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方法:采用Ficoll-paque(1.077 g/m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20?S/DMEM培养,培养至48 h换液并将其上清加入另一培养皿继续培养.观察2个时期细胞贴壁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期细胞.结果:密度梯度法分离来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可观察12 h即可见少量细胞贴壁生长,绝大部分MSCs在96 h内完成贴壁,经传代纯化第1、2个48 h贴壁细胞均可培养出形态呈较均一长梭形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中CD44 细胞比例占7.1%、CD34 占28.9%,而在第1个48 h贴壁细胞CD44 、CD34 比例分别占47.2%、6.7%;而第2个48 h贴壁细胞CD44 、CD34 分别占53.3%、4.6%.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分离培养,贴壁细胞稳定表达MSCs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2.
Chen Z  Bai H  Pan YZ  Wang CB  Zhao Q  Hu XY  Ma X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9):602-605
目的 观察辐射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的自噬反应。方法 应用Annexin- Ⅴ/PI双标法检测0、2、4、8、10Gy X线照射后4 h hBMMSC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0、8、10Gy X线照射后4h的hBMMSC自噬形态学变化,以经典的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处理组作为阳性对照,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MAPLC3,简称为LC3)mRNA表达。结果 在低于8 Gy的剂量范围内,hBMMSC的凋亡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坏死率和死亡(凋亡+坏死)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升高幅度较小。当剂量增至10 Gy时,凋亡率升至最高,而坏死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幅度增大。并且整体凋亡率变化比坏死率明显。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中偶见自噬泡(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合称为自噬泡)出现,而照射组及阳性对照组中均可见明显自噬泡聚集,8 Gy照射组的自噬泡阳性细胞比例为(71.67 +7.64)%,高于10 Gy照射组的(56.67±7.6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中Beclin1 mRNA和LC3 mRNA表达水平均很低,而照射组及阳性对照组中两个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且8 Gy照射组(0.518±0.005、0.408±0.006)表达水平高于10 G照射组(0.441±0.002、0.360±0.019)%。结论 辐射应激可以诱导hBMMSC的自噬反应,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自噬可能对hBMMSC有放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技术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umibih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BC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UBCMSCs,MDEM(低糖)培养基加20%新生小牛血清培养并传代,进行观察并应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结果:将密度梯度离心收获的单个核细胞接种培养后,24h后即可见有少量细胞贴壁,呈圆形;48h后贴壁细胞增多,少量贴壁细施形态呈单极梭形突出;反复换液后梭形细胞明显增多,最后获得均一的贴壁细胞。培养6天后细胞开始呈对数生长。在单个核细胞中,CD44^ 细胞的比例占16.8%,CD34^ 为29.6%;经培养14天后,CD44^ 细胞显著增多,占54.4%,而CD34^ 细胞的比例降至6.0%。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直接贴壁法可在体外分离培养UBCMSCs,可望用于大量制备人源性MSC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UC-MSCs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4例。UC-MSCs组患者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UC-MSCs治疗,安慰剂组患者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WOMAC、Lysholm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注射UC-MSCs后的软骨缺损变化情况以及安全性等。结果治疗6、12个月,UC-MSCs组患者的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患者的WOMAC、Lyshol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UC-MSCs组患者的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膝关节腔内注射UC-MSCs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较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骨、脂肪、软骨、肌肉以及内皮细胞,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目的:建立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材料:健康新生儿脐带血(来源于无锡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临产室,均征得产妇及其家属同意)70例,每例40mL;低糖基本必需培养基(Gibco),胎牛血清(Gibco),青链霉素(Gibco),胰蛋白酶(Gibco),FITC标记的小鼠抗人CD29、CD105、CD106(Ancell)单克隆荧光抗体和PE标记的小鼠抗人CD34、CD44、CD45、CD19、HLA-DR(Immunotech)单克隆荧光抗体,Ficoll分离液(Pharmacia)。方法:实验于2005-02/2005-12在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①脐血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健康新生儿脐带血共70例肝素(25u/mL)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其中60例沉淀细胞用细胞培养液(低糖基本必需培养基 50g/L胎牛血清 10g/L青链霉素)重悬,另10例用高糖基本必需培养基重悬(其余培养条件相同)。细胞长到80%融合时,以1.0×107个/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扩增培养。②胎牛血清包被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的影响:取生长状态良好、纯化后对数生长期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血清包被组和无血清包被组,分别观察其贴壁率。③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和生长曲线:在相差显微镜(OLYMPUS CK40)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数码成像系统(OLYMPUS DP50)摄像记录。④免疫表型:取扩增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EPICS-ALTRA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高糖组和低糖组细胞的生长状态。②观察不同时间点胎牛血清包被组与未包被组细胞的贴壁情况并分别计算贴壁率。结果:本实验总共培养和分析了70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样本。由于10例予含高糖的培养基培养的标本均未获得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故未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按照本实验所建立的培养体系,约20%的样本成功培养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在培养2周后可达到融合,一般其倍增时间为3~4d,传代后7~8d即可达到融合。②扩增至第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结果显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均一稳定地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抗原标记: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CD34,CD45,CD106,HLA-DR,这与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标记相一致。③血清包被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显著高于无血清包被组(P<0.01)。结论:脐带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够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有效来源。高糖可能抑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和扩增。  相似文献   

