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同AO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该院行PFNA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分为两组,A1型组35例,A2型组45例。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1组隐性失血量为(281.3±37.4)mL,A2型组隐性失血量为(356.8±4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型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首次下地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优于A2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型组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发生率与A2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2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隐性失血不容忽视,与A2型骨折患者相比,A1型骨折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较低且术中输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张斌剑 《陕西中医》2018,(4):497-499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辅助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老年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闭合复位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手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持续治疗4周。观察这两组患者患侧肿胀消除时间、卧床时间、骨性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及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d和术后30d时机体血红蛋白(Hb)、隐性失血量(V_(失血))、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患侧肿胀消退时间、卧床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缩短,Harris评分明显提高,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时,两组患者体内Hb、V_(失血)、血钙及血清AK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d时相比,对照组患者术后30d时体内上述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体内Hb含量明显增加,V_(失血)明显减少,血钙及血清AK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术后30d时,观察组患者Hb、V_(失血)及血清AKP水平均优于同时期对照组患者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可显著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状况,促进骨组织钙化,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口服八珍汤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加用八珍汤口服治疗至术后14d,观察两组患者失血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时,治疗组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较手术前3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下降多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d时,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较术后3d时明显上升,治疗组上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口服八珍汤可减少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提高骨髓造血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防旋型股骨正端内针髓(PFNA)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手术切皮前及术后3h分别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mL/1.0g;对照组采用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记录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6,(8):1017-1018
目的:探讨八珍汤与氨甲环酸联合应用对单侧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将60例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参与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2周及术后2周给予口服八珍汤中药方剂,A组及B组均于术中松止血带前30min静脉给予1.0g氨甲环酸,并于关节囊缝合完毕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0g,其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丢失血液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d、3d、1周、2周Rbc、Hct、Hb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少于B组(P0.05)。结论:应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失血,服用八珍汤方剂可提升Rbc、Hct、Hb数值,改善患者贫血状况,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八珍汤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192例老年(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八珍汤治疗。结果:两组年龄、BMI、术前血红蛋白及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纠正老年患者贫血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珍汤能有效提高围术期血红蛋白,降低血浆D-二聚体及围术期失血量,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加味桃红四物汤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PFNA内固定手术,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7 d。加味桃红四物汤组自入院2 h后即口服加味桃红四物汤,直至术后第7天,手术日停服1次。常规治疗组除不口服加味桃红四物汤外,其余治疗均与加味桃红四物汤组相同。测定2组患者的失血量,术后7 d时通过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加味桃红四物汤组的失血总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 240.0±297.0)mL,(1 475.0±300.0)mL,t=-124.637,P=0.000;(797.0±290.0)mL,(988.0±288.0)mL,t=-80.898,P=0.000];2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术前隐性失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9.0±65.0)mL,(357.0±58.0)mL,t=1.698,P=0.000;(157.0±41.3)mL,(159.0±40.4)mL,t=-1.829,P=0.068]。术后7 d时常规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股静脉栓塞,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加味桃红四物汤可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动力髋螺钉(DHC)、经皮加压钢板(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变化。方法:将入选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分别采用DHC、PCCP和PFNA3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Gross标准计算失血量,分析3种方法治疗后患者失血量的差异。结果:PCCP组和PFNA组显性失血量明显少于DHS组(P0.05),PCCP组和PFNA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DHS组(P0.05),但3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CP和PFNA的治疗效果优于DHS,但PCCP和PFNA的隐形失血量大,总体失血量和DHC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减少围手术期中的隐性失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归脾汤结合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8年10月符合选择标准的8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闭合复位股骨PFNA内固定治疗。43例术前应用归脾汤结合硫酸亚铁叶酸片纠正贫血(治疗组),40例未使用归脾汤及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入院时及术后第1、3、7天血红蛋白水平,并记录两组术后各自输血例数及输血占比,术后输血量。结果:术后治疗组10例(23.3%),对照组21例(52.5%)输血;治疗组输血量为(1.99±0.85)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1.61)U,两组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方面,术前及术后第1、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正常出院,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中,使用归脾汤联合硫酸亚铁叶酸片能使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通络汤防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中药组、联合组。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各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与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率、血栓数量与血栓长度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率、红细胞压积变化率,术后人均输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发生率以及72 h内引流量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血浆FIB、Plt轻度下降,PT、APTT、D-Dimer轻度延长。其中血浆FIB、Plt、PT、APTT水平以低分子肝素组变化最为明显。血浆D-Dimer水平以中药组变化显著,术后各组间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但治疗后中药组与联合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升高幅度较低,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药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率、发现血栓血管数以及血栓总长度高于低分子肝素组与联合组(P均<0.05)。但低分子肝素组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子肝素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率、红细胞压积变化率,术后人均输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发生率、72 h内引流量均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而中药组指标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具有抑炎、抗凝功效,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下调患者术后体内应激炎性反应,改善体内高凝状态,降低围手术期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减少低分子肝素使用量、术后出血量、引流量及出血相关性不良反应,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减少围手术期失血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 80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掷硬币的方 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0 例。