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体外转化黄豆苷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的影响,确定敏感抗生素抑制雌马酚合成的临界点浓度.方法:取ICR小鼠新鲜粪样于BHI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底物黄豆苷原,同时加入正常成人剂量的抗生素在厌氧工作站中培养3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黄豆苷原被转化情况.根据转化结果依次降低所挑选的敏感抗生素浓度,确定各种不同抗生素抑制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的临界点浓度.结果:当使用正常成人剂量时,11种供试抗生素均完全抑制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能力:当加入正常成人剂量1/32浓度时,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X)、氧氟沙星(0floxacin,OFLx)、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几乎不产生抑制作用,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利君沙(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EES)和头孢拉定(cefradine,CED)使培养基中雌马酚浓度降低了87.7%,80.5%和65.2%,其余5种抗生素阿奇霉素(azythromycin,AZI)、吉他霉素(leucomycin,LM)、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利福平(rifampicin,RFP)和甲硝唑(naetronidazole,MNZ),则完全抑制黄豆苷原向雌马酚的转化:当使用剂量为正常成人剂量1/256时,AZI、RFP和MNZ完全抑制了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能力,继续降低抗生素浓度,测得AZI、RFP和MNZ有效抑制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的临界点浓度分别为1/512.1/800和1/1024.结论:不同种类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中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抑制作用不同,11种抗生素中抑制作用最小的是AMX、OFLX和NOR:抑制作用最强的是MNZ,其次为RFP和AZI.  相似文献   

2.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人格失常等。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1]和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同时还伴有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神经元的丢失等。关于AD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如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胆碱能系统损伤假说、氧化应激假说等,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可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影响AD。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与AD有关的肠道微生物及口腔微生物对AD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明确肠道及口腔微生物与AD之间的关系,为AD的防治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着多种生物功能,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群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关于导致心血管疾病主要传统危险因素影响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复杂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包括β细胞功能障碍、糖脂代谢紊乱、慢性低度炎症和氧化应激,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1]。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止2045年将有6.29亿人患T2DM,在中国超过1.14亿患者[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2]。  相似文献   

5.
<正>人体是由数以万亿计的细胞组成,而与人体共生的、存在于胃肠道的微生物的数量也达到了同样的数量级[1]。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遗传背景、年龄、免疫系统形成、地理位置、短期与长期的膳食结构等[2]。肠道微生物群中大概有150~200种常见的细菌种类,而且古细菌、真菌、原虫、病毒等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它们在机体食物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分解复杂多糖,合成多种维生素[3]。它们分泌的大量物质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  相似文献   

6.
强心苷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苷类化合物,目前多种强心苷类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强心苷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如抗病毒感染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等。本文对强心苷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及药理活性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潜在临床价值和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人类肠道是一个生态系统,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群与肠道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肠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当这种相互作用中的一步或多步失效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就会发生。回顾肠道微生物群组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失调相关的肠道疾病治疗应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群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语说,为了解整体首先必须了解其组成部分.这同样适用于对人的胃肠道研究.正如生物学中大多数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关于该系统分化和特异性的大量知识.从大体解剖到分子生物学,我们在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对于肠道的功能和工作过程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虽然已将现有的遗传调节和生物化学技术应用于人类研究,至今仍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以宿主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中,仍然未能充分认识最小组成部分的作用,即我们常驻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疾病负担(GBD)的数据表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而其中哮喘患者占到很大一部分比例[1]。对于哮喘的治疗手段除了目前已广泛应用到临床的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以及生物靶向药物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一种新型疗法,即关于微生物组分析的精准医学方法[2]。我们知道胃肠道的微生物含量是全身各系统最高的,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与胃黏膜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全身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盐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调味品和必需品,也是各类膳食制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制备和保存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日益重视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以减少与膳食相关疾病的发生,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也促使盐摄入量逐渐成为与之相关疾病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营养宣教、疾病防治将食盐摄入量作为健康膳食的核心内容.本文述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机体转化、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方面讨论了高盐对肾脏、高血压、内分泌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害,提出高盐膳食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慢性疾病的防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为科学的制定膳食方案提供新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动脉管腔狭窄,其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失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性细胞聚集以及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等密切相关[1].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影响上述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肠道微生物是指定居在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古生菌等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2].肠道微生物群可调节肠道粘膜屏障、营...  相似文献   

12.
miRNA参与个体许多发育和生理过程,也在许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影响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miRNA与肠道微生态相互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并总结miRNA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监测、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提出该领域在开发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面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莎  李倩  于海威  吕建楠 《内科》2021,(4):479-484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群落,由细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组成.宿主从出生到死亡,其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不断变化并深刻影响着宿主的免疫系统与代谢.成年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不会发生自发性显著波动,但生存环境、地理因素、饮食习惯及抗生素治疗等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会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中枢...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20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1倍,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4%~5%,在美国及中国已达到8%~10%。因此,在遗传因素无明显改变的背景下,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可能更为关键。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笔者就相关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是由各种因素导致慢性肝损伤的终末期纤维化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GM)参与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其中,肠道屏障和肝脏免疫功能受损、细菌移位更是在肝硬化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总结了GM在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以肠道微生物为治疗靶标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复方甘草酸苷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三组以TNBS/乙醇诱导结肠炎,并分别予0.9%NaCl(模型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和SASP灌肠14 d,正常对照组仅以0.9%NaCl灌肠14 d。实验期间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行结肠黏膜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NF-κB p65、iNOS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8、IL-4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DAI、结肠黏膜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结肠组织NF-κB p65、iNOS表达和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复方甘草酸苷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与SASP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进而下调iNOS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如IL-8表达,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如IL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理论、胆汁酸、内毒素在DKD中作用及治疗。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论述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理论、胆汁酸、内毒素与DKD关系,阐述肠道微生物系统在DKD治疗中的影响,强调DKD早期、中晚期其代谢产物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基于此提出DKD最新治疗方式。结果:肠道微生物群通过短链脂肪酸轴、胆汁酸轴、内毒素轴对DKD不同时期影响胰岛素分泌及炎症反应,最新治疗均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结论:肠道微生物通过一系列代谢产物,因此通过影响其代谢产物途径多靶点作用,防止或延缓DKD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数患者最终走向终末期肾病。近年来,在“肠-肾轴”的研究背景下,越来越多证据支持肠道微生物与肾脏的双重影响。本文将具体阐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轴、胆汁酸轴、内毒素轴)在DN不同时期对胰岛素分泌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总结肠道微生物群在DN早期、中晚期的不同作用路径,为DN多靶点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被认为是疾病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有重要影响。氧化三甲胺(TMAO)是肠道微生物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先由富含磷脂酰胆碱(PC)和左旋肉碱的营养素在肠道微生物三甲胺(TMA)裂解酶作用下分解为TMA,后进入肝脏经黄素单氧酶(FMO)3氧化而来~([1])。TMAO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TMAO可调节渗透压和静水压以维持细胞正常容积~([2])。肠道微  相似文献   

20.
肠道黏膜表面面积大,直接与外界抗原接触,也是接触微生物最多的部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黏膜与多种疾病具有相关性.中药成分复杂,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能为黏膜结构完整性的维持和各项生理功能的实现提供能量和营养;能直接或间接调节肠道菌群,建立肠道黏膜免疫和屏障,治疗肠黏膜免疫的相关疾病.中医传统方药对肠道黏膜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本文总结了中药对肠道黏膜结构、免疫、菌群和代谢的影响情况,为中药治疗肠道疾病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