6.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优化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目前所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标准,且培养效率较低.目的:拟对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5/2008-04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5份脐带血标本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顺产或剖宫产胎儿.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分别从脐带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细胞接种后,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L-DMEM和MesencultTM不同培养基,在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20%)、不同细胞接种密度(5×106,1×107,5×107,1×108)下进行细胞培养.细胞传至第3代诱导成骨,行Von Kossa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离方法、培养基、胎牛血清浓度、种植密度分离培养细胞的效果,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及成骨情况.结果:与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比较,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P<0.01),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细胞原代培养时间显著短于另2种方法(P<0.01).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TM培养基,T25培养瓶中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培养效率高于其余各种条件组合(P<0.01).贴壁细胞表达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90及CD133,经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Von Kossa染色可见黑色矿化结节.结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可以获得较多数量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 TM培养基、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可以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年龄的增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受到影响,并对供体损伤较大,寻找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研究热点,而脐带血中是否含有间充质干细胞仍存在争议.目的:拟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方法:无菌条件下,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标本,收获中间层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索、L-谷氨酰胺的DMEM基础培养液,再经反复贴壁纯化,除去悬浮生长细胞,得到较多呈融合状态的贴擘细胞,待细胞达60%~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分别取第1,5,9代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分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匀,呈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第1,5,9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105和CD166,低表达CD34和CD45:接种后5 d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9 d后数量减少,群体倍增时间为(53.5±8.32)h;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在细胞活力方面1~7代摹本相似(P>0.05),至第9代细胞增殖活力稍下降,但仍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证实可在体外成功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第1~9代细胞均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同时,促进种子细胞与材料复合物内血液供应的重建成为研究的关键。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研究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促进血管生成有着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体外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KDR、v-WF染色鉴定。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1.5cm长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和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进行对照。植入后4,12周分别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X射线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以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形态明显改变,胞体逐步回缩,立体感增强,内皮细胞标志物KDR、v-WF染色结果阳性。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复合培养植入后,4周时新骨已开始形成,12周时有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板层骨,骨小梁形成,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而对照组支架材料降解较慢,未见新生血管。说明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联合移植能够促进移植物内血管生成,较好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关节软骨创伤难以自行修复,传统疗法因修复的组织以纤维软骨为主,缺少正常透明软骨的力学性能及耐用性.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的首要条件,为此拟建立一套较为简便、有效和实用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探讨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9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完成.①细胞来源:无妊娠并发症足月分娩后的胎盘脐静脉血,均征得供者同意,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穿刺抽取15 mL脐带血,密度梯度法分离吸取分层界面的白色环形絮状物,其中富含单个核细胞,离心后沉积细胞用含15%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悬浮,调整细胞密度为1×109 L-1接种于25 T培养瓶内,放置在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72 h后更换培养基,去除红细胞及其他未贴壁细胞,至70%~80%融合时传代.