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8~65岁Ph-ALL患者353例,以COD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方案诱导化疗,采用CODP和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交替或改良Hyper-CVAD方案巩固化疗,178例(50.4%)患者在巩固3~5个疗程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72例(49.6%)患者继续接受巩固和维持化疗.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9.9(2.0~171.0)个月.结果 3例(0.85%)患者早期死亡.350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疗程完全缓解(CR) 271例(77.4%),总CR 325例(92.9%).WBC≥100.0×109/L(P=0.010)、肝/脾/淋巴结肿大(P=0.036)是影响患者总CR的独立预后因素.在325例CR患者中,117例(36.0%)复发,5年累积复发率(CIR)为43.2%,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4.7%和45.6%.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P值分别为0.004、0.002和<0.001)、诱导治疗未加用L-Asp(P值分别为0.023、0.009、0.004)、4周诱导化疗后未达CR(P值分别为0.034、0.024、0.003)以及未进行allo-HSCT(P值均<0.001)是影响患者复发、DFS及OS率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诊断时高WBC(B-ALL≥30×109/L,T-ALL≥100×109/L)(P=0.044)是降低DFS率的独立因素.以影响CR患者DFS的四个预后因素(诊断时WBC、是否伴随CNSL、诱导治疗是否加用L-Asp及4周诱导化疗后是否达CR)将患者分为低危组(无不良因素)、中危组(1个不良因素)和高危组(至少2个不良因素).低危组非allo-HSCT和allo-HSCT患者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危组中,相对于非allo-HSCT,allo-HSCT显著改善患者DFS和OS(P值均<0.001).结论 对于成人Ph-ALL患者,诊断时WBC偏高(B-ALL≥30× 109/L,T-ALL≥100×109/L)、诊断时伴随CNSL、诱导治疗未加用L-Asp、诱导治疗4周未达CR及非allo-HSCT是独立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具有前四项中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采用allo-HSCT更具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2.
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Ph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ALL)患者生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 综合分析 31例Ph aALL相关临床参数 ,观察生存期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h aALL占所有统计aALL的 15 .3%。临床上表现为年龄偏高 ,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数高 ,血小板计数较低。免疫分型诊断以Common型为主 (82 .6 % ,2 3例中有 19例 ) ,39.1% (2 3例中有 7例 )协同表达髓系抗原 ,CD34 患者占 5 6 .5 % (2 3例中有 13例 )。缓解率 6 5 .4 % ,中位缓解期 4个月 ,中位生存期 8个月。Ph伴附加染色体异常占Ph阳性总数的 4 2 % ,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包括 - 7, Ph ,del(9) (p11 12 ) ,add/t(16 ) (p13)等。Ph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组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单纯Ph 组 (P =0 .0 12 )和变异Ph易位组 (P =0 .0 0 1)。免疫分型研究显示CD34 患者组缓解期及生存期显著短于阴性组 (缓解期分别为 0和 9个月 ,P =0 .0 2 4 ;生存期分别为 6个月和 12个月 ,P =0 .0 34) ,但髓系抗原协同表达与否不影响生存期。结论 Ph aALL是一组预后不良的患者群 ,Ph合并附加染色体异常与否和临床异质性无显著相关 ,CD34表达在Ph aALL中是一个不良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对209例CGL患者的临床体征、血常规和骨髓象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然后对有意义的单因素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7个月(3-179个月),5年生存率48%。经COX回归多因素综合分析,外周血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原始粒细胞(≥0.04)为影响生存期的4个主要因素。依评分指数公式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6.0,56.0和31.5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2%、46.30%和18.18%(P<0.01)。结论 提出适合我国CGL患者的预后评分指数公式。 相似文献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起源于骨髓多潜能干细胞,是一种恶性克隆的髓性增生性疾病.有典型的临床和血液学表现,Ph染色体为该病细胞遗传学特征标记(Ph+CML).约5-10%的CML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不能证实Ph染色体,传统上称为Ph染色体阴性慢粒(Ph-CML).Ph-CML是CML的一个亚型.还是其它髓性增生性疾病仍有争论.目前,争论的热点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并提出Ph-CML的现代概念是:无细胞遗传学改变,但有明确临床和血液学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根据在分子学水平有无bcr重组分为:Ph染色体阴性、有hcr重组的慢粒(Ph-bcr+CML)和ph染色体阴性、无bcr重组的慢粒(Ph-hcr-CML)两个亚型.对两个亚型的特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5)
