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86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CCTA、DCG检查。统计MPI、CCTA、DCG检查结果,并以MPI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CCTA、DCG单一与联合诊断结果。 结果286例患者中,MPI共诊断出176例心肌缺血,CCTA检查共发现183例心肌缺血,DCG检查共发现152例心肌缺血。CCTA+DCG联合诊断特异度与CCTA、DC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CTA及DCG(P<0.05)。 结论CCTA与DCG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等危症患者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00例均接受了CCTA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冠心病等危症患者。采用目测直径法对CCTA图像狭窄程度进行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为<50%,50%~69%和≥70%。相应MPI图像上心肌节段的核素分布分为:灌注正常及灌注异常。结果 400条冠状动脉中,22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10条(45%)相应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378条冠脉血管狭窄程度<50%及正常,其中18条(4.8%)冠状动脉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CCTA对评估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6%、97%、45%和95%。结论 CCTA用于诊断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心肌缺血时,确定诊断性能较低,排除诊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一影像即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与融合影像即MPI/冠状动脉(冠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成像(CCTA)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冠脉病变对心肌血供的影响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诊断效能。方法:确诊2型糖尿病且怀疑或确诊合并冠心病85例,1个月内均行常规二日法腺苷负荷/静息MPI和冠脉造影,其中38例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完成同机CCTA即MPI、MPI/CCTA。MPI采用心肌17分段5级评分法,及负荷总评分(SSS)对心肌血供做定性及半定量评价;冠脉造影和CCTA按常规将冠脉病变程度分为正常;轻、中、重度;以冠脉造影、冠脉造影联合MPI为参考标准评价MPI、MPI/CCTA融合影像诊断致心肌血供异常的冠脉病变的效能。结果:85例患者,MPI提示正常/异常为22/63例;MPI的诊断效能为: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19%、88.59%、85.10%、83.33%和86.27%;轻度20例(24%),中度12例(14%),严重31例(36%)。38例完成同机CCTA的患者中,以冠脉造影、冠脉造影联合MPI为对照标准,单一的MPI与MPI/CCTA融合影像评价2型糖尿病冠脉病变与心肌血供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55%与96.97%、81.36%与91.67%、78.07%与94.74%、78.85%与94.12%和77.42%与95.65%。MPI/CCTA融合影像示:正常40.35%[46/114(段/支)],中度以上狭窄冠脉59.65%[68/114(段/支)]。结论:MPI/CCTA融合影像评价2型糖尿病冠脉病变对心肌血供影响的效能明显高于单一MPI,对2型糖尿病早期冠心病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国产腺苷负荷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65岁以下的中年女性患者心肌供血异常的判断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临床怀疑冠心病的中年女性109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4.9±6.1)岁,所有患者均在1个月内施行常规2d法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MPI和CAG图像由2名以上核医学/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MPI评价标准:供血区某一心肌节段负荷时,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静息时消失或改善,判定为心肌缺血;如静息时仍为放射性缺损,判定为心肌梗死。CAG评价标准:3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管径狭窄≥50%,判定为阳性。MPI与CAG对照,评价腺苷MPI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109例受检者中,MPI显示:阴性62例,阳性47例,心肌缺血42例,心肌梗死5例;累及59个室壁段,其中前降支供血区32段,回旋支供血区12段,右冠状动脉供血区15段。CAG显示:冠状动脉正常72例,冠状动脉异常37例,其中单支病变23例,双支病变7例,3支病变7例;冠状动脉异常37例中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阳性31例,阴性6例;冠状动脉正常72例中核素心肌灌注显像56例阴性,16例阳性。腺苷负荷MPI对65岁以下女性患者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3.8%(31/37例),特异性为77.8%(56/72例),准确性为79.8%(87/109例),阳性预测值为65.9%(31/47例),阴性预测值为90.3%(56/62例)。结论: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用于中年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中年女性早期诊断冠心病在运动心电图之外有效的、优先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实验对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以及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心内科治疗的疑似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108例,每例患者均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运动平板实验(TET)、超声心动图(UCG)、心肌血流灌注显象(MPI)、CT和心导管检查,分析对比DCG、TET以及两者联合检查分别对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及心肌缺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率;结果确诊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76例,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率均显著优于DCG和TET(P0.05),且TET均优于D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PI确诊心肌缺血92例,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率均显著优于DCG和TET(P0.05),而DCG和TET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联合TET对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及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最高,其中TET诊断价值优于DCG,但针对存在TET检查禁忌症者,DCG同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联合平板运动试验(TET)检查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疑似ERS合并冠心病患者10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作为金标准,均进行DCG与TET检查,对比分析DCG+TET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 