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的重构模式及斑块的分布特征.方法 对9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BA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进行分析.测定BA患者最狭窄层面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参考管腔面积和参考血管面积;统计斑块在最狭窄层面的分布位置.比较阴性重构组及阳性重构组之间的定量及定性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并统计最狭窄层面斑块的分布位置.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51例患者,其中阳性重构患者占72.5%(37/51),阴性重构患者占27.5%(14/51).相对于阴性重构组,阳性重构组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斑块负重百分比以及较大的最大管壁厚度.在本研究中,BA斑块主要分布于腹侧壁.结论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对于BA狭窄重构模式及斑块分布特征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全脑高分辨MRI(HRMRI)技术比较分析大脑中动脉浅表穿支动脉区梗死(SPI)和深穿支动脉区梗死(DPI)病人的颅内动脉管壁特征,以阐述其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9±11.33)岁]急性期SPI和DPI行全脑HRMRI检查的病人,HRMRI采用优化的3D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3D T1SPACE)序列。分析梗死供血区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情况,分别测量斑块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以及斑块强化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1例病人中,SPI 14例(34.1%),DPI27(65.9%)例。SPI组中,共13例(92.9%)病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PI组有15例(55.6%),SPI病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DPI病人(P=0.038);SPI病人管腔狭窄程度大于DPI病人(71.20%±29.46%和44.01%±28.24%,P=0.019),两组间重构指数和斑块强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865,0.538)。结论 DPI可能由小血管疾病或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引起,而SPI主要由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引起,这两种梗死模式具有不同的管腔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I成像(HRMRI)观察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的管壁结构,并分析脑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将38例MCA供血区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分为梗死组与TIA组,行HRMRI检查,并寻找与脑梗死风险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TIA组两者比较,MCA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管腔内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结论 HRMRI能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的管壁,对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评估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40)和非FTP组(n=67)。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血管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结果:共纳入107名患者,FTP组大脑中动脉斑块较非FTP组更好发于血管的背侧壁及上壁(37.5%vs. 16.42%),更容易发生正性重构(1.071±0.267 vs. 0.877±0.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重构指数与FTP仍然具有相关性(95%CI:1.433~687.143;P=0.029)。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17.5%vs. 8.96%,10%vs. 11.94%,20%vs. 17.91%)及血管特征(重构指数:1.095±0.347 vs. 0.982±0.247;偏心指数:0.539±1.622 vs. 0.551±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研究MRA未见明确狭窄的急性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 搜集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南方医院住院的4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MRI常规扫描发现急性腔隙性梗死灶、3D-TOF法MRA未见明确狭窄后,进一步行HRMRI检查.31例HRMRI提示中度以上狭窄后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位置以上壁和下壁多见,基底动脉以前壁和后壁居多,28例责任斑块突入或覆盖穿支动脉开口;HRMRI最狭窄处狭窄率与DSA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1),HRMRI显示的血管重构与DSA狭窄程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MRA局部管腔信号是否减低与DSA血管狭窄有相关性(P<0.05).结论 3.0 T HRMRI在评价脑动脉管壁结构有明显的优势,与3D-TOF MRA互补,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指导临床早期进行正确的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与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用3.0 T磁共振对105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优化的三维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SPACE)T1WI序列,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HRMRI影像学特征。评价内容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率等。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非卒中组(未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中58例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40例患者见斑块内高信号;43例见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率<50%)。其中斑块内高信号(χ2=33.31,P<0.001)、最小管腔面积(t=2.755,P=0.007)和斑块强化率(t=8.573,P<0.001)与急性/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两组之间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率<50%)及斑块负荷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依据DWI表现,将59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3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表面是否规则及斑块强化程度。结果:59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斑块面积大于TIA组(6.46 mm2vs.5.03 mm2,P=0.018),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管腔狭窄率(82.16%vs.76.47%,P=0.030)及斑块明显强化所占比例(63.6%vs.26.9%,P=0.016)均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关系,高分辨率MRI能够用于MCA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 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罪犯”血管,采用灰阶血管内超声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采用ⅣUS-VH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斑块组成中钙化组织、纤维组织、脂质组织、坏死组织的面积及百分比。