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硝普钠为一速效强效降压药。临床用于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经测定硝普钠溶液在波长395nm±1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在500 nm波长处有一肩峰。硝普钠溶液对光极为敏感,经光照射后,吸收值有明显增大,同时溶液pH值降低。实验表明硝普钠及其制剂的制备;贮存以及临床用药均需使用棕 色容器并严格避光。若能严格遵守避光保存,一年内溶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
盐酸川芎嗪对大鼠在体鼻粘膜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盐酸川芎嗪的鼻粘膜吸收特性。方法:采用盐酸川芎嗪进行鼻腔灌流实验。结果:随着盐酸川芎嗪的浓度增加,其吸收速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在pH值4.70~7.00范围内,随pH值的升高,其吸收速度逐渐增加。结论:盐酸川芎嗪鼻腔灌流液的pH为7.00时,鼻粘膜吸收最佳。  相似文献   

3.
白芷和桃仁药渣堆肥化处理的腐熟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桃仁和白芷药渣为原料在自动化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化试验,研究了堆肥过程的温度、pH值、C/N比和发芽指数(GI)等特征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在长达28 d的堆肥化处理过程中,白芷药渣的堆体温度比桃仁药渣上升较慢,且高温期(≥50℃)持续时间仅为7 d,而桃仁渣的持续时间长达13 d。白芷药渣和桃仁药渣的C/N比分别下降44.6%和31.6%。堆肥结束时的T值(终点C/N比:初始C/N比)分别达为0.57和0.69。pH值分别为6.54和7.12。GI分别为85.09%和53.60%。获得的白芷和桃仁药渣堆肥有机质含量分别为74.42%和77.64%,总养分达5.2%和5.9%,pH值为6.54和7.12。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对生脉注射液人参皂苷Re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活性炭对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e的吸附。方法 设计影响活性炭吸附人参皂苷Re的因素如加炭量,pH值,温度等进行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皂苷Re的含量的变化。结果 实验证明,活性炭对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皂苷Re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并随加入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强,温度对吸附有一定的作用,pH值对吸附影响不大。结论 配制生脉注射液时要严格控制活性炭的加入量。  相似文献   

5.
主动载药法制备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松  邓英杰  张威 《中草药》2005,36(5):673-676
目的制备高包封率的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方法处方前研究测定了药物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采用pH梯度进行主动载药。超滤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测定包封率,考察了外水相pH值、孵育温度、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随pH值的增大,盐酸去氢骆驼蓬碱的溶解度降低,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增大;采用主动载药法,包封率随脂质体内外相pH梯度的减少而降低,受孵育温度的影响不大,在药脂比小于1∶5时脂质体包封率达到80%以上。结论主动载药法可制得包封率较高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茜草炭炮制过程中饮片色度值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UPLC建立茜草及茜草炭的特征图谱,并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其色度值:明暗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对茜草炭炮制过程中饮片色度值与特征图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茜草炭较茜草饮片特征图谱的相似度逐渐降低;异茜草素、6-羟基甲基异茜草素单位峰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其余共有峰单位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L*、a*、b*值整体上逐渐减小,而△E*逐渐增大。L*、a*、b*值分别与羟基茜草素、6-羟基甲基异茜草素、茜草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29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炮制0~6 min的样品聚为一类,炮制8~34 min的样品聚为二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6-羟基甲基异茜草素、异茜草素、a*、b*是茜草炭饮片炮制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主要指标。结论 不同炮制时间茜草炭饮片的色度值与UPLC特征图谱密切相关,可为茜草炭饮片炮制的在线监控和质量评价提供较全面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绿原酸转化为新绿原酸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pH值对新绿原酸产率的影响,优化绿原酸转化为新绿原酸的工艺参数,得到模型预测公式。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107℃,反应时间60 min,pH值为4.72时新绿原酸产率为64.20 %,与模型预测值接近,方程拟合良好。采用优选工艺制备新绿原酸并精制纯化,分别运用HPLC、1H-NMR、13C-NMR、ESI-MS等方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纯化后纯度达98.78%,收率为87.37%。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不同药用部位的茎木类、叶类、全草类和混合类中药渣进行好氧发酵堆肥以考察在制肥进程中不同养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差异,为进一步完善中药渣好氧堆肥的发酵生产工艺体系提供科研数据。[方法]将桑枝药渣、紫苏叶药渣、薄荷药渣和复合药渣以复合菌剂进行好氧堆肥发酵,以温度、pH、有机质、养分、碳氮比、发芽指数为考察指标,揭示其发酵堆肥进程中的理化和生物学指标变化特点。[结果] 4种不同药渣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紫苏叶药渣发酵最高温度可达71.47℃;堆肥发酵过程中4种药渣的pH均呈上升趋势,复合药渣的pH值最高,而养分N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K含量提高最为显著,分别增加了18.42%、36.54%、64.10%和97.73%;堆肥结束时,总养分分别达5.80%、6.51%、6.22%和5.69%,但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C/N均下降到20以下,其中紫苏叶药渣、薄荷药渣T值小于0.7,种子发芽指数(GI)均在80%以上。[结论]不同种类中药渣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堆肥腐熟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叶类药渣易降解发酵周期短,但4种药渣发酵后的总养分含量均符合行业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pH值对马钱子碱油水分配系数和体外经皮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恒温水浴磁力搅拌法,测定马钱子碱的油水分配系数;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吸收实验,选择离体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屏障,HPLC测定马钱子碱的浓度。