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肝郁化火与心脾两虚两大证型不同的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对62例进行辨证分型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与数据统计。结果:原发性失眠症心脾两虚组的睡眠潜伏期往往在正常范围内,而肝郁化火组的睡眠潜伏期、S1%较心脾两虚组增加,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睡潜伏期与S1%可以作为临床原发性失眠肝郁化火与心脾两虚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物种差异性。方法:将115例受试人群按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收集受试者粪便,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不同BMI受试者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差异。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可见超重组和肥胖组群落丰度和多样性较正常组低;不同分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在OTU水平有明显差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是3组肠道菌群共有的优势菌门;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为多组比较显著差异的菌属(P<0.05)。肥胖组和正常组相比,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柯林斯氏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BMI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有差异,肥胖和超重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和柯林斯氏菌属等菌属丰度变化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人体脂肪的积累过程。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可能是预防和治疗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阳上亢型急性脑出血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病房收治的9例肝阳上亢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粪便样本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体检的6例健康人粪便样本为对照组,提取两组样本中细菌总DNA,根据16S rRNA 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双端测序(paired-end),通过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样本菌群组成和结构。结果:操作分类单元(OTU)的韦恩图分析(Venn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OTU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显示肝阳上亢型急性脑出血患者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上,门分类水平上观察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F/B)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其中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属分类水平上,两组的普雷沃氏菌属、拟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布劳特氏菌属、氨基酸球菌属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其中观察组拟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比值(B/P)显著高于对照组。种分类水平上两组在普氏菌、阿克曼粘细菌、卵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伶俐瘤胃球菌上具有明显差异(P 0. 05,P 0. 01)。主坐标分析显示两组样本被显著分开,说明两组样本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肝阳上亢型急性脑出血与肠道菌群结构紊乱有关,其中普氏菌和阿克曼粘细菌的相对丰度下降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913例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失眠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拟定《失眠中医证型调查表》,通过对北京、广州、杭州、温州共4地7个中心失眠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探讨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913例失眠患者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和心胆气虚等4个证型均是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证和虚证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0岁患者以心脾两虚型为主,41-70岁患者以阴虚火旺型为主,20岁以下和71岁以上患者分别以阴虚火旺型和痰热内扰型为主;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患者以心脾两虚型为主,本科文化程度患者以痰热内扰型为主,大专文化程度患者以阴虚火旺型为主,高中或者中专文化程度患者以心胆气虚型为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以阴虚火旺型为主;温州患者以痰热内扰型和心脾两虚型为主,杭州患者以心脾两虚型为主,广州患者以阴虚火旺型为主,北京患者以肝郁化火型为主;未婚者以心脾两虚型为主,已婚者以肝郁化火型为主。结论:失眠患者证型分布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和婚姻状况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薄白苔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方法选择CAG患者组(30例,均为薄白苔)和健康人对照组(健康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CAG患者薄白苔的菌群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1)健康人组和CAG患者组薄白苔中微生物优势菌结构组成相似。其中,在属分类水平上(相对含量0.5%),薄白苔中优势菌属依次为链球菌属(21.85%±4.00%)、奈瑟氏菌属(14.98%±1.21%)、韦荣球菌属(6.30%±1.10%)、普雷沃菌属(3.92%±0.14%)、纤毛菌属(3.89%±1.53%)、莫拉菌属(0.64%±0.21%)等;(2)5种菌属的含量在CAG患者组和健康组中存在显著差异。CAG患者中的莫拉菌属、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含量明显增加(P0.05),链球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显著减少(P0.01,P0.05);(3)将优势菌群的含量前35名的菌属绘成热图发现,健康人组薄白苔中链球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普雷沃菌-7属、轮生菌属、糖化菌属含量明显居高;CAG组薄白苔则以梭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嗜沫杆菌属、口腔杆菌属、巨球形菌属、弯曲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属、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的含量明显居高。结论 CAG患者薄白苔与健康人薄白苔具有相似的核心菌群骨架,但也存在一定的菌群结构差异,其可能与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择住院T2DM患者200例,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热盛证40例,湿热困脾证33例,气阴两虚证103例,阴阳两虚证2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等指标,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采用R 3.4.1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Alpha、Beta多样性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LEfSe方法挖掘不同证型标志肠菌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PICRUSt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T2DM各证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湿热困脾证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Venn图分析发现T2DM气阴两虚证有70个独有OTUs,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和阴阳两虚证独有的OTUs分别是13、4和8个。MRPP分析显示T2DM不同证候肠道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属水平物种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4种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共有16种。LEfSe分析显示在T2DM...  相似文献   

7.
