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人类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得到了迅猛发展。测序技术的高通量性致使测序价格越来越低廉,使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真正用于临床诊断成为现实。作为医学预测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应用范围广泛,该文针对其在遗传性疾病基因变异中的诊断进行讨论,同时为临床医生如何申请测序,测序报告解释,以及如何与患者沟通检测结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建立遗传性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技术体系.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但高度怀疑为遗传性血液病的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筛选3例患者的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并采用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Sanger法测序和家系分析对其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了3例患者相应的遗传学损伤,并采用Sanger法对患者及其父母的致病基因位点的测序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与患者的遗传学损伤相符,每例患儿均获得了明确的分子诊断结果.结论 在遗传性血液病的分子诊断中,全外显子组测序是候选基因靶向测序的重要补充,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最常见的眼科遗传性疾病,以夜盲和视野狭窄为临床特征,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目前共报道67个致病基因,由于RP的致病基因多、遗传方式多样,基因诊断相对比较困难。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RP的基因诊断效率大大提高。本文力求回顾RP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RP基因诊断的最新手段,并展望RP基因诊断技术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4.
Charcot-Marie-Tooth病,是一组最常见的在遗传和临床上都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约占全部遗传性神经病的90%.其基本临床表现相似,目前已知的亚型多达35种,为该病的确诊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本文综述该病各亚型的临床、电生理、周围神经病理、致病基因及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巨大血小板,多数有血小板减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目前已发现的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有十余种,本文主要介绍Bernard—Soulie,综合征,MYH9相关性疾病,血小板颗粒异常性巨血小板病和具有自发性聚集特点的大血小板病的临床与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儿科及内科临床中的少见病,尽早识别和诊断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给予相应治疗并指导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致病基因确鉴定有助于我们理解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及血小板产生过程,进而有利于对新的有效治疗措施的探索。1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概述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按照遗传类型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现阶段,外显子测序与全基因组测序相比,不仅费用更低,数据的阐释也更为简单.通过对疾病样本进行外显子组捕获测序,不仅能快速发现罕见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也能用于研究多基因引起的常见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来揭示这些疾病的遗传致病机理.外显子测序技术是当前的热点技术,极...  相似文献   

8.
基因测序技术是描绘基因组特征的有力工具,可有效检测出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药物治疗靶点筛查、临床诊疗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存在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时间缩短、费用降低,基因测序技术已成为研究肿瘤致病基因的重要方法。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筛选肺癌的致病基因,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进而指导肺癌的诊疗,可有望改进肺癌的诊疗现状。近年来,关于肺癌基因组测序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在肺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高通量测序又称下一代测序(NGS),是一种新型的遗传学筛查和诊断技术,它的不断革新加速了人们对遗传学标志物及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复杂遗传性疾病。NGS技术的出现促使临床基因诊断逐渐从单基因时代跨越到多基因时代。随着靶向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以及全基因组测序项目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医务工作者将逐渐改变对复杂遗传性疾病的管理策略,最终将依据遗传学检测结果对每一位患者进行2次分类并给予精准治疗。另外,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和便捷的数据分析软件包也使NGS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文章中主要论述了现有NGS的主流平台、现阶段NGS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主要应用策略以及应用NGS检测序列变异的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子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领域内占有重要的位置 ,DNA测序 (DNAsequencing)为其中最精确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鉴定基因 ,检测突变 ,分析噬菌体文库等方面。本文介绍了DNA测序技术近年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DNA测序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子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领域内占有重要的位置,DNA测序(DNA sequencing)为其中最精确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鉴定基因,检测突变,分析噬菌体文库等方面。本文介绍了DNA测序技术近年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高危遗传性心血管病患者致病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对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高危遗传性心血管病相关基因芯片探针,对30例临床确诊为高危遗传性心血管病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按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致病基因的表达特点。结果:30例患者中,8例致病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26.67%。其中高危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组致病基因阳性率为20%(2/10),对照组致病基因阳性率为30%(6/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遗传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基因阳性率,但致病基因表达情况对于此类患者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体积大小正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其致病基因主要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P11.1-12上,可能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该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目前尚没有其他治疗措施的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出血和血栓性疾病(BTD)是一组与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纤溶系统相关的异质性疾病。除常见BTD外,常规实验室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难度,常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因此,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高通量测序(HTS)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得愈发普遍,B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重视内分泌代谢病的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及功能基因组学的初露端倪,人们对疾病的基因致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入,疾病的基因检测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基因检测的定义:为临床目的分析受试者DNA、RNA、染色体、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等,以探知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型、突变、表现型和核型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一组涉及体内众多器官和组织,诊断和治疗复杂而又困难的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的基因致病和诊断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1]。从基因致病的角度,可将具有遗传背景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分为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内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黏多糖贮积症Ⅶ型患者的致病基因,为产前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应用全基因外显子组技术捕获该患者致病基因,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学方法,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突变位点是否存在该患者家系成员和健康人基因组内。结果发现该患者基因β-葡萄糖醛酸酶(GUSB)(g.65444706GA)突变,健康人未见该突变,该碱基的突变导致苏氨酸变成丝氨酸,从而导致GUSB活性缺乏或GUSB量的不足。结论基因GUSB(g.65444706GA)突变是该患者的致病基因,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能解决传统定位克隆技术常常面临该病家系患者太少、病例散发、基因位点的异质性、外显不全及候选基因太多等难题,为该病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BestSeq~(TM)新一代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验证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方法应用BestSeq~(TM)新一代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对2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6例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对发现的点突变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研究完成了上述8例患者的基因检测,共检测出大片段缺失变异2个,微小突变10个,其中8个微小突变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经Sanger测序验证。结论 BestSeq~(TM)新一代致病基因检测利用高密度叠瓦式探针及多重标签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E)家系行致病基因检测,为优生、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3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对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收集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发现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先证者(34岁先天性白内障孕妇)及其家系18例家庭成员外周血全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先证者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先证者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可疑致病位点,在先证者孕16周时进行羊水穿刺,提取胎儿DNA并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和家系另10例患者均存在GJA3基因(NM_021954.3)c.176 CT位点错义杂合突变,8例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胎儿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76 CT位点错义杂合突变为该家系致病基因突变,该突变位点具有致病性;高通量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技术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速度较快、结果可靠的分子诊断方法,可应用到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及家庭成员的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常表现为鼻衂、毛细血管扩张、内脏(肺、肝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其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阳性家族史.本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已知的致病基因为endoglin和ALK1.目前认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TGF-β信号转导紊乱引起的血管发育异常.本症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