例腰椎MRI检查患者,行常规腰椎矢状位T1WI,T2WI检查,轴位T2WI检查,同时行T11~L4椎体水平脊髓EPI序列DTI成像.结果 DTI能清晰显示脊髓及圆锥的形态及走行,终丝未见显影,脊髓圆锥位于L1椎体下缘及L2椎体上缘,与常规MRI检查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脊髓的ADC值低于脑脊液,FA值高于脑脊液.结论 脊髓DTI能区分脊髓圆锥与终丝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MRI扩散峰度成像(DKI)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本院确诊为PD患者,且进行DTI与DKI检查的患者64例为PD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DTI扫描结果的相关参数FA和ADC、DKI扫描后参数MK和FA值,以ROC曲线评估相关参数对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DTI参数ADC、FA值在红核、尾状核头、壳核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黑质中DTI参数FA值PD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KI扫描中,两组FA、MD值在黑质、红核、尾状核头、壳核、丘脑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黑质、丘脑中PD组MK值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OC曲线显示,黑质DTI参数FA值、DKI参数MK值诊断PD的AUC为0.661、0.845,且敏感度、特异度:黑质FA为43.8%、88.3%,黑质MK为75%、88.3%,DKI参数黑质MK对PD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DTI参数黑质FA,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DTI成像对PD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准确率较低,而DKI参数可有效评估PD患者脑深部核团微观变化情况,对PD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皮质脊髓束(CST)不同程度华勒变性(WD)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例单侧运动区脑梗死患者,依据CST信号和体积是否异常将WD分成三组,Ⅰ组:CST白质纤维束无信号及形态学改变,共17例;Ⅱ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但无萎缩,共12例;Ⅲ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伴萎缩,共18例.所有患者DTI数据经分析处理,在CST患侧和健侧内囊后支、大脑脚、中脑、延髓层面走行区获取FA、MD、λ1、λ2+3值,将各组WD不同部位健侧与患侧DTI各参数指标行t检验,将大脑脚层面神经生物学指标与NIHSS和MI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Ⅰ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λ1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1、λ2+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Ⅰ组患者大脑脚区CSTrλ1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r=-0.747,P<0.01),rλ1与运动力指数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DTI判断CST W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特征,其中λ1可以作为早期发现WD微结构变化以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相对各向异性(rFA)值和相对表观系数(rADC)值在评价脑胶质瘤病理等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 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DTI 检查.在FA 图上,感兴趣区分别设定在瘤体实质部(FA1)、瘤体边缘(FA2),周围水肿(FA3),以及对侧半球皮质脊髓束(FAc),测量出FA1、FA2、FA3及FAc 值;在相同层面ADC 图上同位置,测量出ADC1、ADC2 、ADC3及ADCc 值,计算出相对FA值(rFA1-3)和相对ADC 值(rADC1-3), rFA、rADC 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7例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WHO grade I~ II )14 例,高级别胶质瘤(WHO grade III~IV)13例.肿瘤实质部rFA1值与肿瘤级别无显著相关性(r=0.328,P>0.05),肿瘤边缘的rFA2值高级别胶质瘤高于低级别(t=2.453,P<0.05),水肿区高级别胶质瘤的rFA3值低于低级别(t=2.318, P<0.05);肿瘤实质部rADC1值、肿瘤边缘rADC2值与肿瘤恶性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93、-0.404, P值均<0.05),水肿区高级别胶质瘤的rADC3值高于低级别(t=4.715, P<0.01).结论 胶质瘤边缘的rFA2值、水肿区rFA3值及胶质瘤瘤体部、边缘、水肿区的rADC值在胶质瘤的术前病理分级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DTI技术定量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前列腺外周带(peripheral zone,PZ)和中央腺区(central zone,CZ)各向异性值(fractioanl anisotropy,FA)和ADC值,研究其随年龄的演变规律,利于前列腺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方法:50名志愿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A组14例15~30岁,B组24例31~50岁,C组12例≥51岁,分别测量和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前列腺PZ和CZ的FA和ADC值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段PZ左右叶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段PZ的FA值均低于CZ,PZ的ADC值均高于CZ(均P0.05)。PZ的FA值及ADC值不同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Z的FA值及ADC值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Z的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498,P0.05),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682,P0.05),CZ的FA值和ADC值变化与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DTI定量分析能够反映前列腺随年龄变化的差异,为前列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