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肿瘤患者PICC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声像图表现和治疗后的超声表现。结果36例血栓形成中,29例于留置针处静脉管壁上发生局部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附壁血栓),7例发生完全型静脉血栓形成,与未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比较,PICC患者血栓性静脉炎发生概率增高。结论肿瘤患者PICC后可诱发血栓性静脉炎,超声检查对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诊断是一项非创伤性、高敏感性、可重复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配合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预防血栓、快速诊断血栓、指导临床静脉置管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将日常护理组与血栓性静脉炎针对性护理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临床症状的轻重及静脉炎的预后。结果血栓性静脉炎针对性护理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日常护理组,临床症状局限于2度以下,有一定几率保留置管。结论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的患者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经过针对性护理能降低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赵雪梅  张海燕 《安徽医学》2015,36(7):906-907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VPA)与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选用VPA和22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的一次性置管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PA组为100%,PICC组为86.36%(P>0.05);留置时间:VPA组为(1110±680.81)d,PICC组为(228.17±123.48)d(P<0.05);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9.10%,PICC组为18.18%(P<0.05)。结论 VPA是肿瘤患者值得推广应用的通道,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12):2041-2042+2055
目的:分析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用于白血病患儿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将80例白血病患儿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置管及护理,研究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及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置管成功率、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血病患儿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配合针对性护理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128例肿瘤患者采取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结果 128例肿瘤患者,穿刺成功126例(98%),2例因血管走向畸形多次送管失败.结论 PICC置管具有安全、方便、易于维护、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可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了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使化疗周期能够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肿瘤患者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在抑制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同时反复穿刺给药可致使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除此之外,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肿瘤患者血管条件普遍较差,盲穿置管成功率较低~([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40例盲穿置管肿瘤患者与40例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操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肿瘤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情况,以及化学治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论证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操作PICC置管优越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针对机械性静脉炎产生原因,我院设立PICC静脉通路专科门诊、实行标准化 操作、获得护理体会.结果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与置管条件、操作者及患者均有关系,最主要因素是过程维护是否恰当,我院设立PICC专科门诊实行标准化操作 后、PICC使用面更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降低.结论 专业化操作、标准化流程以及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前后,给予病人规范化护理与预防措施,并行健康 教育,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改善患者愈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过外周静脉穿刺,并使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导管植入方法,是肿瘤化疗药物、静脉营养药物常用给药途径,也常用于中心静脉压的监测、长期输液和急救静脉通道建立等方面[1]。其操作方便、可长期带管(预期留置时间可达1年),特别对需中长期输液  相似文献   

11.
李燕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16-1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穿刺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过程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贵要静脉及其他静脉使用情况、肘上下适用情况、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肘上下穿刺置管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96例和100例,对照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11例和66例,观察组适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贵要静脉利用情况分别为89例和6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5±18),(13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2,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置管总成功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入PICC术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加导管置管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针对较难穿刺而又需要使用PICC输入药物的患者进行穿刺.结果 12例患者均穿次成功.结论 使用改良型塞丁格穿刺技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杨燕娇  陈江声 《河北医学》2006,12(4):306-308
目的:对比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是否留置中心静脉插管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96例胃肠道和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40例患者采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的方法进行输液化疗,另外56例则采用一般的周围静脉输液的方法,分别观察其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对化疗的依从性。结果: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而对照组有31例出现静脉炎,P<0.01,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6例因为严重静脉炎需要改变化疗方案。结论: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有助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病人对化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的护理应用体会.方法:对40例老年肿瘤患者应用PICC化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观察2组的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成功率及安全性高,有效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娄海林  吕利  周轶芳 《安徽医学》2020,41(7):781-784
目的 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拟行PICC的7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25例。A组采用可撕裂鞘与扩张器组装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B组采用盲穿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后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盲穿针外鞘、扩张器与可撕裂外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比较3组一次性扩皮及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扩皮后即刻和术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穿刺点渗液、置管7天维护次数和穿刺点感染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均为100%,均高于A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扩皮后即刻出血量及术后24小时穿刺点小量出血率为86.9%、91.3%,均高于A组(60.0%、70.0%)及C组(48.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提高一次性扩皮和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但在穿刺时即刻出血量与24 h出血量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简称PICC术)在肿瘤护理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PICC置管方法,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预防与处理.结果:PICC术在肿瘤患者的化疗静脉输液方面解决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肿瘤化疗药物及其外渗等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减少并发症.结论:PICC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维护简单,在肿瘤护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将199例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PICC常规置管化疗(常规组)85例,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化疗(观察组)114例。观察2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评价患者置管后舒适度。结果: 常规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置管后舒适度和首次穿刺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置管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置管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老年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和超声引导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PICC置管术137例,其中73例为传统穿刺置管,64例为超声引导穿刺,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统计两种方法的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期前拔管率。 结果 传统组和超声组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1.2%和95.3%,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3.1%,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期前拔管率分别为24.7%和10.9%,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根据术前超声检查测量目标血管的内径进行ROC曲线分析,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和0.973,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PICC置管有传统穿刺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在老年病人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