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产生的缺血预适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有近期及远期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113例,介入术组(6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非介入术组(45例)没行再灌注治疗。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48h有否心绞痛发作,再分为心绞痛阳性和心绞痛阴性两亚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介入术组的心绞痛阳性和心绞痛阴性两亚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酶峰值、心源性死亡、左室射血分数以及随诊期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介入术组的AP阳性亚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酶峰值及达峰时间均较低、左室射血分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期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死亡似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保护作用不显著,对没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近期预后,但远期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6例,每组均给予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比索洛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14 d,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FS、CO、左室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率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素B2、肿瘤坏死因子-α、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和心输出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P0.05),其中治疗后比索洛尔组较对照组显效更明显(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治疗药物,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和出院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浆脑钠肽水平将病人分成4组,A组22例、B组35例、C组30例、D组27例。测定4组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6min步行距离,并进行心功能分级。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并记录病人心脏不良事件情况。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人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6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和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C组和D组升高(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钠肽水平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6min步行距离及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5,-0.877,P 0.05),与病人出院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0,0.956,P0.05)。结论脑钠肽和老年心力衰竭病人6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和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出现有关,为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DCM心衰患者86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DCM Ⅰ~Ⅱ级46例(A组),Ⅲ~Ⅳ级40例(B组),观察HCY水平与DCM患者心功能分级、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BNP)、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A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B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P均<0.01).两组HCY、BNP水平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说明治疗后此两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A组治疗后HCY、BNP水平低于B组(P均<0.01),说明心衰程度轻者HCY、BNP水平较心衰程度重者对治疗反应更敏感.两组随访(24.0±8.3)个月.A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5例(32.6%),B组为19例(47.5%).HCY水平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DCM心衰患者血清HCY高于正常,且与BNP水平、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有关,可成为DCM心衰严重程度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 EF)患者嗜铬粒蛋白A(Cg A)的影响,探讨Cg A在HFp EF患者中的价值及比索洛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比索洛尔加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治疗。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Cg A水平、监测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g 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经(LVESD)、E峰、A峰、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观察指标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7.87%vs.63.63%,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HFp EF患者效果显著,Cg A为HFp EF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充血性心力衰竭(HFpEF)与射血分数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左室结构和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入选HFpEF及HFrEF患者各40例。入组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经核素心血池显像测定分级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后心率(HR)及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射血时间(TPER)最大变化率。比较HFpEF及HFrEF患者6个月预后,观测HFpEF患者6个月后LVEF变化。结果 HFpEF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显著小于HFrEF组(均P<0.05);HFpEF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大于HFrEF组(P<0.05);HFpEF组LVEF在静息及各负荷值较HFrEF组高(P<0.05),但LVEF最大变化率与HFrEF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PER最大变化率及TPER最大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HFpEF组6个月后存活患者有3例LVEF低于50%,发生率为9%。 结论 两组左房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FrEF组静息LVEF明显低于HFpEF组,但两组左室收缩功能储备基本一致,部分HFpEF患者可演变为HFrEF患者。  相似文献   

7.
2016年ESC心力衰竭指南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将心力衰竭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及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根据对射血分数保留、中间值及降低的心力衰竭在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可能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及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中间和过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9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检测cTn 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按cTn Ⅰ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心功能分级、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排血量(CO)值的差异.结果阳性组的心功能Ⅲ级、Ⅳ级、病死率均高于cTn Ⅰ阴性组(P<0.05或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各项指标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n Ⅰ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房功能。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2018年1—12月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31例及正常体检者32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容积指数、E峰、A峰、计算E/A值;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间隔侧的e’值,计算E/e’值;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获取左房纵向应变曲线,分别记录两组的心室收缩期左房峰值应变、舒张早期左房峰值应变及心房收缩期左房峰值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左房容积指数及E/e’值均显著增加;而心室收缩期左房峰值应变、舒张早期左房峰值应变及心房收缩期左房峰值应变均显著降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收缩期左房峰值应变与血浆脑钠肽及左房容积指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无创定量评估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房功能障碍,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CHF患者120例(实验组),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0例,Ⅲ级48例,Ⅳ级32例,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H-FABP水平。实验组随访20个月,将H-FABP>10μg/L作为阳性,≤10μg/L作为阴性。