结果:pH值为5,6,7.4,8,9时,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4,0.25,3.59,11.02,26.05;累积透过百分率为:(56.785±27.825)%,(71.258±5.46)%,(63.760±8.176)%,(70.232±5.72)%,(75.551±2.48)%,油水分配系数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而经皮渗透速率不随pH的增大规律性升高,在pH值为9时,渗透速率最大。结论:本研究为马钱子碱贴剂制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芬太尼经动物口腔黏膜的渗透性及渗透机制,考察其经口腔黏膜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离体金黄地鼠颊膜与在体大白鼠颊膜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分别考察pH值对药物溶液及其制剂渗透性的影响。结果离体与在体动物实验均表明,在研究的pH范围内,药物的渗透速率均随pH值升高而增大。结论芬太尼经颊黏膜吸收明显受pH值影响,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经细胞内途径转运,其经口腔黏膜给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导致中药资源产业化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药药渣。目前对中药药渣的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焚烧为主,这些粗放低值化利用方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中药产业正迎来新一轮“低碳”风潮,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成为中药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突破口。该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渣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酶转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水热液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中药药渣在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活性炭处理废水、新能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结合中药药渣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开发利用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首乌多糖的制备,确定和优化制首乌多糖Fe(Ⅲ)配合物的合成工艺条件,研究其吸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脱色及透析方法,从制首乌中提取、精制制首乌多糖,制首乌多糖水溶液与FeCl_3在碱性的条件下反应,制备制首乌多糖铁配合物(PIC)。采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条件下PIC中Fe(Ⅲ)的含量变化,研究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对其结构进行红外光谱鉴定。结果:所制得PIC为红褐色粉末,pH值3~12,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同一温度、不同时间下,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量随时间不断增大,于1 h后基本达到稳定;在同一时间、不同温度下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分析,制首乌多糖可与金属离子铁(Ⅲ)生成稳定配合物,发生配合基团以羟基为主,铁以聚合β-FeOOH铁核结构形式存在于PIC中。结论:制首乌多糖与金属铁离子结合,可形成稳定的PIC,温度和时间可能是影响PIC制备工艺的关键因素;PIC为新型口服补铁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花输液在加热制备前后成分的整体变化,给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参照物,应用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红花输液从药材、中间体到成品的全制备过程进行跟踪检测,其检测点温度分别设置为室温、100℃、115℃,观察不同温度下各样品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出现和消失;峰面积减少和增大的变化.结果:温度升至100℃时,保留时间在7、26~27、44 min时新的峰出现,8、36 min原有的峰消失,当温度继续升至115℃时,7、10 min的峰又消失;保留时间在31~32、44 min时的峰随着温度的升高峰面积加大,37 min时的峰(HSYA)随着温度升高峰面积减少.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花输液中有新的化合物产生,但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新的化合物又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装置,并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灌流液体积流量、灌流液pH值、胆管结扎、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以及P-糖蛋白(P-gp)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吸收的影响,以HPLC法分别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在灌流体积流量0.2~0.8 mL/min,随着灌流体积流量的增大,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呈线性增大;在考察pH值为7.4、6.8、5.5时,供试液的pH值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0.05),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 5.5和pH 6.8的吸收无显著差异,而pH 5.5与pH 7.4吸收有显著差异(P<0.05);胆管结扎组与不结扎组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吸收部位,丹参素的Ka和Papp分别按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原儿茶醛则下降趋势不明显,全肠段都有很好的吸收;在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0.8、1.5、2.2 mg/mL时小肠中丹参素的Ka和Papp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原儿茶醛吸收参数则无明显变化;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流体积流量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增加;胆管结扎与否对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整个肠段都有一定吸收,丹参素在肠上端吸收要比下端好;随着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原儿茶醛的Ka和Papp无明显变化,故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而丹参素的Ka和Papp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推测其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还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不受P-gp的外排吸收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生物炭降低铁皮石斛对重金属铜(Cu)和镉(Cd)吸收的效率及机制,为生物炭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质浸泡于15 mg/L的Cu^(2+)和Cd^(2+)溶液,稳定后分别加入1%、5%及10%含量的不同种生物炭,以未施加生物炭的处理组作为对照,在种植铁皮石斛后10、30、50 d取样,运用ICP-OES检测铁皮石斛中2种重金属的浓度,分析玉米秸秆、污泥以及椰壳生物炭对铁皮石斛中重金属吸收的效果。