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学检查在鼻部变应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与非变应性疾病的鉴别上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然而多年来临床医师对这种检查方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与如何正确解释标本中的所见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关。半个多世纪以来,普遍接受将炎症反应分为化脓性和变应性两型,而这两型在某些情况下很难通过临床观察区别开来,这就显示出了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性。 1864年S alt er首次报道唾液的细胞学检查。1879年Ehrlich识别出嗜酸细胞后,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查始见有报道。Bickmore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研究,他通过对鼻炎治疗的多年经验指出,鼻粘膜的检查所见有时给人以假象,必须借助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鼻敏合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和对鼻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豚鼠40只,随机分A(正常对照组)、B(变应性鼻炎模型组)、C(鼻敏合剂治疗组)、D(辛芩颗粒治疗组)四组,每组10只.先把B、C、D组做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后用鼻敏合剂和辛芩颗粒治疗C、D组.制备模型前和治疗前、后,用攻击致敏液滴鼻,观察豚鼠行为改变.治疗后处死豚鼠,观察各组鼻分泌物中嗜酸细胞和肥大细胞出现的阳性率.结果 行为变化:①A组:成模前,治疗前、后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B组:成膜前与治疗前、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C、D组:治疗前、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出现的阳性率:B组与A、C、D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 鼻敏合剂可减轻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症状,抑制其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 细胞的分泌.故鼻敏合剂对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有1400万人患有变应性鼻炎。为了进一步弄清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以改进其治疗,作者们进行了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以测定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鼻分泌物中介质水平与过敏症状(喷嚏)出现的情况。实验观察发现变应性个体在激发试验时鼻分泌物中组胺、甲苯磺酰精氨酸甲酯(TAME)酯酶,前列腺素D_2(PGD_2)、激肽、白细胞三烯C_2的水平均增高,同时出现喷嚏,以后介质水平降至正常。症状亦消失。而非变应性个体激发后无喷嚏出现,但鼻分泌物中介质水平也增高。两组事先应用哌吡庚啶(azatadine),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3H-酪蛋白作为底物,测定变应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病人鼻分泌物中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活性。发现慢性鼻窦炎脓性鼻分泌物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高,而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的这种酶活性则特别低。另一方面,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胰蛋白酶抑制活性却明显高于鼻窦炎(P<0.01)。说明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存在着很强的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SDS-多丙基胺凝胶电泳法确定该抑制因子的分子量为10000dalton。变应性鼻炎时,因肥大细胞所释放的趋化因子的吸引,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游入鼻分泌物,该抑制因子可能参与其中蛋白酶的调节,它可能还有其他作用。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P物质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sgicrhinitis,AR)患者鼻分泌物中的上皮细胞集落和嗜酸粒细胞,对20例AR患者(AR组)和15例鼻窦炎患者(感染组)鼻分泌物中细胞成分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AR组鼻分泌物中有大量上皮细胞集落,其特征是数个至数十个上皮细胞成片状脱落,上皮细胞集落的数量和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cationicprotein,ECP)的含量呈正相关。感染组中上皮细胞集落和嗜酸粒细胞极少,ECP含量甚微。结果提示嗜酸粒细胞的ECP可能导致AR患者的鼻粘膜上皮呈片状脱落,对上皮结构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对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影响。方法对417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及98例非变应性鼻炎儿童的鼻腔分泌物薄层涂片,经瑞-姬染色后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程度,417例变应性鼻炎患儿根据4个季节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季度亚组之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儿人数(P<0.001),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01),变应性鼻炎患儿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差异明显(P<0.01),其中夏季高于冬季(P<0.01),其他各个季节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变化明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单纯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发作及稳定期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成年单纯性AR患者102例为AR组,53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肺功能仪及鼻分泌物涂片检测AR组发作期、稳定期及对照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和鼻分泌物Eos计数。 结果 对照组及AR患者发作期、稳定期检测的鼻腔分泌物Eos计数及肺功能指标PEF、MEF75、FEV1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患者发作期、稳定期鼻分泌物Eos计数与自身PEF,FEV1,MEF75具有相关性,其中与FEV1呈显著相关(r=-0.53,P<0.001)。 结论 AR患者鼻腔分泌物Eos计数与肺功能关系密切,大部分AR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基础肺功能损害,且随着气道变态反应加重,肺功能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以鼻痒、喷嚏和流涕为典型特征,是一种变应原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目前治疗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基于不同免疫表型的精准治疗代表了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用电镜对7例花粉症患者和另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中的嗜酸细胞(eosinophil,EC)在花粉期和非花粉期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并用图象分析仪对EC的形态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粉症患者鼻分泌物中EC的截面积在非花粉季节显著小于花粉季节EC的截面积,细胞表面微绒毛样突起增多。