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44岁,风心病、二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电图记录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第2天,心电图显示每组心搏中第1个为交界性逸搏,逸搏周期1.20s,QRS时间0.08s,交界性逸搏的激动与房室结慢径路逆传心房,R-P间期0.40s,以后又沿房室结快径路前传心室,P~--R间期1.0s。交界性激动沿房室结快—慢径路连续折返两次之后自行中断,构成交界性逸搏—成对反复搏动三联律。心电图上未见到窦性P波,有两种可能:①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窦性停搏;②窦房结被逆行心房传导的激动所抑制而未能表现出来。心电图诊断:交界性逸搏—成对反复搏动三联律。 讨论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一种常见的电生理的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男,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起搏器埋藏术后。附图A行与B行为连续记录的Ⅲ导联心电图。窦性P波频率68bpm;梯形图示A行窦性激动S_2、B行S_1、S_4下传受阻于房室结快径路,改经房室结慢径路下传心室,P—R间期0.36~0.38s,再由快径路逆传心房,R—P~-间期约为0.06s,形成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逆P~-激动进入窦房结,引起窦性节律重整,表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P~-波企图下传时则激动受阻于快、慢径路,出现心室漏搏。延迟出现的正常形态QRS波群为交界性逸搏,频率52bpm。部分交界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59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aVF 为连续记录)可见缓慢的交界区逸搏心律,QRS 波前无 P 波,其后可见逆行 P~-波,R-P′为0.28s,恒定不变,因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故 QRS 时限达0.12s。逸搏伴1∶1逆向性传导,P~-深倒达0.4mV,似肺型 P 波的镜像倒影。交界性逸搏在逆传心房同时,有部分在逆行传导过程中又沿另一条房室径路折返至心室,形成交界性反复心搏,如 aVF 导联 R_(2,6)和 R_8及Ⅱ导联 R_(3,5)均为折返的 QRS 波,R-R′为0.50s;aVF R_6及 V_6 R_2前可见直立 P 波,P-R>0.12s,属心室夺获。窦性 P 波形态正常,患者又无右房肥大的依据,深倒 P~-符合逆向性右房内差异传导的心电图表现。本例心电图诊断:(1)窦性静止,偶见窦性搏动,(2)交界区逸搏心律伴反复心律及逆向性右房内差异传导,(3)不完全性房室分离,可见心室夺获,(4)完全性右束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表现、诊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例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的常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包括:①窦性心律、心房颤动时伴完全性/高度房室或窦房阻滞;②心室节律是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逸搏心律,节律匀齐;③逸搏的QRS波周期性出现正常形态,之后继以束支阻滞逐渐加重的图形。结论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是少见的心电现象,可以通过体表心电图做出诊断,其临床预后较差,需积极采取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图中R1-R4及R9-R11均为窦性搏动,频率约58次/ min,略不齐,P-R 间期100ms,QRS 时间130ms,起始部粗钝,可见预激波(在MV4最明显,箭头示)。R5、R6提前出现,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为两次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其后可见P-波,R-P-间期固定160ms,结合窦性心律时存在显性旁道,提示室性期前收缩经房室旁道逆传心房产生。R7、R8呈室上性(两者形态略有差异,考虑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其后均可见P-波,R-P-间期固定140ms<P--R间期,为室性期前收缩逆传心房后形成了两次顺向型房室折返(房室旁道逆传,房室结-希浦系统顺传),P--R间期不等,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QRS波群脱落后折返亦随之终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7.
表现为逸搏的室性并行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史10年。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规则,心率72次/min。QRS波群形态有4种:(1)基本QRS波群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2)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为室性期前收缩,(3)期前收缩后延迟出现的QRS波群颇似室性逸搏,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但“逸搏”无固定偶联间期,Ⅱa的R_9-R_(10)、Ⅱc的R_7-R_8和V_1导联的R_3-R_4是短的异位周期,间期为1.10s,其余的长异位周期是短周期的倍数,(4)窦性与“逸搏”冲动形成的室性融合波(F)。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以逸搏形式表现的室性并行收缩(可能与右束支传导阻滞有关)。 讨论 通常所见逸搏的心电图表现为:逸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9岁。因胸闷、心悸3天急诊入院。有冠心病史14年。心电图V1导联(图1A)可见一种提早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时间0.14s,其前无P波,为室性期前收缩。另一种矮小,时间0.08s,频率相近;其前有一P波,P—R间期不固定,P波未能下传心室,为房室交接区性搏动。两种波形交替出现,偶联间期相等为0.66s,频率相近,相同形态的R—R间期为1.60s,室性期前收缩与前一P波距离为0.70—0.74s。随后心电图(图1B)V1导联可见矮小的QRS波群,其前已无明显P波,QRS形态稍有改变,室性期前收缩的ST段上隐约可见逆行P波重叠在R波下降支末,R—P间期恒等,均为0.14s。相同形态的R—R间期仍为1.60s,两种QRS波群的偶联间期与图1A相同,为0.66s。心电图诊断: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房室干扰。经吸氧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mg,10min后再次长II导联(图2)示主导心律为窦性及形态与图1完全相同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且联律间期不等,长间歇为短间歇的倍数,符合室性并行心律的诊断。同时发现,当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较早时,后面接着就出现交接区性逸搏;当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较晚时,后面就出现窦性心律;且交接区性逸搏联律间期无明显差异,不符合并行心律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最后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室交接区性逸搏,逆配对现象造成的配对间期相等的室性并行心律(图1)。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就诊.动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偶发房性和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心动过速时心率140~170次/min.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及X线胸片、心肌酶谱、血电解质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电生理检查:穿刺插管时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Ⅰ、aVL、V5~V6 P波倒置,R-R间期长短交替,提示为左侧旁道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呈133与154次/min交替,提示双径路交替传导.行500ms次/min的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A波以CSd领先,呈偏心性传导,经左侧旁道逆传(图2).  相似文献   

