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凝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分析目前中国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至2017年,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心房颤动类型、ACS类型,心功能分级,LVEF<40%值,室壁瘤及左心耳血栓,肝肾功能不全,既往冠状动脉介入(PCI)史,既往CABG史、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存在INR异常值、是否有饮酒史,出血史,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口服抗凝药物类型等住院资料,计算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结果:根据是否应用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n=26)与非抗凝组(n=343),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患者在合并静脉系统血栓栓塞(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CHA_2DS_2-VAS_C评分及HAS-BLED评分,提示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以CHA_2DS_2-VAS_C≥2分、HAS-BLED评分<3分为主,但高卒中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比例极低。未抗凝治疗原因多为未开具抗凝处方及担心出血风险。结论: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抗凝治疗多不合理,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中抗凝治疗比例低。  相似文献   

2.
CHADS_2和CHA_2DS_2-VASc评分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分层和指导抗凝治疗的常用工具。最近研究发现上述评分亦可用于预测非心房颤动患者卒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以及临床预后。现就CHADS_2和CHA_2DS_2-VASc评分相关的临床最新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合并疾病及抗凝治疗等,并对患者进行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并对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入选的499例房颤人群中,有77例(15.4%)接受华法林治疗,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史、永久性房颤、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高者更多使用华法林治疗,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更多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都是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未能严格按照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进行正规抗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BC卒中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1年内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诊断为NVAF的患者345例,患者均进行ABC卒中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ABC卒中评分中,低危组71例、中危组139例、高危组135例,CHA_2DS_2-VASc评分中,低危组10例、中危组26例、高危组309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患者随访1年,记录血栓栓塞发生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并比较2种评分对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结果 CHA_2DS_2-VASc评分和ABC卒中评分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vs 9.9%;3.8%vs 11.5%;12.6%vs 13.3%,P0.05)。ABC卒中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95%CI:0.678~0.775)和0.677(95%CI:0.625~0.726),2种评分的AU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09)。结论 2种评分对NVAF住院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BC卒中评分的预测价值不劣于CHA_2DS_2-VASc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血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尿酸、肾功能与CHA_2DS_2-VASc的关系,分析血栓高危病人及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上海长征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同时记录血NT-proBNP、D-二聚体、尿酸、肌酐[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将心房颤动病人发生血栓栓塞风险分为低中危组(60例)和高危组(316例),比较低中危组与高危组NT-proBNP、D-二聚体、尿酸、eGFR差异,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指标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HA_2DS_2-VASc评分高危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低中危组(P0.05),eGFR低于低中危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均与CHA_2DS_2-VASc评分呈正相关(r=0.431,P0.001;r=0.460,P0.001);eGFR与CHA_2DS_2-VASc评分呈负相关(r=-0.235,P0.001)。结论 NT-proBNP、D-二聚体、eGFR均与CHA_2DS_2-VASc评分相关,其中D-二聚体相关性最大,可为临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酒精摄入对CHA_2DS_2-VASc低危组男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2年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男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CHA_2DS_2-VASc评分量表评估卒中风险。最终选出CHA_2DS_2-VASc评分0分和1分的患者共1 256例。按照日常饮酒量分为少量组(678例)、中量组(263例)、大量组(315例)。随访48个月,比较3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差异。结果:3组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分别为10例(1.474%)、4例(1.521%)、14例(4.444%)。少量组和中量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量组与少量组和中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酒精摄入可增加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男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具有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临床通常采用CHA_2DS_2-VAS_C积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评估,积分≥2分为高危患者,需接受抗凝治疗;但仍有较多1分,甚至0分的低危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近年发现心房纤维化程度增高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心房纤维化的评估可指导抗凝治疗,现就心房纤维化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具有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临床通常采用CHA_2DS_2-VAS_C积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评估,积分≥2分为高危患者,需接受抗凝治疗;但仍有较多1分,甚至0分的低危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近年发现心房纤维化程度增高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心房纤维化的评估可指导抗凝治疗,现就心房纤维化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心房颤动是卒中和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使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死亡率增加2倍~([2-3])。