913例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失眠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拟定《失眠中医证型调查表》,通过对北京,广州、杭州、温州共4地7个中心失眠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频数描述、非参数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探讨失眠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通过对913例失眠患者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型按多到少依次是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和其他证型,其中前两型占59.58%;失眠患者总体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高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化火和阴虚火旺两型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高于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证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低于虚证失眠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失眠患者的证型以阴虚火旺和心脾两虚为主,实证和虚证的PSQI评分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提取物对热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中医“热者寒之”思想的科学内涵。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提取物(3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于每日上午ig左甲状腺素钠混悬液(0.12 g/kg),造模1 h后,黄芩提取物组ig黄芩提取物(10 mL/kg),对照组与模型组ig等体积的饮用水,连续15 d。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盲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测序;取大鼠血清测定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关键性指标,并构建差异菌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互作体系。结果黄芩提取物可显著回调热证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关键性的12个指标,明显改善肠道内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和α、β多样性的失调,降低菌群生物丰度与多样性指数,对热证模型大鼠的6种差异菌门与25种差异菌属的相对丰度起到调节作用。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具有强相关作用。结论黄芩提取物可改善热证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异常,柯林斯菌属、苍白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可能是热证模型大鼠肠道的潜在标志菌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患者舌苔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12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7例)和肝胆湿热证组(8例),体检健康者8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舌苔菌群的物种组成、多样性、菌群代谢通路等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样本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微生物群落。糖化菌门(Saccharibacteria)、小杆菌属(Dialister)可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关键菌群;巨球菌属(Megasphaer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奈瑟菌属(Neisseria)、Atopobium可能是区别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关键菌属。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区别,肝癌患者不同证型间舌苔菌群也存在差异,舌苔菌群可能参与中医证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5)
目的探讨老年失眠患者血清脂肪因子胃生长素(Ghrelin)、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86例老年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老年失眠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2组受试者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Ghrelin、Obestatin水平变化,分析Ghrelin、Obestatin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186例老年失眠患者以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扰心、血虚痰扰4型最为常见;研究组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Obestatin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患者血清Ghrelin低于血虚痰扰型(P0.05),心脾两虚型低于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P 0.05),阴虚火旺型低于痰热内扰型(P 0.05);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患者血清Obestatin高于痰热内扰型、血虚痰扰型(P 0.05),心脾两虚型高于阴虚火旺型(P 0.05);年龄、PSQI与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血虚痰扰型均呈正相关(P 0.05),Ghrelin与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血虚痰扰型呈负相关(P 0.05),Obestatin与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呈正相关(P 0.05)。结论老年失眠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降低,Obestatin水平升高,老年失眠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Ghrelin、Obestatin变化水平不同,血清Ghrelin、Obestatin水平与虚证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消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主要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D12492高脂饲料诱导建立NAFL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药物干预,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LPS)及相关生化指标,取肝脏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结肠内容物中普雷沃氏菌属、梭杆菌属、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主要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PS,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FBG,FINS,HOMA-IR,TC,TG显著降低(P0.01),非诺贝特组血清ALT,AST无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内梭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P0.01);正常组与正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正消组,消脂汤高、中剂量组梭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升高(P0.05,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减少(P0.01);消脂汤低剂量组、非诺贝特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消脂汤能显著改善NAFLD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脏脂肪蓄积和炎症反应,可能与其调整肠道菌群,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优势菌群数量的增长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中医证型与睡眠脑电图主要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126例,其中阴虚火旺证75例,心脾两虚证34例,心胆气虚证17例。观察各证型一般资料、睡眠脑电图主要参数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的差异性。结果:原发性失眠中医证型间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60岁以上为发病高峰。各证型睡眠脑电图参数睡眠总时间(TSA)、睡眠潜伏期(SL)、觉醒时间(ATA)、睡眠效率(SE)、S1期、S2期、异相睡眠(REM)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阴虚火旺证患者TSA、ATA、SE均低于心胆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证患者SL、TSA、SE均低于心胆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证患者S1高于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P0.05),S2、REM均低于心胆气虚证(P0.05);阴虚火旺证患者S1高于心脾两虚证(P0.05),S2低于心脾两虚证(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中医各证型与睡眠脑电图TSA、SL、ATA、SE、S1、S2、REM等主要参数,存在相关性;阴虚火旺证与S1、S2、PSQI评分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22-1025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不同证型间脑内神经递质的差异。