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周汉高顾公望Subjectheadingsliverneoplasms/epidemiology;liverneoplasms/etiology;liverneoplasms/genetics;molecularbiology...  相似文献   

2.
肝癌流行病学顾公望,朱源荣(启东肝癌研究所江苏启东市226200)肝癌是世界上10种最流行的恶性肿瘤之一(表1),每年至少发生25万新病人,其中近半数发生在中国[1,2]。表1世界男女间10种主要癌症发生率的序次肝癌三间分布地区分布肝癌多发于东南亚、...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急性寄生虫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学者以分子标志来诊断、鉴定疟疾病原 ,研究疟疾传播方式 ,指导调整疟疾防治对策〔1~ 3〕。在形态相似、基因型完全不同的情况下 ,隐伏的种或一个种内的高水平群体能使疾病方式、流行形式变得复杂 ,影响有效防治对策的制定。通过检测疟疾现症感染的特定遗传分子 ,人和蚊虫的特定种株感染很容易被区分 ;通过开展常规的感染动力学监测 ,可解释许多流行病学现象 ,从而揭示流行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传染源库。感染动力学和疟区多重感染数量表明年龄与恶性疟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分子流行病学是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广泛应用使我们对结核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有了新的认识,解决了许多传统流行病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结核病近期传播、暴发流行的调查、实验室污染的鉴定、内源性复燃和外源性再感染的区分、高危人群的鉴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林松柏汪钟贤现代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医学与卫生研究的许多领域。DNA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DNA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nalysis)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即衍生形成分子流行病学。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手段,对DOTS策略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方法对肺结核病人培养阳性痰标本采用MIRU-VNTR分型法技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其结核病人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回顾性调查。结果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成簇率为70%,其中山东基因型簇为22%,山东基因型簇比例较2002年下降了50%(P<0.005);流行病学相关率为32.5%。结论结核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作为DOTS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生殖支原体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生殖支原体感染防治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0月246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生殖支原体对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利用PCR扩增生殖支原体特异性基因和耐药基因。结果 246例女性患者样本中生殖支原体阳性患者39例,阳性率15.85%。年龄:19岁~51岁,平均(32.68±6.72)岁,分布情况:20岁2例,21岁~30岁10例,31岁~40岁11例,41岁~50岁9例,50岁~60岁4例,60岁以上2例;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1例(53.84%),大学及以上18例(46.16%)。28例患者单一样本检出生殖支原体,7例患者2种样本检出生殖支原体,4例患者3种样本同时检出生殖支原体。单一拭子检出生殖支原体的部位及例数分别为:尿道拭子15例、宫颈拭子8例和尿液5例。2种拭子检出生殖支原体的部位及例数分别为:尿道拭子+宫颈拭子3例,尿道拭子+尿液4例。研究中共计分离出54株生殖支原体,按尿道拭子、宫颈拭子和尿液划分分别为:26株,15株和13株。按疾病分类:39例患者中霉菌性阴道炎14例,淋菌性阴道炎11例,滴虫性阴道炎8例,盆腔炎5例,非炎性病例1例。54株生殖支原体对四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泰利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情况依次为:40.47%、44.44%、31.48%、3.70%、3.70%、29.63%、35.19%和7.41%。53株生殖支原体菌株成功扩增出23S rRNA基因片段,基因扩增成功率98.15%。其中36株发生同义突变,突变率为67.92%,未发生错义突变。其中32株发生单位点突变,4株发生双位点联合突变。单位点突变按照数量依次为:A2059G(18/32,56.25%),A2059T(9/32,28.13%),A2058G(4/32,12.50%)和A2058C(1/32,3.13%)。双位点突变分别为:A2058G和A2059G(3株),A2058C和A2059G(1株)。23S rRNA基因位点突变与红霉素耐药具有统计学关系(χ~2=4.78,P=0.0290.05)。研究中共有20株生殖支原体菌株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发生错义突变,其中有6株生殖支原体菌株gyrA和parC同时发生氨基酸错义突变。gyrA共有11株发生氨基酸错义突变,错义突变率为21.57%。主要氨基酸突变位点有:Met95→Ile(8/11,72.73%),Asp99→Gly(2/11,18.18%),Asp99→Asn(1/11,9.09%)。有3株发生氨基酸同义突变,碱基位点分别为:G240A(2/3,66.67%)和T249C(1/3,33.33%)。parC共有15株发生错义突变,错义突变率为29.41%。主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为:Ser83→Ile(8/15,53.33%),Ser83→Asn(3/15,20.00%),Asp87→Tyr(2/15,13.33%)和Asp87→Asn(2/15,13.33%)。研究中parC未发生氨基酸同义突变。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错义突变对环丙沙星耐药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09,P=0.000 10.05)。结论生殖支原体对四环素、红霉素和诺氟沙星耐药程度较高,与抗生素作用靶点基因突变有关。新一代的泰利霉素、阿奇霉素和加替沙星对生殖支原体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狂犬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狂犬病防控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狂犬病发病地区呈逐年增多趋势。本文对狂犬病病毒最新分型以及近年来动物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了解狂犬病病毒遗传演化趋势,制定有效的狂犬病防控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虽然通过联合抗生素的短程化疗方案(DOTS)可以有效的治愈结核病,但患者发现率低、耐药结核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我国结核病防控形势仍较为严峻。传播是结核病能在人群中不断延续的根源,判断当前结核病传播的严重程度对制定结核病防控政策尤为关键。以基因分型为基础的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为研究结核病的近期传播提供了重要手段。过去十多年间,我国科研人员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型方法的探索及评估不同地区结核病近期传播率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本文对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和综述,供结核病防控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的流行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梅毒螺旋体分型系统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是各国学者致力攻克的难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首次提出了操作简便、具有实用性的基因分型系统,从而使得对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该文对这一分型系统的特征和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手段,对DOTS策略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方法 对肺结核病人培养阳性痰标本采用MIRU-VNTR分型法技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其结核病人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回顾性调查。结果 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成簇率为70%,其中山东基因型簇为22%,山东基因型簇比例较2002年下降了50%(P<0.005);流行病学相关率为32.5%。结论 结核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可作为DOTS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分子流行病学在近期的结核病传播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传统流行病学的显著区别。 目的:1.在城市中心区的结核病高流行区(163/100000)和有成簇危险的人群中用RFLP法确定成簇病例的百分比。2.比较传统接触者追踪法(CCT)与RFLP法的作用。 分析:1997-1998年间巴塞罗纳市Ciutat Vella区收集的培养阳性的165例标本,利用IS6110和pTBN12(PGRS)序列进行RFLP分析:对251例公布的病例中的171例(68.1%)进行了接触者追踪调查。通过计算比值比(OR)、使用95%的可信区间(CI)评价它们之间的联系。多变量的分析采用逻辑回归。结果:通过RFLP分析,发现76例(46.0%)的分离株在IS6110和PGRS序列上有成簇现象,通过传统接触者追踪法(CCT),在858名接触者中,发现了30名新病人,57名病人存在关联。就RFLP和CCT调查结果来看,主要危险因素为静脉吸毒(IVDU)。44名独居者病例未包括在传统接触者追踪中,50%的病例用RFLP分析存在成簇。RFLP和CCT法的符合率为8/13(61.5%);5例不符合者为新近的非洲移民。在随后的RFLP分析中15/55例病例发现有流行病学关联。 结论:成簇病例的百分率很高。CCT在发现新病例时很有用,但在追踪传播路径时存在缺陷。CCT的覆盖面需要在被忽视的个体及与RFLP结果的符合率方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大骨节病分子机理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 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大骨节病分子机理,找出重点,确定主攻方向。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使用“分子病理、生物标志”概念,观察大骨节病的发病机理。结果 在论证发病机理的7个环节(易感者、病因、体内检出、分子损伤、亚临床病例、典型病例、病因链阻断)中,仅有体内检出一项尚待补充外,其他都是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的。缺欠在于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解决人体内T-2毒素含量的测定问题。结论 中国大骨节病研究首先解决了一级预防的方法问题,赢得了时间,给了若干尚待探讨的基础性工作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精益求精,有备而发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殖泌尿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 采用微生物学分离培养,血清学型别鉴定、分子生物学DNA多态性分析、流行病学资料多层次研究,对性滥、具可比性的对照人群,围产期人群共1888人的随机样本生殖泌尿道UU检测及传播2途径进行研究。结果 证明了UU感染传播以性接触为主。垂直传播包括子宫内传播和产道逆行传播模式,MTT血清分型和RAPD图是研究UU传播途径的很好工具。结论 正确地认识传播和  相似文献   