③实验评估:取传至第2代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增殖能力检测;加入含终浓度为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5%胎牛血清的DMEM软骨细胞诱导培养基,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诱导后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细胞形态学观察: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接种24 h少量贴壁,近似圆形或短梭形;体外培养3 d后可见分散的间充质干细胞小集落,集落细胞为长梭形,呈放射状生长;2周后细胞集落彼此融合,呈旋涡状或菊花状生长.传代后3周细胞基本融合成层.②细胞增殖能力检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8~12 h贴壁,7~13 d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16~19 d进入平台期,扩增速度快于原代培养,倍增时间为8.5 d.③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12 d,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分泌少量细胞外基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现软骨细胞特点,多边形,外围被分泌细胞外基质所围绕,呈蜘蛛网样.结论:从人脐带血中成功分离获取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条件培养液诱导短期内可获得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浅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采用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6例脑瘫患儿为对象探讨临床护理体会。结果采用正确的给药方法加之正确的护理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智力、肢体协调能力的恢复。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及术中、术后护理,可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由人脐静脉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的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诱导,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RT-PCR鉴定诱导后细胞。结果: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有明显的肌丝,横纹样结构形成,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位置,胞质中可见富集的糖原颗粒及线粒体结构。免疫组化可见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RT-PCR方法显示能表达缝隙连接膜通道蛋白Connexin-43基因。结论: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经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结构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少,因此课题立项设计之一即如何得到足够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避免细胞培养过程中因动物血清造成的病原体污染和异种血清所致的过敏反应.目的:拟建立脐带血血清培养系统,以实现体外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目标.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09/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12份骨髓标本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提供,6例采自正常供者,6例采自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肿瘤患者.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未抗凝的脐带血,静置待血凝块完全析出后吸取血清,离心弃沉淀,取各项病原微生物检测均呈阴性的脐带血血清用于细胞培养,临用前56℃水浴灭活30min.抽取正常供者和肿瘤患者的骨髓液100mL/份,采用Ficoll Paque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脐带血血清的DMEM/F12进行传代培养.传至第3代低温、液氮冻存,4~8周后予以解冻复苏,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锥虫蓝染色后,加入成骨诱导体系培养14d,碱性磷酸酶染色;加入脂肪诱导体系培养14d,油红O染色.主要观察指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情况.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培养至第4代,接种后两三天为生长潜伏期,3~5d为对数增殖期,5~7d细胞生长缓慢进入平台期.采自正常供者和肿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前后扩增数量均基本相似(P0.05),细胞存活率均96%,CD29、CD73、CDl05阳性率均90%,CD31、CD34、CD45阳性率均5%,诱导2周后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阳性率均85%.结论:应用灭活脐带血清培养体系可成功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且冻存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为寻找最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比较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细胞表型及多项分化功能方面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1]实验材料:脐带血30份及正常骨髓30份均取自正常自愿捐献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及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0.20自体血清,1m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三四天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经胰蛋白酶 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并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别.结果:[1]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形态即成长梭形,第3代后与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2]培养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检测与脐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显示,CD166、CD29、CD54表达增高,CD13、CD34、CD45表达降低.[3]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成功率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快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后期培养过程中脐带血来源问充质干细胞增殖慢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且分化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速度、培养成功率上虽然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在细胞表型及分化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脐带血 (HUCB)中含有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 ,探究其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血 ,经肝素抗凝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 ,以偏酸性的MesencultT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层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结果 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破骨样及间充质样的细胞 ,间充质细胞为成纤维样的细胞形态 ,并表达MSCs相关的抗原 (CD2 9、CD4 4、CD1 6 6 ) ,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 (CD34 、CD4 5) ,这与源于骨髓的MSCs一致。