结果 两组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参数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2、-0.345、1.921、0.378、0.857,P>0.05)。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斑块组成方面,UAP组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361,P<0.05)。两组纤维面积、脂质面积、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884、0.787,P>0.05)。在斑块成分分布方面,UAP组纤维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SAP组(t=-2.418,P<0.05),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602,P<0.05),两组脂质面积及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0.085,P>0.05)。结论 UAP组斑块构成中,坏死核心面积更大,坏死百分比更高。“罪犯”病变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成像(CTA)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稳定型冠心病的斑块负荷及血管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ACS患者及其年龄、性别均匹配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CS组和对照组,均行CTA检测并采用自动计算机软件包定量计算斑块及血管体积、各斑块负荷、血管狭窄及血管重建指标。结果:ACS组的非钙化斑块(NCP)负荷、总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及重建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各种斑块及总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及钙化斑块(CP)负荷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P负荷及正性重建在ACS组中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5,0.007),而对照组中的CP负荷则高于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CTA可有效的鉴别ACS和稳定型冠心病的斑块负荷及血管狭窄等的差异,值得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诊断的预测价值和作用。方法 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间怀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58例同时行Revolution CT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9.3±9.2)岁,检查Revolution CT在斑块定量检测与血管内超声的一致性,定量指标包括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血管外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RI),以及计算Revolution 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以血管内超声为金标准,Revolution CT对临界病变的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MLA、MLD、EEM-CSA、PA、PB及RI测量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68、1.761、1.086、1.909、1.214、0.829、0.264、1.383,P值均> 0.05),且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634、0.73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将3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检出斑块35个),分析两组患者斑块的性质、斑块负荷参数及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以Ⅲ型最多,观察组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48.57%)显著高于对照组(2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及狭窄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总共检出64个颈动脉斑块,超微血流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易损斑块21个,稳定斑块43个;HRMRI检查结果显示:易损斑块25个,稳定斑块39个。采用超微血流成像的检查为准,HRMRI诊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一致性分别为90.48%(19/21)、86.04%(37/43)、87.50%(56/64)、76.00%(19/25)、94.87%(37/39)、0.752。结论 HRMRI有利于分析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能够有效地检测血管腔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3.0T MRI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其分布的特点.方法:对37例经超声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进行3.0T MRI检查,分析斑块高分辨MR图像,根据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不稳定情况,定量测量管腔、管壁、斑块成分的面积比例、纵向长度,并计算总管腔面积、血管负荷指数、偏心指数.结果:3.0T MRI共发现15例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在血管纵向分布上大面积脂质核心长度分别为7mm、0mm;血管负荷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69、0.58;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2.1%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偏心分布更明显,狭窄范围更长.平均管腔面积为23.87 mm2、30.16mm2,偏心指数分别为3.65、2.79,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在纵向及血管横断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3.0T MRI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斑块量化特征的区别。方法:拟诊冠心病行64排CCTA检查且证实有斑块者354例,比较吸烟组121例和非吸烟组233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和厚度长度比。结果: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吸烟组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厚度长度比分别为(7.03±3.51)mm2、(28.31±14.03)mm3、(49.52±16.07)%、1.29±0.36、0.35±0.13,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的(5.81±2.43)mm2、(13.67±5.00)mm3、(35.34±10.12)%、1.08±0.27、0.25±0.15(均P0.05)。结论 :64排CT能够有效测量斑块,吸烟患者的斑块体积、面积及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厚度长度比均显著大于非吸烟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破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其分布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50%-99%患者斑块高分辨MR图像,根据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破损情况,同时定量测量管腔、管壁、斑块成分的面积比例、纵向长度,并计算总管腔面积、血管负荷指数、偏心指数.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并且对定量测量所得到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 MRI共发现17例破损斑块(破损斑块组).破损斑块组和未破损斑块组在血管纵向分布上大面积脂质核心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脂质核心长度分别为6 mm、0 mm(U=126.5,P<0.05).血管负荷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67、0.59.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2.4%和4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05、132,P值均<0.05).破损斑块组偏心分布更明显,狭窄范围更长.偏心指数分别为3.68、2.79,平均管腔面积为23.97、30.18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26、138,P值均<0.05).