目的:探讨按年龄分层的青年组(年龄≤40岁)与中老年组(年龄 40岁)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收集269例于本院就诊的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因突变情况、初诊时外周血常规、影像学检查、既往病史等。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青年组患者三阴性比例高于中老年组患者,且青年组患者初诊时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计数相对更低。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JAK2V617F表达阳性率(80.65%)总体较国内外其他研究报道偏低。青年组PV患者JAK2V617F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且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低于中老年组。所有PV患者中均未检测到CALR及MPL基因突变。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仅1例发病年龄40岁; 91.67%的患者表现有脾脏肿大,比例高于ET和PV患者。随访发现1个确诊家族性MPN家系和1个疑似家族性MPN家系,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8岁,目前尚未对其进行二代基因测序检查,处于动态随访中。结论:年龄是MPN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同年龄和类型的MPN患者在基因突变、初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罹患血栓事件、脾脏肿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家族性MPN患者存在发病年龄逐代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NICM分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同时采用CO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Ph ALL占青少年ALL的18.37%(9/49)。与Ph-ALL患者相比,Ph ALL患者白细胞计数高,同时伴有髓系抗原表达者明显增多,完全缓解率低,第一次缓解中位时间长。Ph ALL的复发率高于Ph-ALL,3年预期DFS率低于Ph-ALL。结论Ph ALL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伟学亚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临床和预后特征,治疗上应用别与Ph-ALL。 相似文献
9.
严欣秦铁军李冰曲士强潘丽娟李富慧柳宁宁肖志坚徐泽锋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276-283
目的分析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加速期/急变期(MPN-AP/B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67例Ph染色体阴性MPN-AP/BP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结果①全部67例MPN-AP/BP患者中男31例(46.3%),女36例(53.7%),中位年龄为60(33~75)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进展的患者48例(PMF-AP/BP组),由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PN-U)进展的患者19例(其他MPN-AP/BP组)。PMF-AP/BP组与其他MPN-AP/BP组比较,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高(925.9 U/L对576.2 U/L,P=0.011),脾肿大患者占比较高(81.4%对57.9%,P=0.05),骨髓网状纤维≥2级者占比较高(93.6%对63.2%,P=0.004),进展为AP/BP时间较短(28.7个月对81.0个月,P=0.001)。②67例Ph染色体阴性MPN-AP/BP患者中,41例(61.2%)检出JAK2V617F突变,13例(19.4%)检出CALR外显子9突变(1型CALR突变11例,2型CALR突变2例),3例(4.5%)检出MPLW515突变,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均未检出10例(14.9%);非驱动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ASXL1(42.2%,27例)、SRSF2(25.0%,16例)、SETBP1(22.6%,15例)、TET2(20.3%,13例)、RUNX1(20.3%,13例)和TP53基因(17.2%,11例)。PMF-AP/BP组ASXL1基因突变检出率(51.1%对21.1%,P=0.03)及SRSF2基因突变频率(VAF)高于其他MPN-AP/BP组(48.8%对39.6%,P=0.008)。③多因素分析示复杂染色体核型是影响MPN-AP/BP患者总生存(OS)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2.53,95%CI 1.06~6.05,P=0.036)。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白血病样化疗的患者与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比较,OS期较长[(21.3(95%CI 10.2~32.3)个月对3.0(95%CI 2.3~3.7)个月,P=0.05;13.0(95%CI 8.3~17.7)个月对3.0(95%CI 2.3~3.7)个月,P=0.011]。结论与其他Ph染色体阴性MPN-AP/BP患者比较,PMF-AP/BP患者具有较高的脾肿大和骨髓网状纤维≥2级发生率、较高的LDH水平,进展为AP/BP时间也较短。复杂染色体核型是影响MPN-AP/BP患者OS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白血病样化疗可延长MPN-AP/BP患者OS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核型进行了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对比了联合伊马替尼化疗组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组之间的缓解期、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2例Ph^+ALL患者均表达B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免疫学标记;伴髓系抗原表达21例,占65.6%;遗传学分析显示,单纯Ph^+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联用伊马替尼化疗组的DFS期为(14.3±4.7)个月,OS期为(22.6±6.8)个月;常规化疗组的DFS期为(7.2±2.9)个月,OS期为(10.7±3.8)个月。