对于卒中风险高的心房颤动患者,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可降低卒中风险65%~80%,但增加出血风险~([4-6])。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风险通常用CHA_2DS_2VASc评分(该评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和女性各给1分,对年龄≥75岁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各给2分)进行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7至2009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病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北京市出院患者信息系统中,出院日期在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18岁及以上且出院诊断包含NVAF的北京市户籍病例,排除接受了射频消融术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通过将出院患者信息系统和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链接和查重,收集1年内这些NVAF患者中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性别和CHA_2DS_2-VASc评分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绘制风险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VAF患者28 871例,平均年龄(72.7±10.2)岁,其中女性占48.2%,女性患者伴随更多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糖尿病。在1年的随访期间,有2 313例(8.0%)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事件的患者年龄更大,CHA_2DS_2-VASc评分分值更高,伴随更多的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糖尿病(P均<0.001),而伴随充血性心力衰竭(P<0.001)、血管疾病(P=0.002)的患者更少。血栓栓塞事件的人年发病率为8.4/100人年,且随CHA_2DS_2-VASc评分分值的升高而升高。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中,CHA_2DS_2-VASc评分在2分以上时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1),而女性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在3分以上时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基线伴随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血栓栓塞病史是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讨论:北京市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人年发病率高于国外人群水平,高龄、基线伴随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血栓栓塞病史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应加强对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和伴随疾病的防治,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结合CHA_2DS_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临床怀疑LAT的NVAF患者2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情况及病史、CHA_2DS_2-VASc评分、血生化检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根据TEE检查结果分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组(LAT组)和无血栓形成组(非LAT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方案。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改良前后两种不同的评分方案对NVAF患者LAT的诊断价值。结果 DD阳性、CHA_2DS_2-VASc2分是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DD阳性记为1分,加入CHA_2DS_2-VASc评分中,组成CHA_2DS_2-VAScDD评分方案。ROC曲线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63,最佳诊断点为2分,灵敏度为0.744,特异度为0.707;CHA_2DS_2-VASc-DD评分的AUC为0.811,最佳诊断点为3分,灵敏度为0.768,特异度为0.745。结论 DD结合CHA_2DS_2-VASc评分对NVAF患者LAT形成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CHADS_2评分与CHA_2DS_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别予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按照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者(≥2分),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98例,CHADS_2评分低危组56例(9.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24例(4.01%),CHADS_2评分低危组IS发生3例(5.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DS_2评分中危者130例(21.74%)高于CHA_2DS_2-VASc组中危者62例(10.37%),CHADS_2评分中危组IS发生10例(7.69%)亦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2例(3.23%),(P0.05);CHADS_2评分高危者412例(68.89%)显著低于CHA_2DS_2-VASc组高危者512例(85.61%),而两组IS发生率相当[67例(16.26%)vs.78例(15.20%),P0.05]。结论 CHA_2DS_2-VASc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优于CHADS_2评分体系,尤其在评分低中危患者中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5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所有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CHA_2DS_2-VASc评分。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并分析随着CHA_2DS_2-VASc评分升高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和CHA_2DS_2-VASc评分之间关系。应用曲线下面积(AUC)明确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不同CHA_2DS_2-VASc评分的最佳截断值。结果随着CHA_2DS_2-VASc评分升高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升高。男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CHA_2DS_2-VASc评分≥2分预测颈动脉斑块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65.4%,AUC=0.630,95%CI(0.498,0.763);女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CHA_2DS_2-VASc评分≥3分预测颈动脉斑块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45.7%,AUC=0.612,95%CI(0.490,0.7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CHA_2DS_2-VASc评分是预测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独立因素(P0.001)。