10.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并行收缩、室性逸搏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时,心室或房室交接区激动均可沿室房传导途径逆传心房,进而诱发各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重及多重逸搏心律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对10例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重及多重逸搏心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心电图表明:①3例逸搏心律分别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及心室两个部位,逸搏QRS波呈宽、窄交替;②3例逸搏心律分别起源于左、右心室,交替出现左、右束支阻滞形逸搏QRS波;③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阻滞,逸搏心律分别起源于左、右心室,交替出现左、右束支阻滞型的逸搏QRS波;④1例表现为两个以上起源部位的逸搏,可见多种形态逸搏QRS波;⑤5例伴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出现中间形态的QRS波。结论确定双重及多重逸搏心律的心电图诊断,对估计阻滞病变的性质及部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图1 说明见正文。例1患者男性,64岁。因胸骨后疼痛伴气急1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窦性搏动1次,房性期前收缩2次,P'波形态略异但偶联间期固定为0.55s,可见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其QRS形态与窦性略异,其后均跟随形态一致的P-波,R-P-间期有0.10、0.20s两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窦性静止,多形性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短串逸搏心律伴非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结逆向双径路传导。例2患者男性,72岁。因胸闷、心悸2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长Ⅱ导联(图2)示窦性P-P间期0.7…  相似文献   

13.
房室分离伴室性心动过速有时可以见到宽 QRS 波电压变化,其产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心房收缩时心室舒张期充盈度变化有关。近来临床观察表明,房室分离时窄 QRS 波电压亦可发生变化。本文报道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其 QRS 振幅变化,考虑亦与心房收缩时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变化有关。患者女性,15岁,在常规体检时心电图发现完全性房室传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解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条件、线索及其表现形式,观察48例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结果发现有10类表现形式,以房室交换区,室性逸搏心律或加速性逸搏心律为多,其次是房室交换区逸搏-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房室双层传导阻滞;逸搏频率〈40次/min6例,41~60次/min33例,61~75次/min9例。提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条件应为完全性房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传导是指一个窦性或异位搏动在传导途经中,传到足够深处,但不能“走毕全程”的一种现象。隐匿性传导由于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极,故不能在心电图上显示出来,但常常影响随后搏动的传导和形成,而被间接推测出其发生。隐匿性传导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部位,以房室结区的隐匿性传导最常见。由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伴隐匿性传导激发交界性心律较少见,现将我们见到的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为一例28岁的女性。主诉经常心悸,乏力而来作心电图检查,血压正常,心脏听诊未发现明显杂音,但有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示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室早伴逆行隐匿性传导激发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图中第1、  相似文献   

16.
本例患者女,14岁,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高度房室阻滞,阿斯综合症住院。主要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阻滞,多源室性逸搏心律;Ⅲ°房室阻滞伴室性逸搏传出阻滞;有时为完全性交替性左右速支阻滞、完全右束支伴左后分支阻滞;偶尔直接显示瞬间变化中不  相似文献   

17.
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时可表现为单向阻滞,即室上性冲动被阻滞于房室结或希氏束中,而交界区或室性逸搏冲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正常传导途径,逆传至心房,产生逆行的P波,或逆行隐匿激动房室结,影响下一次窦性冲动的传导,在希氏束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79岁。反复发作性心悸5年,加重2h就诊。既往未行心电图检查。心率190次/min,心律稍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心电图示:平均心率189次/min,稍有不齐。QRS波呈两种形态-完全右束支阻滞型和不完全右柬支阻滞型,交替性出现。从R顶端测量,其r'-R’间距分别为0.28s和0.36s,但从底部测量均为0.31s。P-P间期0.31s,绝对不齐。下传完全右柬支阻滞型的QRS波起始部可见明显的δ波。P^--R〈R-P^-,为房室结快径路及旁道与快径路交替参与顺传,房室结慢径路逆传的一种特殊形式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室结快径路及旁道与快径路共同交替参与顺传,房室结慢径路逆传的交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QTc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例QTc间期缩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及正常健康体检者的两次心电图均仅有QTc间期缩短,无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外,其余病例入院时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病情危重时急查心电图均示QTc间期缩短,伴窦性心动过缓、过缓交界逸搏心律1例,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1例,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心房静止、窦室传导1例,窦性停搏,过缓室逸搏心律1例。且最终均出现过缓室性逸搏心律至全心停搏,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QTc间期缩短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预后,在某些临床疾病情况下QTc间期缩短,往往是患者病情恶化征兆,预示心脏电活动衰竭,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悸发作10年,再发9h入院.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为室性期前收缩.图中该宽大畸形QRS波群后继以一逆行P-波,再继以一正常QRS波群,形成宽大QRS-P--正常QRS波类型,以上现象反复出现,并形成室性反复心律二联律;图中还可见室性期前收缩逆向传导延迟引起连续的房室结内折返,并形成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