表明在非花粉季节中鼻粘膜中的EC表面皱缩,功能上处于相对不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用电镜对7例花粉症患者和另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EC)在花粉期和非花粉期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并用图象分析仪对EC的形态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粉症患者鼻分泌物中EC的截面积在非花粉季节显著小于花粉季节EC的截面积,细胞表面微绒毛样突起增多。表面在非花粉季节中鼻粘膜中的EC表面皱缩,功能上处于相对不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过敏性鼻炎患者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前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 43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行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4周及8周采集鼻分泌物涂片,计数鼻分泌物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数值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免疫治疗后第4周与第8周时,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与第8周比较,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第4周开始,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局部免疫状态开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不同炎症类型(嗜酸粒细胞炎症型与非嗜酸粒细胞炎症型)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根据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A组,嗜酸粒细胞数≥0.03,23例)与非嗜酸粒细胞组(B组,嗜酸粒细胞数<0.03,19例)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和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糖皮质激素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数[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x±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B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3,P值均<0.01).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6个月后,A组嗜酸粒细胞数,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P值均<0.05);B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0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嗜酸粒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A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与B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与鼻分泌物中粉尘螨 s Ig E( specific Ig E)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可疑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 ,测定其中粉尘螨 s Ig E并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及鼻分泌物中 ,粉尘螨 s Ig E浓度及其自然对数值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测定可疑患者血清中粉尘螨 s Ig E可较好反映局部过敏程度 ;对部分局部表现和血清 s Ig E中情况不符者 ,测鼻分泌物 s Ig E更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与鼻分泌物中粉尘螨sIgE(specific Ig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可颖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测定其中烩尘螨sIgE并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及鼻分泌物中,粉尘螨sIgE浓度及其自然对数值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测定可颖患者血清中粉尘螨sIgE可较好反映局部过敏程度;对部分局部表现和血清sIgE中情况不符者,测鼻分泌物sIgE更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明确该类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提供相关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19年4月,在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研究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9篇临床研究,包含1 3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有效率很高[RD=0.89, 95%CI (0.82, 0.95),P<0.001],术后鼻通气阻力减小[MD=0.33, 95%CI (0.03,0.62),P=0.03],鼻塞症状评分降低[MD=3.30, 95%CI (0.60,6.00),P=0.02],喷嚏症状评分减小[MD=3.21, 95%CI (1.80,4.62),P<0.001],流涕症状评分减小[MD=3.33, 95%CI (0.66,6.00),P=0.01],并发症发生率很低[RD=0.04, 95%CI (0.01, 0.08), P=0.03],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有效率约为89%,术后鼻通气阻力和鼻塞、打喷嚏、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4%,因此该术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AR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鼻内镜下应用手术和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11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据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EOS)相对计数调整类固醇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类固醇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EOS阳离子蛋白浓度,根据鼻分泌物EOS计数将患者分为EOS组23例(EOS≥3%)与非EOS组19例(EOS<3%),均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价。结果:EOS组鼻分泌物中EOS比值[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EOS阳离子蛋白水平(x珋±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非EOS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2,均P<0.01)。治疗2、6个月后,EOS组的EOS比值、EOS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均P<0.05);非EOS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1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EOS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EOS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平均症状、体征评分EOS组和非EOS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鼻用类固醇用量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鼻分泌物EOS增高的AR患者,采用类固醇治疗能够抑制EOS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EOS增高的AR患者对类固醇治疗反应性差,症状、体征无改善。临床上可以根据EOS的相对计数决定是否采用类固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