结果DCG+TET检查符合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DCG、TET单独检查(P<0.05);DCG+TET联合检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DCG、TET单独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CG联合TET检查ESR合并冠心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冠状动脉(CTCA)联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 first-pass MPI)检查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疑似SMI患者,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PI)、CTCA检查、CT first-pass MPI检查,以MPI检查结果为准,统计CTCA检查、CT first-pass MPI检查、联合检查确诊SMI情况及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 结果79例SMI患者中:MPI检出48例SMI,31例无心肌缺血;CTCA检出50例SMI,29例无心肌缺血;CT first-pass MPI检出53例SMI,26例无心肌缺血;联合检查检出54例SMI,25例无心肌缺血;CTCA检查、CT first-pass MPI检查、联合检查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检查灵敏度95.83%、准确度87.34%高于CTCA检查72.92%、64.56%(P<0.05)。 结论CTCA与CT first-pass MPI联合应用诊断SMI,不仅可了解冠脉狭窄程度与位置,亦可观察心肌血流灌注情况,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在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功能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均接受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MPI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用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MPI评估30例患者197个冠状动脉节段供血区,结果50个节段供血区确定为存活心肌(24个节段供血区发现可逆性灌注缺损,26个节段供血区呈固定性灌注缺损),3个节段供血区确定为无存活心肌,其余144个节段供血区为正常心肌。以CAG发现≥50%狭窄为CAG检查结果阳性标准,30例中MPI与CAG结果相符合者24例。阳性22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1例、阴性2例。敏感度95.65%、特异度28.57%、阳性预测值81.48%、阴性预测值66.67%。以CAG发现≥75%狭窄为CAG阳性标准,30例中MPI结果与CAG结果相符合者25例。其中阳性22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0例、阴性3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37.5%、阳性预测值为81.48%、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MPI用于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DSCTCA)联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于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栖霞市人民医院疑似冠心病患者128例,均行DSCTCA、MPI检查,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单独与联合应用DSCTCA、MPI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性。 结果联合应用DSCTCA、MPI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94.67%(71/75)均高于单独应用DSCTCA、MPI诊断,且准确性87.50%(112/128)高于单一应用MP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SCTCA、MPI均属冠心病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两者联合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灵敏度及准确性,减少漏诊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机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成像融合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改变,及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同机负荷心肌灌注(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和冠状动脉CT成像(coronary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负荷心肌灌注和CTCA按常规方法完成,利用融合软件整合冠状动脉解剖与心肌灌注功能影像,所有患者1个月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负荷心肌灌注、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别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和影像科、心内科和影像科医师判读;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示心肌"可逆性"缺损判为心肌缺血,显示心肌"不可逆性"缺损判为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及CTCA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定义为有临床意义。结果:基于冠状动脉血管及相应心肌供血区的对应关系,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负荷心肌灌注作为标准对照,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9.29%(25/28),特异性88.71%(55/62),阳性预测值78.13%(25/32),阴性预测值94.83%(55/58),准确性88.89%(80/90)。MP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0.73%(29/41),特异性81.63%(40/49),阳性预测值76.32(29/38),阴性预测值76.92%(40/52),准确性76.67%(69/90)。MPI/CTCA融合显像诊断冠心病,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功能改变的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0.32%(56/62),阳性预测值81.82%(27/33),阴性预测值98.25%(56/57),准确性92.22%(83/90)。结论:心肌灌注显像和CTCA融合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功能改变,与单一影像技术比较,可明显提高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功能异常的诊断效能,并同时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及心肌血供功能信息,对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64-MSCT)联合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64-MSCT、DCG检查,统计各方法检出冠心病情况,并以CAG检查结果为准,对比64-MSCT检查、DCG检查、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8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CAG检出44例冠心病,39例无冠心病;64-MSCT检出42例冠心病,41例无冠心病;DCG检出39例冠心病,44例无冠心病;联合检查检出43例冠心病,40例无冠心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单一64-MSCT检查、DCG检查(P<0.05)。 