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试述《内经》中情志护理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荣  刘佰丽 《陕西中医》2002,23(7):659-660
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的理论基础 ,则有利于推动临床的心理护理 ,从而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内经》为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 ,《内经》中的心理调护是以唯物观 ,整体观及藏象理论为基础 ,具有丰富的心理学 ,独特的心理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现就《内经》中唯物辩证的神形观 ,脏腑系统理论的心理整体观及其总结创立的心理治疗护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 形神合一的辨证唯物观  《内经》认为 ,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 ,以及气血所构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论述进行探析,认为《内经》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对现今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对于足阳明之脉与精神情志疾病的关系有诸多论述,《素问.阳明脉解》、《素问.脉解》中已有机理解释。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剖析,从中发掘足阳明胃脉病变产生的精神情志病候的3种类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希冀对临床诊治精神情志病候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172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的情志学说总结了汉代以前祖国医学关于情志致病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后世对异常情志的产生及其致病机理已有一定阐发,而有关情志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尚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本文拟结合临床实际,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近代医家据《内经》理论治疗耳鸣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脏腑、经络、情志三方面的治疗现状,提出在利用五脏生理特性治疗耳鸣方面仍有缺陷;在针刺的穴位选取、特殊刺法、疗效判定方面与《内经》有明显差异;在用情志生克治疗耳鸣方面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指出进一步挖掘继承《内经》的理论精髓,是中医耳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钱会南 《中医药学刊》2001,19(6):546-547
强调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内在联系,突出情志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密切关系,阐发精神疾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重视精神疾病诊疗的几方面特征性,探讨分析了《内经》精神疾病理论特色。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精神异常的重要因素,异常情志刺激可直接造成内脏损伤,或神失所藏。目前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弘扬《内经》理论,拓展中医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精神疾病理论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内在联系,突出情志因素与精神痰病的密切关系,阐发精神疾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重视精神疾病诊疗的几方面特征性,探讨分析了《内经》精神疾病理论特色.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精神异常的重要因素,异常情志刺激可直接造成内脏损伤,或神失所藏.目前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弘扬《内经》理论,拓展中医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挖掘李东垣对《内经》"肠澼下血"的理论阐发及其临床应用,为经典应用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疏理《内经》肠澼下血理论,解读《脾胃论》的经典阐述。结果:李氏对肠澼病症表现及病机阐发均有独到见解,创立肠澼下血主方配伍精当、法度严谨,临床加减应用考虑全面、应用灵活。结论:李东垣对《内经》肠澼下血理论具有较好的继承和创新,对该病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内经》中有关预防情志病证发生和指导情志病证治疗的理论进行总结,认为保持心神宁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预防情志病证的发生;用以情胜情法和转移情志法有助于情志病证的治疗。这些具有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在很长时间内,医护不分家,使护理理论隐含在医理之中,因此,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内经》理论对中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阴阳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护理过程中注意抵御外邪的入侵、从针刺禁忌谈整体护理观、情志护理这四个方面论述《内经》护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强调"百病生于气"这一《内经》理论在治疗中下焦疾病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病案举例,案例分析,介绍"百病生于气"这一《内经》理论在实际指导临床中的重大意义,明确作者观点。结果应用"百病生于气"《内经》理论在病因分析、治疗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百病生于气"《内经》理论指导临床,为治疗疾病,研究病因,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一本法书,其理论具有标准、圭臬以及方法论之效力,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正如孟庆云教授所说:《内经》就是以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参与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于临床实践,也以此赋予中医理论的特色。[1]笔者在30多年的《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认真体会《内经》所揭示的一些基本理论,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内经》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谈点个人的体会,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理论高深玄妙,在《内经》中所论抽象,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提及较少。为了发挥"气街""四海"理论在经络系统中指导针灸治病的特色优势,以针灸临床治疗情志病为切入点,应用"气街""四海"理论探讨其病机、指导用穴。  相似文献   

16.
原生态情志疗法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情志疗法知识。这些情志疗法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内经》情志疗法形成的基础,对《内经》情志疗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情志疗法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情志疗法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医情志疗法奠定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最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和法"是古代哲学"和"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属于广义"和法"范畴。"和法"是《内经》治则治法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经》"和法"包括"和天人之法""和阴阳之法""和脏腑之法""和气血之法""和营卫之法""和情志之法"等。"针刺"是《内经》"和法"主要的治疗手段,此外还包括"药物""饮食""情志"等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以重整体、重平衡、重协调为特征的"和法"对于涉及多因素、多系统的复杂性疾病以及病理未明确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治神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五脏藏神理论是《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的核心,基于该理论辨治情志疾病对于中医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述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思想的认识,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