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扫描协议优化的可行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7例,选择标准灌注扫描协议(19圈容积采集);试验组13例,通过合理改变采集间隔,减少扫描期相,采用一组新的灌注扫描协议(11圈容积采集)。图像分析感兴趣区(ROI)设为两侧额叶白质、顶叶白质、半卵圆区、基底节区、枕叶、小脑,大小约(20±2)mm2。计算得到各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延迟时间(DT)。结果 试验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较对照组降低了42.02%。两组不同层面左右两侧ROI区的各灌注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上述各个对应部位的ROI区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优化后的扫描协议得到了与厂家推荐的标准协议无差异的全脑灌注参数值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推荐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DVCT)评估肝癌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0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2周行320排DVCT腹部CT多期增强检查,利用动脉期CT血管成像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观察分析,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410例患者中经CT检查发现血供变异91例(100支血管),肝动脉解剖变异供血59例(62支血管)和寄生性供血34例(38支血管)。经DSA检查发现血供变异93例(102支血管),其中肝动脉解剖变异57例(60支血管)和寄生性供血37例(42支血管)。经CT指导后DSA共发现血供变异的95例(108支血管),肝动脉解剖变异和寄生性供血分别为59例(62支血管)、38例(46支血管)。以经CT指导后 DSA结果为对照,CT检查的病例数和血管支数检出准确率为95.7%(91/95)、92.6%(100/108);DSA检查的病例数和血管支数检出准确率为97.9%(93/95)、94.4%(102/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动脉解剖变异病例数和寄生性供血血管支数CT的检出准确率分别为100%(59/59)、82.6%(38/46),DSA检出准确率分别为96.6%(57/59)、91.3%(42/46)。结论 320排DVCT可以清晰的显示肝癌的供血动脉,提供充分并直观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解剖形态学信息,使TACE术前全面了解肿瘤的供血血管起源及其走行、形态,为TACE治疗提供供血动脉的精准预判,对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行CT全脑灌注成像,一次对比剂注射得到平扫容积图像、CT血管成像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综合运用这三种检查方法全面评估脑梗死。结果:42例脑梗死患者共发现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IP),其中8例超急性期6例存在IP,19例急性期8例存在IP,15例亚急性期4例存在IP。42例梗死核心区与健侧对应区比较,脑血容量(CBV)、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18例IP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仍可能存在IP。应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其责任血管的狭窄部位及程度,了解病变范围及有无IP存在,实现对脑梗死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从定量角度初步探讨正常人肺实质肺循环及体循环的血流构成比情况,并比较正常不同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进一步探讨320排低剂量CT肺灌注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方法 搜集胸片发现“可疑肺结节”、怀疑肿瘤肺转移或者食管癌患者需行胸部CT增强扫描者,最终将20例正常资料纳入研究.采用320排CT(Aquilion One,日本东芝医疗器械公司)进行肺容积扫描,扫描参数:电压80 kV,电流70 mA,采用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后处理用最大斜率法数学模型,对容积数据用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生成4条时间-密度曲线,并记录各个曲线达峰时间;分析得到肺实质伪彩色血流灌注图像,分别显示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及灌注指数[PI,PI=PAF/(PAF +BAF)];然后分别从重力方向(腹侧、中间、背侧)和非重力方向(上部、中间、下部)评价,各个区域均选择连续3个层面的图像进行测值,分别获得每个区域的平均灌注参数(PAF、BAF、PI值).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常组肺实质重力与非重力方向各个区域肺灌注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每位受检者总的辐射剂量为4.02 mSv.正常肺实质组灌注参数PAF在重力方向腹侧、中间、背侧分别为(123.2±32.9)ml· min-1· 100ml-1、(137.1 ±33.6)ml· min-1· 100ml-1、(158.5±38.7) ml· min-1·100ml-1;PAF在重力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P<0.001),但BAF、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重力方向上部、中间、下部PAF、BAF、PI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各个参数仅下部与上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低剂量CT灌注成像技术能从定量角度评估肺实质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情况.正常肺实质主要由肺循环肺动脉供血,大约为98.76%,体循环支气管动脉供血所占比例较小,PAF、BAF均受重力及血流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眼动脉的解剖及常见变异的CTA显示,评价3种CTA重组方法之间显示眼动脉各段的差异.方法 常规眼眶或颅脑增强扫描的40例患者进行了评价,利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容积CT容积扫描所得的容积数据进行MIP、VR和MPR重组,观察眼动脉的起源、形态特点、分支以及变异情况.结果 2支异常起源眼动脉来自脑膜中动脉.MPR、MIP和VR 3组图像之间显示眼动脉起源部位的能力近似,均能较好地显示眼动脉根部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眼动脉各段显示:眼动脉颅内段短肢部、角"a"部、长肢部和角"b"部,均可在CTA上显示;眼动脉神经管段显示为直线结构的有19/78支(24.4%),有59/78支(75.6%)显示为迂曲结构;眼动脉眶内段:横过视神经走行至视神经内侧,68/78(87%)在视神经上方横过,10/78(13%)位于视神经下方.