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姿势控制和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训练组下肢FMA评分[(22.61±1.84)分比(25.84±1.67)分]、BBS评分[(23.28±1.92)分比(28.82±1.36)分]以及FAC分级[(2.96±0.71)级比(4.02±0.46)级]升高更显著,P均=0.001。结论: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平衡,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头颈部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头颈部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Motricity指数下肢肌力(MI-L)积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两组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6周后的显著高于3周后的(P均=0.001)。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周比较,头颈部训练组治疗6周后的MI-L评分[(59.45±10.12)分比(72.88±11.43)分]、BBS评分[(36.67±7.78)分比(45.39±8.11)分]和FMA评分[(21.46±4.85)分比(24.72±5.09)分]升高更显著,P均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头颈部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1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改良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12周后比较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6min步行距离(6MWD),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12周后两组FMA、MBI、BBS、6MWD均明显增加,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改良康复组FMA[(53.23±5.13)分比(60.67±5.67)分]、MBI[(57.83±6.11)分比(69.93±6.74)分]、BBS[(41.45±4.12)分比(50.53±4.56)分]、6MWD[(179.46±24.62)m比(211.34±26.71)m]增加更显著,SAS[(50.75±2.56)分比(41.11±1.53)分]和SDS[(51.34±3.35)分比(40.78±2.11)分]得分降低更显著(P均0.05);生活质量上,两组治疗后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积分上均较康复前明显提高,且改良康复组提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组织蛋白CatS、Sestrin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的126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丹红治疗组(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与联合治疗组(在丹红治疗组基础上接受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运动力指数(MI)、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_(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CatS、Sestrin2、GFAP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丹红治疗组(95.24%比80.95%,P=0.013)。治疗后,与丹红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BS[(42.78±6.46)分比(48.84±6.84)分]、FMA评分[(26.78±2.65)分比(29.98±3.67)分]、MI[(66.41±11.00)分比(71.70±11.55)分]、V_(mean)[(50.04±2.73)cm/s比(53.29±3.53) cm/s]升高更显著,TUGT[(31.71±6.58)s比27.13±5.77)s]、RI[(0.62±0.06)比(0.51±0.06)]、PI[(0.84±0.17)比(0.77±0.11)]、血清CatS [(57.45±11.89)pg/L比(45.49±9.75)pg/L]、Sestrin2[(12.27±1.53)ng/ml比(11.27±1.64)ng/ml]、GFAP水平[(6.58±2.33) ng/ml比(5.00±1.54)ng/ml]降低更显著,P均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和躯体平衡,促进神经修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电针刺激联合镜像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镜像治疗组(接受镜像治疗),联合治疗组(镜像治疗联合电针刺激治疗),治疗2周,采用测力计、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梗死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以及全身三维步态与运动分析系统(RealGait 2.0)评价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平衡、生活质量以及步态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与镜像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BS评分[(41.36±6.47)分比(44.42±5.19)分]、步行速度[(57.13±12.28)cm/s比(63.04±11.45)cm/s]、步频[(78.22±10.96)步/min比(85.45±12.32)步/min]、步幅[(78.37±14.97)cm比(86.93±13.31) cm]以及SS-QOL总分[(205.62±18.64)分比(213.66±15.46)分]均显著增加,双支撑时间[(1.03±0.47)s比(0.84±0.46)s]显著缩短(P<0.05或<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150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和运动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两组均接受干预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6MWD)、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得分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12周后运动训练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WD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NYHA分级显著降低,P均0.01;两组干预后SAQ各项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训练组干预后LVEF [(54.19±7.75)%比(60.63±9.28)%]、6MWD [(437.49±21.37)m比(453.26±31.76)m]以及SAQ各项得分升高更显著,LVEDd[(5.24±0.83)cm比(4.72±0.78)cm]和NYHA分级[(1.78±0.72)级比(1.43±0.67)级]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运动训练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67%比18.67%),P=0.027。结论: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冠状动脉治疗术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行门诊康复训练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30例,根据采取的康复治疗方式,将30例患者分为一般康复训练组(15例)和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1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3次/周的康复医学科门诊日常康复指导和2 h/d的强化性家庭康复训练,共训练4周。(1)一般康复训练组采用常规家庭康复训练,包括斜板站立、站起-坐下、弯腿-伸腿、站立位前后迈步训练以及保护下进行步行训练。训练频次为2 h/d,5 d/周。(2)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在家庭康复中,将"迈步"动作精简分解为踝关节外翻、屈髋屈膝踝关节背屈、伸髋伸膝踝关节背屈三个动作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的差异。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FMA-LE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64,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1±4)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2±4)、(25±6)分。