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低分子量肝素钙, 观察组患者采用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指标以及各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后,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以及显性出血 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 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联合低 分子量肝素钙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提高患者 Hb、HCT 水平,继而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3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者189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者127例,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分别比较2组中不同年龄范围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①2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29±40.46)mL,(141.76±42.57)mL;t=0.931,P=0.189];动力髋螺钉组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01.75±110.13)mL,(210.36±42.59)mL;t=8.129,P=0.000];2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68±22.40)mL,(97.13±20.38)mL;t=1.453,P=0.098]。②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中不同年龄范围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结果。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中年龄≥80岁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年龄〈80岁的患者[(158.29±48.26)mL,(87.27±32.13)mL;t=14.178,P=0.000;(326.84±100.63)mL,(215.26±32.27)mL;t=9.406,P=0.000];但两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47±17.50)mL,(99.44±21.11)mL;t=1.603,P=0.082]。③动力髋螺钉组中不同年龄范围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结果。动力髋螺钉组中年龄≥80岁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年龄〈80岁的患者[(149.76±50.16)mL,(94.67±28.93)mL;t=11.296,P=0.000;(246.67±38.69)mL,(190.00±21.52)mL;t=15.082,P=0.000];但两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9±16.96)mL,(97.25±19.93)mL;t=0.128,P=0.293]。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2016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计算其出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比较并分析年龄差别(≥75岁、75岁)、性别、体重指数、有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等情况下隐性失血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PFNA手术显性失血量为(220.3±31.6)mL,隐性失血量为(709.7±91.3)mL,总失血量为(930.0±92.5)mL。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年龄差别、有无合并基础疾病、不同骨折类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P=0.024;t=2.936,P=0.016;t=3.011,P=0.015),而不同性别、BM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921;t=0.891,P=0.405)。结论: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术后失血的主要因素。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不稳定骨折类型更易发生隐性失血,需充分预估,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铁联合八珍汤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THA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术前A组服用常规补铁剂,B组术前3d采用蔗糖铁静脉滴注,C组在B组基础上服用中药八珍汤,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5、9天血清Hb、RBC、HCT变化以及手术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结果 3组患者在手术前的Hb、RBC、HCT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1天,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5天,B组与C组显出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的术后输血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汤联合蔗糖铁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贫血,可快速回复患者造血能力,安全有效,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闭合性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82例采用PFNA固定方案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身高、体质量及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应用Gross方程计算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围手术期失血总量(489.32±6.41)mL,显性(术中)失血量(78.24±8.98)mL,隐性失血量(412.63±5.27)mL,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84.33±1.24)%。结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远超过术中出血量。在评估出血量时要充分考虑隐性失血,并注意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八珍汤联合氨甲环酸防治老年患者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需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除常规抗感染、抗炎镇痛等措施外,于术前30 mins,静脉输入氨甲环酸0.5 g,术中关闭切口前外用氨甲环酸0.5 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14 d口服八珍汤。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计算隐性失血量。记录观察术后第1 d、3 d、14 d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完成,3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1 d两组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 d、14 d的Hb水平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八珍汤联合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显著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术后贫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将83例符合要求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43例、常规组40例。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氨甲环酸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和手术开始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1)1次。测定2组患者的失血量,并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58±5.12)min,(31.90±8.73)min,t=0.437,P=0.110;(89.67±15.24)m L,(97.60±14.65)m L,t=2.410,P=0.794];氨甲环酸组术前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常规组[(84.91±13.66)m L,(154.08±26.99)m L,t=14.883,P=0.000;(158.23±30.16)m L,(286.15±59.61)m L,t=12.460,P=0.013]。2组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论: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行单侧TKA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联合给药组)、B组(静脉给药组)及C组(腔内注射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值)、术前血红蛋白(Hb),HCT,PT,APTT,INR,手术时间及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PT,APTT,INR,有否输血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总失血量A组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APTT,INR对比,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现DVT.输血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静滴联合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TKA术后失血量、降低术后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率;另外,单独关节腔内注射在控制TKA围手术期失血量方面效果优于单独静脉使用氨甲环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圣愈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病科2021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66例老年IF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完善检查,行PFNA手术治疗,术后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口服圣愈汤1剂。通过对2组病例的隐性失血量、中医证候积分的统计分析,判断圣愈汤的临床疗效;观察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判断其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少,中医证候积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研究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圣愈汤可以减少老年IFF患者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改善气血亏虚证,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中医"调理气血"法为指导组成的经验方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的120例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THA)采取电脑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术前3天开始服用经验方,1剂/d,对照组60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10mg口服每天。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使用Gross方程,依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出患者的总失血量即失血总量=术前血容量(PBV)×(HCT术前-HCT术后),术前血容量(PBV)=K1×身高+K2×体重+K3,使用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即得隐性失血量。结果: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术前3d: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患者贫血情况不存在差异。术后,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降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所用经验方能够通过调理气血,降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程度,减少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改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并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