结论 脐带血来源的MSCs能在体外培养、扩增 ,而用于满足实验和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腐胺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分化的影响,以期建立一种新的MSC成骨分化诱导体系。方法:采集3份健康人骨髓MSC,应用MTT实验检测腐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分为:1腐胺组(100μmol/L腐胺),2阳性对照组(加入以地塞米松、抗坏酸磷酸盐和β-磷酸甘油组成的标准诱导体系),3阴性对照组(未加腐胺体系),MSC培养1周后应用PCR法检测细胞Runx-2表达水平,2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原位组织化学染色,并将部分细胞裂解后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蛋白质浓度。此外,以标准成脂分化诱导体系为阳性对照,MSC培养体系中加入腐胺,培养2周后油红O染色,观察腐胺诱导MSC成脂细胞分化作用。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腐胺促进人骨髓MSC增殖,且效应呈浓度依赖性。腐胺(100μmol/L)培养MSC 1周后,细胞Runx-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2周后,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呈现明显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单位细胞蛋白质浓度内酶活性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87±0.012 vs 0.52±0.010)(P0.01),也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0.83±0.029)(P=0.02)。在该浓度下,油红O染色显示腐胺组MSC未发生脂肪细胞分化。结论:腐胺可促进MSC增殖并促使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可作为MSC体外成骨细胞分化新诱导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为避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应用异种血清的排斥以及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效率,制备脐带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比较脐带血清和成人自体血清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10/2008-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16份骨髓标本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提供.方法:采用Ficoll Paque细胞分离液从16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含体积分数为10%脐带血清、成人自体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取第4代细胞进行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计数和细胞周期.③表面标志物的鉴定.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成脂情况.结果:①脐带血清组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优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0.05).两种血清培养条件下,只有少数细胞处于活跃的增殖期,脐带血清组S期细胞多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0.05).②脐带血清组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均在90%以上,高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0.05);而CD31、CD34、CD45的阳性率均在2%以下,CD31阳性率低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0.05).③脐带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阳性率和脂肪细胞阳性率均高于自体血清组(P<0.05).结论:脐带血清组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比成人自体血清组高,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对老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及其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只6月龄大鼠为青年组,饲养6月后取材;12只27月龄大鼠分为运动组、老年组,运动组大鼠给予运动跑台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ELISA检测血清骨代谢标志物NTX、PINP、BLAP、TRCAP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骨显微CT检测骨微结构;RT-PCR、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Ⅱ、p62 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血清骨形成标志物PINP、BALP水平均降低(P<0.01),左侧股骨骨密度降低(P<0.01),左侧胫骨骨小梁数量(Th.N)及骨小梁体积比(BV/TV)指标均降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体相关m RNA及其蛋白Beclin1、LC3-Ⅱ、p62表达量均上升(P<0.01);与老年组相比,运动组血清骨形成标志物PINP、BALP水平均升高(P<0.01),右侧股骨骨密度(BMD)升高(P<0.01),右侧胫骨骨小梁数量(Th.N)及骨小梁体积比(BV/TV)指标均升高(P<0.01),骨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组(OVX组)、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脉冲电磁场组(PEMF组),每组8只。OVX组和PEMF组均通过切除双侧卵巢构建骨质疏松动物模型。PEMF组予以脉冲电磁场干预,参数设置为频率8Hz,强度3.82mT,每次干预40min,每日1次,每周5天,共12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大鼠雌二醇(estradiol,E2)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左胫骨行HE染色,右胫骨行Micro-CT骨扫描及骨微结构定量分析,左股骨及第5腰椎行骨密度检测,右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eclin 1、LC3、P62、Run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脉冲电磁场治疗可提升E2和BALP水平,减少骨质流失。Micro-CT骨扫描和HE切片染色表明脉冲电磁场可增加骨小梁数目、骨体积分数,降低骨小梁分离度,改善骨微结构。与OVX组比较,PEMF组的Beclin 1...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的众多研究都是通过体外加入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但该方法细胞因子用量大,成本高,随着培养次数的增加,其成软骨潜能明显降低。 目的:混合培养人关节液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共培养系统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和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菌操作下抽取健康志愿者的膝关节液,将其与P3代细胞混合用于实验,分为3组,关节液+完全培养基,关节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培养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培养基。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天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结果与结论:人关节液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椭圆形,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说明关节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正性促进作用,关节液中可能含有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