结论应用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改进的CHA_2DS_2-VASc-RAF评分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237例NVAF患者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CHA_2DS_2-VASc-RAF评分对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为9.28%。相关性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RAF评分与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呈正相关(r=0.4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RAF评分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1)。ROC曲线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RAF评分预测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0.811~0.979,P0.001),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2.3%。HanleyMcNeil法进行两两比较显示,CHA_2DS_2-VASc-RAF的预测价值优于CHA_2DS_2-VASc(Z=2.151,P=0.032)。结论 CHA_2DS_2-VASc-RAF评分能够有效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系统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15例,按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组(46例)和房颤+卒中组(69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的方式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预测价值。结果:与房颤组比较,房颤+卒中组患者年龄、LDL-C水平、CHA_2DS_2-VASc评分及LAD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C水平、CHA_2DS_2-VASc评分及LAD均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7~3.753,P0.05或0.01)。LAD、CHA_2DS_2-VASc评分及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864及0.897,P均=0.001,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可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增加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对高频心房事件(AHRE)的记录为发现AF提供了诊断依据。研究表明AHRE与卒中风险增高有关。但对于AHRE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尚缺乏证据。由于栓塞风险不仅与AHRE有关,还需关注患者的其它临床情况,因此专家建议抗凝治疗应个体化,将AHRE负荷与CHA_2DS_2-VASC评分相结合是一种恰当的卒中危险分层的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将为AHRE患者的抗凝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60例)与非血栓组(157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患病时间、CHA_2DS_2-VASc评分、hs-CRP、血脂、凝血功能,尿酸、左心房前后径、LVEF、左心耳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心率、收缩压、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hs-CRP、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长径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LVEF、左心耳血液流速明显降低(P均0.05);血栓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以及未使用胺碘酮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的构成成分差异,为针对性防控危险因素、减少血栓事件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数据库,收集2015~2018年所有住院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数据信息,所有患者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根据年龄分为65岁以下的"非老年组"和65岁以上组的"老年组",将"老年组"分为65~84岁的"亚老年组"和85岁以上的"超老年组"比较非老年组与老年组基线资料差异。再每10年划分一个年龄层,分为"55岁以下组"、"55~64岁组"、"65~74岁组"、"75~84岁组"、"85~94岁组"、"95岁以上组"6个亚组,并将非老年组、亚老年组、超老年组分别分为卒中、非卒中亚组,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的构成成分比较。结果①共收集到1 527名住院房颤患者的信息,剔除102名缺少年龄或诊断信息的患者,最终统计1 425人的数据信息,其中"非老年组"192人,"老年组"1 233人;②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年龄更大(P<0.000),高血压(P<0.000)、心力衰竭(简称心衰)(P<0.014)和女性(P<0.000)的比例更高;③每10年划分年龄层后,"55~64岁组"的高血压比例低于"65~74岁组"(P<0.000);"75~84岁组"的心衰比例低于"85~94岁组"(P<0.025);④非老年组合并卒中的患者中糖尿病比例高于不合并卒中者(P<0.034);超老年组合并卒中患者的高血压(P<0.001)和糖尿病(P<0.001)比例均高于非卒中者。结论①65岁以上的老年房颤患者,年龄、高血压、心衰是CHA_2DS_2-VASc评分升高的重要因素;②高血压的比例在65岁开始显著增加;在85岁起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显著上升;③65岁以下的房颤患者,糖尿病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④85岁以下患者,卒中更多源于房颤本身,而85岁以上患者的卒中与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等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2006年,美国卒中学会有关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中首次推荐了心房颤动血栓危险度评分(CHADS2评分),用于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而自2010年尤其是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发布心房颤动指南更新之后,CHA2DS2-VASc评分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国外研究显示,在CHADS2评分系统中,0~6分的卒中年发病率分别为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HA_2DS_2-VASc评分非高危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子。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CHA_2DS_2-VASc评分低、中危的AF患者320例,收集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判断有无LAA血栓形成,并据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20例AF患者中,16例(5.0%)存在LAA血栓。血栓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无血栓组[(62.7±12.1)岁∶(53.1±11.0)岁,P=0.005],AF病程长于无血栓组[48(12~84)个月∶12(3~36)个月,P=0.001],非阵发性AF(NPAF)、饮酒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62.5%∶14.1%,P0.001;81.3%∶11.7%,P0.001;18.8%∶3.3%,P=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年龄(OR=0.939,95%CI:0888~0.993,P=0.035)、AF病程(OR=1.023,95%CI:1.005~1.042,P=0.014)、NPAF(OR=9.251,95%CI:2.494~34.320,P=0.001)和饮酒(OR=16.015,95%CI:3.727~69.590,P0.001)为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CHA_2DS_2-VASc评分非高危的AF患者,年龄、AF病程、NPAF和饮酒为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该评分体系以外的卒中危险因子预测LAA血栓形成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