15.
福建长乐胃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相似文献   

16.
HIV-1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对HIV-l基因亚型进行分类,得出HIV-l亚型流行特点及其地域分布等,对HIV-l的传播及其流行模式、病毒耐药研究和疫苗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1基因分型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HIV-1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殖泌尿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 采用微生物学分离培养、血清学型别鉴定.分子生物学DNA多态性分析、流行病学资料等多层次研究,对性滥、具可比性的对照人群、围产期人群共1888人的随机样本进行生殖泌尿道UU检测及传播途径进行研究.结果 证明了UU感染传播以性接触为主.垂直传播包括子宫内传播和产道逆行传播模式.MIT血清分型和RAPD图谱分析是研究UU传播途径的很好工具.结论正确地认识传播途径和模式对于控制生殖泌尿道UU感染的流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重庆地区HG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HGV感染和基因型特征,了解致病性和传播途径。方法 用RT-PCR和ELlSA方法检测685例献血员和76例血液透析患者HGV感染状况,比较肝功能和重叠感染情况并进行部分病例随访;进行HGV 5-NCR测序。结果 本地存在HGV感染.血液透析患者HGV RNA阳性率(36%)明显高于献血员抗-HGV阳性率(3%),约半数透析患者HGV合并HCV和HBV感染;基因分型表明属于第3组3b亚型。结论 HGV主要经血传播,感染HGV透析患者未发现有明显致病性;基因分型有助于深入探讨病毒致病性和变异。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子流行病学近年来一直是HBV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HBV的感染流行特点,分析了HBV基因型/亚型的地域性分布特征,阐述了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解析了HBV基因型对抗病毒应答效应的影响。这些HBV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高耐药屏障的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发,有助于HBV感染诱发的各种肝脏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β 淀粉样肽构成的淀粉样斑块和过度或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构成的神经纤维病变是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的主要病理改变 ,其形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广泛应用 ,AD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淀粉样斑块与AD   1.β 淀粉样肽 :AD患者脑内常可见到淀粉样斑块(amyloidplaque ,AP)。其主要成分是 β 淀粉样肽 (amyloid β peptide ,Aβ) 。Aβ含 40~ 43个氨基酸 ,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 0 ,来源于淀粉样前体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