观察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实验组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13±4.97)μg/L vs(0.18±0.21)μg/L,P<0.01];H-FABP随着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H-FABP水平与B型利钠肽呈正相关(P<0.01)。实验组出院后随访20个月,H-FABP阳性患者病死率、CHF再住院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FABP水平是20个月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检测血清H-FABP可判断CHF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左室四极电极与普通双极电极在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入选48例心肌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入左室普通双极电极组及左室四极电极组,行双心室同步化治疗,比较术后12与24个月2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评估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统计随访期间2组病死率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治疗率。结果:术后12及24个月,四极电极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BNP均较双极电极组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4个月,双极电极组死亡4例(17.4%),四极电极组死亡2例(8.0%);四极电极组再住院治疗率为24.0%,双极电极组再住院治疗率为43.5%。2组病死率、再住院治疗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左室四极电极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脏超声的诊断情况。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正常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采取心脏超声诊断。观察并对比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峰值、A峰值及E/A比值。结果研究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相较于对照组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峰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E/A比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脏超声诊断可检测左室内径、射血分数、E/A峰值及其比值等指标,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1月收治的APE患者60例,其中高危组14例、中危组26例和低危组20例.均于确诊后未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前检测血清H-FABP(>6.5 ng/mL判定为阳性);同时检测心率、SaO2、PaO2、D-二聚体(DD),并于就诊后24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低、中、高危组心率、DD、H-FABP呈显著递增趋势,SaO2、PaO2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或0.01);H-FABP阳性与阴性者的呼吸困难发生率及右心室功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FABP检测对于APE诊断明确者可用于病情判定、预后评估,与超声心动图等联合检测可对APE进行更为准确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旨在筛选中重度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病例149例,其中1年内全因死亡的患者63例,生存患者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血红蛋白、尿肌酐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BMI降低的患者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比例、BNP水平低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18.5 kg/m2)、NYHA心功能分级、BNP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5.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占所有心力衰竭的40%~60%,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室充盈受损。相对于射血分数值,心室舒张期充盈的异常程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更相关。超声心动图是临床评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现主要对超声心动图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充盈压的评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的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心室重构的关系,探讨BNP在急诊PCI治疗AM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08-06-2009-02,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入院即时及出院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并根据PCI治疗后7 d的BN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0 ng/L,B组为100~400 ng/L,C组>400 ng/L.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评估左室功能及心室重构.结果:BNP水平与AMI病变范围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CI治疗后不同心肌梗死部位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3组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比较,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BNP增加的程度与梗死的范围呈正相关;AMI患者急诊PCI后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BNP水平可能可以作为患者左室功能及心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285例,非心力衰竭组218例,观察各组血液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分别按照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值及血尿酸(UA)值分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T-pro BNP与血尿素氮(BUN)(r=0.25,P0.01)、肌酐(Scr)(r=0.24,P0.01)、UA(r=0.11,P0.05)等指标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尿酸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OR为1.93(95%CI:1.16~3.21,P0.05)。结论心力衰竭组患者高尿酸血症比例高于非心力衰竭组,UA水平与NT-pro BNP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是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心力衰竭患者 6 8例 ,缺血性心脏病为A组 (n =33) ,瓣膜性心脏病为B组 (n=35 ) ,A、B两组分别用卡维地洛治疗 1个月、2个月、3个月时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指标。结果 A、B两组分别治疗在治疗 1个月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LVEF比较均为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 3个月时均为P <0 0 5 ,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A、B两组相比较P >0 0 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该试验证实卡维地洛对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与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相同。可推断卡维地洛显著改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与心脏超声两种方法,观察心力衰竭患者不同阶段心脏射血分数的变化规律,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心脏射血分数的差异。方法连续性入选心力衰竭及其高发危险因素患者206例,按心衰分期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发危险因素组(A组)、器质性心脏病组(B组)、症状性心衰组(C组)、难治性心衰组(D组)4组。应用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及心脏超声方法分别测量4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脏超声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随着心衰分期的进展,两种方法测得的射血分数差别逐渐增大。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测量射血分数的重复性好于心脏超声法。结论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测量射血分数更有优势,用以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可能提高心衰患者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监测,从而预测心功能情况,并指导中药参芪汤的临床应用.方法 75例心力衰竭病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病人血清中β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随机分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1阳性组)40例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1阴性组)35例.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应用基础上加用中药参芪汤.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β1阳性组心率明显高于β1阴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1阳性组心率与β1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β1阳性组LVEDD、LVESD高于β1阴性组(P<0.05),LVEF显著低于β1阴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LVEF较治疗前提高(P<0.01).β1阳性组LVEDD、LVESD和LVEF与β1阴性组治疗无统计学意义(P>0.05).β1阳性组治疗后血清中抗心脏β1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β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对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病人的临床过程,提示参芪汤在心力衰竭病人治疗能起到活血化瘀,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减轻心室重构、提高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射血分数抗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