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30名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分组,另设31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对各组患者及对照组进行检测,分析不同证型间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乙酰胆碱受体(AchR)、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强兴奋介质(EXC)、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深抑制介质(INH)9种神经递质及相关递质比值的差异。结果:肝郁化火、肝郁脾虚GABA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其他组Glu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肝肾阴虚AchR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心脾两虚5-HT值显著高于肝肾阴虚(P0.05);脾肾阳虚NE值显著高于肝郁化火、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其他、正常组(P0.05);肝郁化火DA值显著高于心脾两虚(P0.05);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其他组DA值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5);肝郁化火INH值显著低于肝郁脾虚及正常组(均P0.05)。相关神经递质的比值中,脾肾阳虚组GABA/Glu值显著高于肝郁化火、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及正常组(均P0.05);肝郁脾虚5-HT/DA值、NE/DA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脑内神经递质及其相关比值的差异可为神经症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临床进一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16S rDNA技术研究高良姜、红豆蔻、大高良姜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微生态-调节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寒证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阳性组,高良姜组,红豆蔻组和大高良姜组,连续给药2 d,末次给药12 h后采集大鼠粪便,提取肠道菌群DNA,于Hiseq2500 PE250测序平台进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结果 (1)高良姜组、红豆蔻组和大高良姜组的菌群结构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其中红豆蔻组与大高良姜组菌群结构具有更高的相似性。(2) 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可改善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降低埃希氏-志贺菌属、拟杆菌属等有害菌的丰度,提高乳酸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3)起到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指示物种可能是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分段丝状菌属。结论 (1)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亲缘关系相关,红豆蔻与大高良姜的亲缘关系相关性更密切。(2) 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发挥抗胃溃疡寒证的作用与调控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从蚕沙含有的微生物角度探讨其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ADH,CRP及空肠中AQP3的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鼠粪便及蚕沙药材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DH,CRP含量明显升高(P0.05),AQP3含量明显降低(P0.05),给予蚕沙后ADH,CRP,AQP3均回调。大鼠粪便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指数最低;同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门到属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且模型组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明显增加(P0.05),而Marvinbryantia菌属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低、高剂量组变形菌门明显降低(P0.05),蚕沙低、中、高剂量组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明显降低(P0.05),且蚕沙高剂量组毛绒厌氧杆菌属、Intestinimonas、Marvinbryantia明显增加(P0.05);蚕沙药材测序显示,勒克菌属、泛菌属、短状杆菌属、西姆惠菌属、哈特曼杆属、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橙单胞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在蚕沙药材中相对丰度高,而在大鼠粪便中基本不存在或存在较少。因此,蚕沙可能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发挥治疗湿阻中焦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蚕沙药材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化瘀通阳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16只。模型复制组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0只大鼠随机分为化瘀通阳组和模型组,每组5只。化瘀通阳组予浓度为0.54g/ml化瘀通阳方2ml保留灌肠,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肠,连续10天。干预结束后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并采集大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结构紊乱,黏膜下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化瘀通阳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可见个别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升高、属水平和种水平普雷沃氏菌属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化瘀通阳组大鼠结肠TDI评分降低、属水平普雷沃氏菌属及种水平鼠乳杆菌增加、苯丙氨酸降解减少、赖氨酸生物合成增加(P0.05或P0.01)。Lefse分析模型组差异菌为梭菌属、Turicibacter、Faecalibaculum,化瘀通阳组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属和Akkermansia。结论化瘀通阳方可以促进UC大鼠肠黏膜愈合,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变化,其机制可能与乳杆菌属和Akkermansia的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寐证不同证型与客观睡眠状态的关系,为不寐证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按照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分为肝郁化火证组、痰热内扰证组、阴虚火旺证组、心脾两虚证组、心虚胆怯证组各20例,采用多导睡眠仪对各组客观睡眠状态进行监测。结果:肝郁化火证组入睡后觉醒时间、转醒次数较其他4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内扰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高于其他4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证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REM密度、REM潜伏期较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证组睡眠潜伏期、清醒时间、N1时间与其他4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虚胆怯证组N1时间百分比与其他4组相比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睡后觉醒时间、转醒次数与其他4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不寐证5种证型与客观睡眠状态具有相关性,客观睡眠指标可以为不寐证的辨证分型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3种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血清微量元素、病程、饮食、便秘、失眠等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心脾积热型、阴虚火旺型、气血亏虚型3组,检测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及血清铁等指标,同时调查患者的病程、饮食习惯、有无失眠、有无便秘等情况,分析相关因素在3种中医证型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复发性口腔溃疡气血亏虚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心脾积热组及阴虚火旺组(P﹤0.05);心脾积热组患者血清IgA水平明显高于阴虚火旺组及气血亏虚组(P﹤0.05);心脾积热组患者血清C3水平明显低于气血亏虚组(P﹤0.05);气血亏虚组患者血清Fe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心脾积热组(P﹤0.05);心脾积热组及阴虚火旺组患者饮食失调情况较气血亏虚组明显严重(P﹤0.05);心脾积热组患者便秘病例数明显多于阴虚火旺组及气血亏虚组(P﹤0.05);3组患者血清IgG、IgM、C4水平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失眠病例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282)。结论:3种中医证型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在病程、血清IgA、C3、Fe、饮食习惯、便秘史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