结论 破损斑块在血管横断面及纵向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高分辨MR多方向成像可提供更多易损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以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斑块的活体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数据为基础,建立3D完全耦合的流-固耦合(FSI)模型,探索不同组分MCA斑块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拟行介入手术治疗的12例症状性单侧MCA局限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首先,术前对MCA管壁行HR-MRI作为力学建模的形态学依据;其次,利用相位对比MRI技术和DSA引导下的测压微导管分别采集MCA狭窄前端的血流参数和血压数据作为载荷条件,并对目标血管的3D几何结构进行网格生成等前处理,导入有限元程序软件ADINA(ADINA R&D,Inc,USA)进行FSI求解;最后,从3D-FSI结果中提取3个力学指标值:最大主应力(MPS)、最大主伸长比(STRETCH-P1)和最大剪应力(FMSS),分析比较不同狭窄程度和不同斑块成分的各项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按照狭窄率分组比较发现,轻中度狭窄组的MPS、STRETCH-P1和FMSS与重度狭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23、0.3872和0.1271)。分析不同斑块成分发现,含"脂质核心"斑块的层面中MPS稍高于含“纤维成分”斑块(P=0.0744),STRETCH-P1明显高于“纤维成分”斑块(P=0.0169),FMSS显著低于“纤维成分”斑块(P=0.0021)。结论: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病变中,“脂质核心”斑块的主应力和主伸长比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纤维化”斑块,提示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斑块的机械负荷较大、可能有相对较高的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CTA)评估吸烟和被动吸烟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行颈部CTA的拟诊为脑血管病的受检者284名,其中男性133名、女性151名,年龄42~79(60.3±12.5)岁。根据是否吸烟或被动吸烟将受检者分为吸烟组(95名)、被动吸烟组(87名)、非吸烟组(102名)。比较3组受检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累及节段数、类型、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并分析吸烟指数与斑块累及节段数之间的相关性。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吸烟指数与斑块累及节段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 3组受检者的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0、0.43;χ2=1.58、0.19、0.56,均P>0.05)。吸烟组男性比例(83.2%,79/95)高于被动吸烟组(31.0%,27/87)和非吸烟组(26.5%,27/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9.77,均P<0.05)。284名受检者共检测2840个动脉节段,其中2058个(72.5%)节段存在斑块。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总斑块[80.5%(765/950)、74.7%(650/870)]、非钙化斑块[46.8%(445/950)、40.0%(348/870)]、混合型斑块[45.6%(433/950)、41.4%(360/870)]累及节段比例均高于非吸烟组[63.0%(643/1020)、20.9%(213/1020)、30.8%(314/102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3~21.33,均P<0.05);吸烟组总斑块、非钙化斑块累及节段比例高于被动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9.77,均P<0.05)。吸烟组、被动吸烟组所有类型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4~20.11,均P<0.05)。吸烟组混合型斑块及非钙化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明显高于被动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5~15.64,均P<0.05)。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吸烟指数与总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型斑块的累及节段数均呈正相关(吸烟组:r=0.52、0.57、0.48,均P<0.05;被动吸烟组:r=0.40、0.42、0.43,均P<0.05)。 结论 吸烟、被动吸烟均可导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量化指标增大;且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颈部动脉斑块的累及节段数越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分辨MRI(HRMRI)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成分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危险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病人50例,其中女21例,男29例,年龄43~77岁,平均(61.62±7.96)岁。依据病人近3个月来是否发生过与患侧颈动脉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22例,存在斑块血管40支)及无症状组(28例,50支),所有病人行3.0 T HRMRI以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内成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斑块成分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检出存在斑块纤维帽破溃(FCR)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8支,检出率为16.0%,症状组FCR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斑块内出血(IPH)的血管,症状组21支,检出率为52.5%,无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0.0%,症状组IPH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存在斑块钙化(CA)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13支,检出率为26.0%,2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管腔狭窄程度为57.64%±13.36%,无症状组为53.86%±11.19%,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0,P=0.148)。FCR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最高(OR=3.012),IPH危险性次之(OR=2.478)。结论 HRMRI可以分析斑块内成分,而这些成分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斑块易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和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CCTA)斑块量化特征的区别。方法:拟诊冠心病行64排CCTA检查且证实有斑块者315例,比较糖尿病组103例和非糖尿病组212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和厚度长度比及CT值。结果:糖尿病组体质量指数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2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血压、血脂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平均6.22 mm2)、体积(平均25.34 mm3)、斑块负荷(平均48.55%)、重构指数(平均1.37)、厚度长度比(平均0.37)、钙化斑块比例(38.57%)、混合斑块比例(34.29%)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4.81 mm2、12.60 mm3、32.43%、1.11、0.23、28.34%、23.53%),非钙化斑块比例(27.14%)低于非糖尿病组(48.13%)(均P0.05)。结论:64排CT能够有效测量斑块,糖尿病患者的斑块体积、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厚度长度比均显著大于非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组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比例更高,非钙化斑块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