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Ph^+ALL成年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抗原,常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遗传学上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联用伊马替尼化疗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相关副反应的基础上延长非移植患者缓解期及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ALL)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7例初治Ph+ a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结果 117例Ph+ aALL占同期727例初治成人ALL患者的16.1%.免疫表型大多数为前B型(64.1%)和普通型(31.3%);37.5%的患者伴有髓系抗原表达,98.4%的患者CD34表达阳性.总的完全缓解(CR)率为62%,中位缓解期6个月,中位生存期9个月.核型分析单纯t(9;22)异常占53%,t(9;22)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占47%,两组的CR率分别为59.6%和62.5%(P=0.76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和4个月(P=0.158),3年总生存率为27.3%和14.4%(P=0.271).共同表达髓系抗原组与不表达髓系抗原组的CR率分别为56.0%和61.5%(P=0.75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P =0.18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6.0%和15.0%(P=0.354).加用伊马替尼治疗和常规化疗组的CR率分别为81.3%和58.3% (P =0.08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和6个月(P=0.00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2%和10.3% (P =0.029).缓解后接受移植组和缓解后接受常规化疗巩固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6个月(P =0.00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0%和10.3%(P=0.000).缓解后接受伊马替尼巩固维持治疗组和缓解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和15个月(P =0.30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7%和62.0%(P=0.505).结论 Ph+ aALL约占aALL的16.1%,是一组预后不良的群体,常规化疗的CR率低,缓解期和生存期短;附加染色体异常和共同表达髓系抗原对CR率和预后无显著影响.在诱导治疗中加用伊马替尼能够显著提高Ph+ aALL患者的CR率.缓解后接受伊马替尼巩固维持治疗和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可显著改善Ph+ aAL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Ph染色体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标记染色体 ,但亦可见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瘤 ,和骨髓瘤等其他疾病。[1] 近年来 ,我院共发现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病例。自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9月对 10 6例成人初治AML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检查 ,发现Ph染色体阳性患者 6例 ,其中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15~ 6 3岁 ,平均 4 1.3岁。所有病例均按 1985年FAB诊断标准分型确认的AML。其中M44例 ,M52例。2 ) 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不加植物蛋白血凝素的短期培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处于慢性期,2例处于加速期),1例为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4例中2例CML为t(9;22;14)异常,1例t(5;9;22)异常,而BCR/ABL融合基因3例均为e14a2型;1例成人B-ALL t(9;22;17)异常,其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4例全部接受含甲磺酸伊马替尼方案治疗。结果表明,1例e13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B-ALL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4个月后复发,并于第10个月死亡;而3例CML患者目前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阶段,无病生存期分别达10、19、37个月。结论: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患者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索关于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all)治疗的文献,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0~2005.7)和SUMSEARCH(截止2005.7)关于Ph Aall治疗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结果未检索到系统评价,检索到1篇随机对照试验和8篇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Ph Aall预后极差,化疗和骨髓移植是治疗此病的两种主要手段;常规化疗效果差,格列卫联合hyper-CVAD的化疗方案有一定的优越性,但骨髓移植仍是目前可望治愈本病的唯一方法.结论格列卫联合hyper-CVAD的化疗方案可提高Ph Aall的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但骨髓移植仍是治疗此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
18.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
19.
宝梅 石大雨 石红霞 刘晓力 段明辉 庄俊玲 杜新 秦玲 惠吴函 梁蓉 王梅芳 陈烨 李冬云 杨威 唐古生 张伟华 匡霞 苏伟 韩艳秋 陈丽梅 许霁虹 刘卓刚 黄健 赵春亭 佟红艳 胡建达 陈春燕 陈协群 肖志坚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12):985-992
目的:评估中国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向成年MPN患者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估症状负荷,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EORTC QLQ-C30)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