眼动脉分支:CTA对眼动脉很多分支不能很好地显示,眼动脉分支变异极大,MPR可以显示部分分支血管,VR及MIP均显示不满意.结论 320排容积CT容积扫描所得数据CTA重组图像可以较好地显示眼动脉眼动脉的起源、形态特点、分支以及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脏320排容积CT低剂量灌注成像在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0名双肾功能正常者按照CT扫描剂量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1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均采用低剂量扫描)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肾小球功能轻度受损组和中重度受损组;利用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测定肾皮质血流量并比较各组肾皮质血流量差别。结果320排容积CT灌注扫描均成功。在肾功能正常组中,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417.8 mGy·cm及833.6 mGy·cm,低剂量组射线剂量较常规剂量低约50%;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肾皮质肾血流量(BF)分别为424±33 ml·100 g-1·min-1及416±30 ml·100 g-1·min-1,采用t检验,2组间肾皮质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7,P>0.05)。病例组中,肾功能轻度受损组与中重度受损组肾皮质BF分别为334±40 ml·100 g-1·min-1及236±44 ml·100 g-1·min-1,采用LSD检验两两比较,各病例组与对照组、2个病例组间肾皮质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320排容积CT低剂量成像能降低辐射剂量,并对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分期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测量18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按脑梗死前期分期标准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结果 18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MTT、TTP延长,CBF降低,CBV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与梗死核心区比较,缺血半暗带区CBV、CBF升高,MTT延长,TTP缩短(P<0.05);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降低,MTT及TTP延长(P<0.05),而CBV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3例,Ⅱ1期9例,Ⅱ2期6例.结论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明确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存在,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诊断烟雾病方面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方搜集我院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为烟雾病的23例患者,分析动态容积增强扫描所得图像经4D-数字减影(4D-DS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后的影像特点及平扫情况。结果 22例烟雾病患者320排CT平扫中多数表现为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动态容积增强扫描血管成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及大脑前、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颅底动脉环处见细小、杂乱、迂曲代偿血管网。结论 320层动态容积CT能从多方面显示烟雾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情况,4D-DSA能很好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的狭窄情况及良好显示动态循环情况,能够作为烟雾病诊断的一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320排CT头颅一站式扫描——全脑动态容积成像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在头颅扫描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利用320排CT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颅容积扫描,所有病例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60~70 ml,注射流率4.0~5.5 ml/s),延迟7 s后进行连续动态容积扫描,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重组并采用电影模式观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取良好的平扫容积图像、动态DSA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发现血管变异12例,血管狭窄或闭塞13例,血管畸形4例,动脉瘤4例,脑膜瘤术后复发1例,颞叶癫痫1例,脑干炎症1例。其中8例与MRI对照,2例动脉瘤经DSA证实,2例动脉瘤及4例血管畸形经手术证实。结论320排容积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脑灌注成像可以同时评价全脑灌注情况并进行量化,真正实现了头颅一站式容积扫描。对于颅脑病变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节或肿块性病变320排动态容积CT双入口灌注成像与病理基础的关系,研究肺内不同组织学类型病变灌注特点与血流动力学规律。方法:搜集本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的50例经手术切除(41例)、穿刺活检(9例)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肺内结节或肿块性病变患者,包括肺腺癌12例,肺鳞癌8例,小细胞肺癌6例,急性炎症9例,慢性炎症7例,肺结核8例。所有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得到相关的灌注参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肺内良性与恶性结节或肿块的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灌注指数(P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良性与恶性结节或肿块的肺动脉血流量(PA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最佳阈值为57.65,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66.7%,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85.5%。