结果:3种生物炭对重金属Cu^(2+)和Cd^(2+)都存在一定的吸附效果,其中添加10%的椰壳生物炭对Cu^(2+)吸附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30.99%;10%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吸附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27.95%。同时,3种生物炭对Cu^(2+)、Cd^(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近似为单分子层吸附。结论:施加生物炭可以降低铁皮石斛中重金属Cu^(2+)和Cd^(2+)的含量,且对2种重金属吸附力较强的生物炭种类不同,主要原因由于生物炭之间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的差异,造成不同生物炭与重金属之间的离子交换和沉淀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响应面法对岗松药渣发酵产生葡萄糖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岗松药渣发酵物中葡萄糖含量为评价指标,主要考察发酵温度、发酵pH值、发酵时间等因素对药渣发酵物葡萄糖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用Expert Design 8.0.6软件进行二次回归分析计算得到葡萄糖产量最高的发酵工艺参数,其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6℃,发酵pH=7.2,发酵时间为70h。结果:经过3次平行试验测得葡萄糖含量实际值为1.712mg·g~(-1),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表明该试验模型具有可行性,相比优化前的初始发酵液,葡萄糖产量提高了10.7%。结论:该结果为岗松药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固体废弃物是指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未被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生物体废弃组织器官及中药废渣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健康产品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中药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逐年升高,环境承载压力巨大。如何实现中药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构建中药资源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炭化而形成的一种碳含量较高的物质,其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固碳减排方面均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本文在对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特点,就其热解炭化利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以部分代表性中药固体废弃物为例进行了研究实践,以期为实现中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有效处置提供支撑,为构建我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中药资源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度、pH值对地龙匀浆液物化性质(黏度、电导率和浊度)的影响规律,以及与10万膜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粘度仪,电导仪和浊度仪分别测定在不同温度和pH值下的地龙匀浆液的黏度、电导率和浊度。结果:(1)20℃时地龙匀浆液的电导率、浊度变化趋势与50℃类似,但拐点均朝较大的pH值方向移动,且两者的拐点均出现在同一pH值,前者为pH值=5,后者为pH值=6.7。20℃时地龙匀浆液的黏度先增大后减小,而50℃时体系黏度受pH值影响小,变化幅度较小。(2)随着温度的升高,原匀浆液的pH值会稍微发生波动;原匀浆液的电导率和浊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黏度呈下降趋势。结论:由于地龙匀浆液组成的复杂性,其物理化学参数随温度,浓度和pH值的变化规律与简单溶液不尽相同,而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主动载药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考察包封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用HPLC测定包封率;考察了温度、pH调节剂、药脂比、包衣辅料及制备工艺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脂质体的包封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药脂比增大而降低、Na2HPO4最适合作pH调节剂;以pH梯度法和(NH4)2SO4梯度法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分别为86.9%,70.8%;加入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胆固醇琥珀酸酯(methoxypolyethyeneglycol2000cholesterylsuccinate,CHS-PEG2000),包封率提高到92.8%,97.6%。结论主动载药法适于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温度,pH调节剂和药脂比是影响包封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或者低氧状态下经高温(250~700℃)热解形成的一种高度芳香化、富含碳素的固态物质,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丰富等特征。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抗逆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研究表明,生物炭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调整微生物群落结构、参与植物体内代谢过程、诱导植物增强抗性等方面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该文总结了生物炭在农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炭在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作物产量及抗逆性等方面的生态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合中药材自身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生物炭在提高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及缓解连作障碍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提出未来还需加强生物炭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生物合成、化感作用以及重金属胁迫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揭示生物炭调控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缓解中药连作障碍及降低重金属含量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生物炭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