结论采用64-MSCT联合DCG诊断冠心病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疑有冠心病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双嘧达莫或腺苷药物负荷核素MPI患者,CAG与MPI检查日期相差不超过14 d,以CAG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比分析药物负荷核素MPI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药物负荷核素MP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1.4%、73.3%、85.2%;在5例假阴性患者中,4例为单支病变,1例为双支病变,侧支循环均良好;8例假阳性患者中,3例为X综合征,4例为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结论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无创诊断冠心病及心肌缺血的有效途径,其假阳性和假阴性患者多有相应的冠状动脉或心肌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 MR心肌灌注成像(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结合24h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6例患者行CAG,且同时行TET及DCG检查,分析TET及DCG两种检查方法各自对CHD的诊断价值,以及两者联合时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TET诊断cHD的敏感性79.11%,特异性69.23%;DCG诊断CHD的敏感性67.72%,特异性80.77%;两者联合行并联试验时敏感性96.83%,特异性53.84%,阳性预测值80.95%,阴性预测值89.36%,敏感性、阴性预测值较单独TET、DCG试验有显著提高(P〈0.05);两者联合行串联试验时敏感性50.00%,特异性96.15%,阳性预测值96.34%,阴性预测值48.70%,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较单独TET、DCG试验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单独行TET或DCG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两者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上述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锝-氮-氮欧乙替(^99mTc-N—NOET)心肌灌注显像检测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99mTc-N-NOET运动负荷和再分布心肌灌注显像,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在42例患者中,2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其中单支病变10例,二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9例.^99mTc-N-NOET心肌显像检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21例,未检出异常5例;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99mTc-N-NOET心肌显像正常14例,异常2例.^99mTc-N-NOE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值91%,阴性预测值74%,预测准确性为83%。诊断单支、二支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60%(6/10)、86%(6/7)、100%(9/9)。42例均无干扰心肌分辨的肺、肝重度摄取增高者。15min运动负荷显像肺脏摄取高,尤以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增高明显。结论 ^99mTc-N-NOET心肌灌注显像检测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较高,早期显像肺摄取增加与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OT MR心肌灌注成像(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 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 35例冠心病患者 ,利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方法得到心肌灌注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观察曲线的上升斜率和信号强度的峰值。并同期作了冠脉造影 ,确定心肌异常改变与冠脉病变血管分布相对应关系。结果  33例经心肌灌注成像有 41个病灶呈低灌注区为心肌缺血 ,其中 5例出现延迟强化为心肌梗死 ,经冠脉造影证实 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结论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测定心肌血流的检查方法 ,为及时诊断及恰当治疗冠心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胸痛主诉的体检者,进行12导联DCG检查,评价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0例中有53例提示有TIB达标,并进行CAG。45例确诊为冠心病,8例CAG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2导联DCG是临床诊断冠心病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TIB的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量化参数S、S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通过DSA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20例,进行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结果应用GE AW4.0工作站心肌灌注图像分析软件,得到心肌灌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量化指标S及SP。心肌缺血区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首过时相上升斜率S及峰值强化率SP明显减低(P<0.05)。结论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心电图(ECG)在冠心病(CAD)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8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同时采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患者左心室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其中1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ECG阳性率分别为42.9%、53.6%,两者阳性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3/3,特异性为3/10,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3/3,准确度为6/13。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3/3,特异性为8/10,阳性预测值为3/5,阴性预测值为8/8,准确度为11/13。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ECG与CAG阳性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层显像与心电图是安全、无创伤、方便及费用低的检查方法,临床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