两组治疗前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治疗后,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优于一般康复训练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2)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69,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5.3±1.0)、(46.4±1.3)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6.8±1.4)、(49.7±1.2)分。两组间BB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3)两组治疗前后TUG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56,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0±7.1)、(19.3±7.5) s,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9±1.6)、(16.9±1.2) s。两组间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后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后TUG较治疗前缩短,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均有助于改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的下肢基础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运动控制能力;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下肢基础运动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在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方面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最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最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双重任务下的起立步行(time up and go,TUG)测试与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瑞安市红十字医院就诊的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单一任务的TUG(TUG-single)测试、运动双重任务的TUG(TUG-motor)测试、认知双重任务的TUG(TUG-cognitive)测试、Berg平衡评估(Berg 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G-single、TUG-motor、TUG-cognitive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TUG-single、TUG-cognitive、TUG-motor与BBS、FMA、BI的相关性。结果TUG-single与BBS、BI、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F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7,P=0.00;r=-0.687,P=0.00;r=-0.616,P=0.00;r=-0.543,P=0.00;r=-0.653,P=0.00);TUG-motor与BBS、BI、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以及F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21,P=0.00;r=-0.737,P=0.02;r=-0.760,P=0.00;r=-0.578,P=0.01;r=-0.669,P=0.00);TUG-cognitive与BBS、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以及F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74,P=0.03;r=-0.358,P=0.02;r=-0.472,P=0.04;r=-0.478,P=0.00),TUG-cognitive与BI无相关性(r=-0.585,P=0.13)。结论 TUG-motor测试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TUG-cognitive测试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管球囊扩张联合早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呼吸训练组(48例)和联合训练组(48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综合吞咽康复治疗外,还接受早期的呼吸训练。联合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还接受尿管球囊扩张环咽肌训练。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疗效,于出院时记录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呼吸训练组比较,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16.34±2.14)d比(11.24±2.02)d]显著缩短,生活质量评分[(138.44±21.16)分比(159.73±20.85)分]及康复总有效率(79.17%比95.24%)均显著提高,P0.05或0.01。结论:尿管球囊扩张联合早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脑卒中稳定期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和训练基础上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联合训练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呼吸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口腔功能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吞咽生活治疗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联合训练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电刺激组(90.91%比75.00%),P=0.04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两组口腔功能评分、SWAL-QOL评分均显著升高,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显著下降,P均=0.001;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口腔功能评分[(16.6±3.6)分比(19.2±4.2)分]、SWAL-QOL评分[(164.62±23.49)分比(193.52±22.55)分]升高更显著,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20±0.53)级比(1.30±0.61)级]下降更显著,P均0.01。结论:呼吸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躯干控制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缺血生物反馈性脑卒中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进行躯干控制训练,研究组在躯干控制训练基础上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躯干损伤能力评定量表(TIS)、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6 min步行距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研究组TIS评分、BBS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躯体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运用。方法:选择8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3例。单纯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的同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两组患者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均完全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视频荧光成像法(VFG)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训练组(95.35%比69.77%,P=0.006)。与单纯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VFG评分[(5.74±1.86)分比(6.88±2.32)分]明显提高,SWAL-QOL[(762.66±27.22)分比(648.22±29.62)分]评分明显减少(P=0.025,0.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股动脉血流的变化. 方法 入选老年偏瘫患者67例,随机分为mCIMT组(35)例,平均年龄(73.2±5.2)岁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DT)对照组(32)例,平均年龄(76.4±3.8)岁.