肺结节或肿块的灌注结果与其病理类型有关。结论:肺结节或肿块的灌注结果与病理类型具有密切的关系,恶性病变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良性病变以肺动脉供血为主。320排动态容积CT肺双入口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在鉴别肺部病变的良恶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成像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心律失常条件下,320排容积CT(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心律不齐14例行320排VCT扫描,以优、良、中、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布.以60例心律整齐病例为对照,评价不同心率时,心律不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心率<70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不齐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390);心率≥70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不齐图像质量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心律整齐时,心率过快并不明显影响图像质量(P=0.460);当心律不齐时,心率过快可导致图像质量明显下降(P<0.001),但图像可诊断率仍保持在96.3%.结论 心律失常的情况下,VCTA图像质量仍具有很高的优良率和可评价率,扩大了冠状动脉CTA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20排CT肾脏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肾脏的CT灌注特点,评价其指导手术的意义。方法:采用东芝公司AQUIL-ION ONE 320排CT,对30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术前进行双肾血流灌注检查,测量肾血流量参数值。根据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真腔组、假腔组、夹层组、骑跨组。真腔组为肾动脉未受累,假腔组为肾动脉起自假腔,夹层组为肾动脉可见内膜片,骑跨组为肾动脉开口骑跨内膜破口。结果:30名患者,右肾动脉正常22例,受累8例,其中右肾动脉起自假腔6例,骑跨内膜破口2例;左肾动脉正常16例,受累14例,其中左肾动脉起自假腔9例,骑跨3例,夹层2例。真腔组、假腔组、夹层组、骑跨组肾皮质血流量参数平均值分别为305.2±7.7,311.2±11.7,126.2±11.6,364.5±12.0;肾髓质血流量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75.9±7.8,173.2±12.1,89.7±15.3,231.3±8.0。采用t检验,真腔组与夹层组、骑跨组差异显著,P<0.05;与假腔组血流量参数值差异不显著,P>0.05;骑跨组肾血流量大于真腔组、假腔组,夹层组肾血流量小于真腔组、假腔组。结论:肾脏动态CT灌注不但可以观察肾动脉有无夹层或狭窄,还可以反映肾脏的微循环改变。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肾脏的CT灌注特点,通过测量肾血流量以判定肾脏的功能,有助于术前的充分准备,指导术中、术后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法洛四联症(TOF)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8例TOF患儿行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完整展现TOF的心内结构、心外大血管的形态、走行,对28例患者影像图像进行分析。以手术作为金标准,与CT诊断室间隔缺损大小进行比较,并进行一致性分析。P 0. 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 320排螺旋CTA检查能清晰显示TOF的心内结构、心外大血管的形态、走行,法洛四联症的主要表现均可经320排CTA发现并观察到30处伴发/心外畸形;通过CT检测的室间隔缺损大小与手术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CC=0. 695,95%CI:0. 341~0. 859)。结论 320排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法洛四联症心内及心外/伴发畸形的显示及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优化重组法与常规重组法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方面的准确性,为320排CT左心功能检查提供新的更快速可靠的重组方法。方法选取临床怀疑左心功能异常的患者65例,心率43~125次/min,接受320排CT左心功能检查,所得数据按R-R间期的0%~90%以2%为间隔获得相应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所在时相值,统计出平均值后再直接以平均值为时相重组出数据获得左心室功能参数,并与传统以10%为间隔所获得的左心功能参数相比较,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DV、LVESV、每搏输出量(LVSV)。结果 60次/min≤心率≤90次/min时,LVEDV在R-R间期所处的时相值为2.30%±1.26%,LVESV所处的时相值为44.03%±2.60%;以2%与44%为时相进行两点重组的方法与常规以10%为间隔的方法所获得的LVEF、LVEDV、LVESV及LVSV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四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2~5.532,P=0.000~0.038<0.05);心率<60次/min及>90次/min共4例,无统计学意义。传统重组法后处理时间为(52.50±6.00)min,优化重组法后处理时间为(11.68±1.74)min。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左心功能检查在60次/min≤心率≤90次/min时按两点式(时相值为2%与44%)重组法较传统重组法更准确,并能明显减少数据的后处理时间,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其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并对其图像进行VR、MPR和CTVE后处理。结果:①7例肿瘤均位于主支气管,表现为突入气管腔的类圆形、椭圆形肿块2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3例;管壁局部不规则增厚2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同程度强化。4例浸润邻近组织;3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阻塞性肺不张。②MPR矢状位图像可沿气管长轴观察肿块与气管壁的关系,判断肿块距气管隆突的距离。VR可显示肿瘤基底的范围和光滑度等情况;可从三维角度观察肿块与气管壁连接的形态。CTVE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肿瘤表面情况及气管狭窄程度。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气管肿瘤的检出和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