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简式Fugl-Meyer (FMA-L)进行下肢功能评定,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侧下肢股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管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 mCIMT治疗后除FMA-L评分与ND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5.24±7.62)分比(31.32±3.28)分,t=19.99,P>0.05)],其他3项评分MWS[(56.68±6.57)分比(45.61±5.34)分]、BBS[(46.84±4.05)分比(29.84±4.05)分]、TUGT[(14.55±8.25)分比(25.35±8.70)分]明显高于NDT组(t=15.09,17.38,15.25,均P=0.001).6周mCIMT治疗后管腔直径[(9.05±1.15)nun比(8.05±0.68) mm,t=6.72,P=0.001]和血流速度[(92.55±18.25)cm/s比(69.35±8.7)cm/s,t=6.83,P=0.001]明显大于NDT对照组. 结论 mCIMT能明显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股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太极操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神经肽Y(NPY)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太极操训练,3次/周,连续训练12周。比较2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调节能力指标、足底压力、Berg平衡量表(BBS)和简式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6 min步行测试(6MWT),以及ALP、NPY和IL-6水平。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相比训练前,2组患者训练后健足压力峰值、健足平均压力、包络椭圆面积、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比值、TUGT、ALP、NPY和IL-6水平降低,患足压力峰值、患足平均压力、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BBS、FMA、6MWT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训练后相比对照组患者健足压力峰值[(207.54±31.20)和(264.87±38.73)N]、健足平均压力[(60.51±12.87)%和(81.20±16.27)%]、患足压力峰值[(180.83±29.20)和(163.52±26.30)N]、患足平均压力[(51.20±8.40)%和(40.58±6.87)%]、包络椭圆面积[(125.42±32.70)和(170.26±38.05)mm 2]、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542.20±68.41)和(425.21±48.23)mm]、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比值[(0.23±0.02)和(0.40±0.04)]、TUGT[(13.87±2.62)和(17.52±2.86)s]、ALP[(72.27±6.37)和(77.81±7.05)U/L]、NPY[(128.60±15.79)和(150.24±17.98)μg/L]、IL-6[(6.68±0.87)和(13.20±1.76)pg/ml]、BBS[(28.05±3.41)和(23.08±2.97)分]、FMA[(29.26±3.50)和(23.57±3.02)分]、6MWT[(302.97±58.62)和(256.52±49.67)m]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太极操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运动及步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LP、NPY和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强化姿势控制训练对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训练组(n=52)和联合训练组(n=52)。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姿势控制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4周后分别采用FugI-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表(MBI)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差异,并分析治疗后两组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显著提高(P均<0.001),且联合训练组FMA、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P<0.001),但治疗后联合训练组FAC分级较常规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P=0.199)。结论 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强化姿势控制训练对其运动功能提高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坐位低频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老年下肢残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募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自愿报名的老年下肢残疾者20例(因外伤致残,残疾等级为42~44),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66.6±4.8)岁,所有受试者接受每周3 d共计8周的WBVT,比较训练前后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6分钟步行测试(6 MWT)、10米行走测试(10 MWT)和计时起立-行走(TUG)测试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受试者皆顺利完成振动训练及测量,无缺失及不适、不安全情况发生。受试者WBVT训练后相比训练前膝关节屈肌肌力[(39.36±16.09)vs(37.37±16.12)Nm]、伸肌肌力[(58.18±21.31)vs(56.49±21.69)Nm]增高,TUG[(7.73±2.17)vs(9.70±2.22)s]和10 MWT[(7.51±2.26)vs(7.86±2.30)s]水平降低,6 MWT[(438.74±125.10)vs(401.99±114.08)m]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周坐位低频WBVT可明显提高老年下肢残疾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显著改善行走平衡能力和提高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吸气肌训练(IMT)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CH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有氧运动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有氧运动)和联合训练组(有氧运动组基础上接受IMT),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峰值摄氧量(PeakVO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每分钟通气量(VE)、运动时间、6min步行距离(6MWD)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结果:与有氧运动组比较,治疗后,联合训练组MVV [(70.74±2.57)L比(71.72±2.00)L]、VE [(64.40±3.67)L比(69.58±4.85)L]、运动时长[(8.90±1.83)min比(9.80±1.55)min]升高更显著,MLHFQ评分[(49.10±3.15)分比(43.60±2.79)分]、VE/VCO2[(24.38±1.83)比(21.80±1.03)]降低更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步态平衡仪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以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试验组35例予以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步态平衡仪治疗,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步行功能、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速度测试(10 m WST)、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CAR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降低(P0.05),步行功能、PASS和BB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10 m WST显著缩短[(18.86±10.11)s vs(32.26±16.62)s,P0.05],ICARS评分显著降低[(33.62±8.11)分vs(42.11±9.16)分,P0.05],FMA-UE和MBI显著升高[(31.20±5.95)分vs(25.55±5.81)分、(68.20±18.18)分vs(50.85±17.62)分,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步态平衡仪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