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炎症性疾病,并且有很长的无症状期,其最终可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源性猝死以及脑卒中。如何早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其进展成为关键。由此众多学者提出了易损血管的概念。易损血管更早于易损斑块,这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疾病的早期治疗非常有意义。现就易损血管学说及易损血管的诊断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直不断探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积极探索易损斑块、易损病变、易损患者的识别方法,减少心血管事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是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近期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显示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冠状动脉不同部位发生易损斑块的概率不同。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斑块容积,但是对斑块成分的影响仍不明确。目前仍无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3.
薛飞  袁建新  元小冬 《山东医药》2008,48(4):108-109
近年研究发现,许多脑缺血事件源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也称易损斑块.易损斑块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卒中或血管性痴呆,甚至严重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易损斑块组56例,非易损斑块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发病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预后,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其入院后7、14、30d时NIHSS评分、mRS评分、梗死灶体积,观察分析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结果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7、14、30d NIHSS评分及mRS评分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大面积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易损斑块患者病情重、预后不良,动态观察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病情变化程度能够更充分的预测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易损斑块是一种不稳定、易破裂、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动脉血管病变。它具有特征性的薄弱纤维帽与较大脂质核心,是引发一系列不良心血管事件、威胁患者生命的罪犯斑块。新兴数据表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由传统血管造影术无法检出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因此,敏感、特异地识别易损斑块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类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发展使诊断易损斑块成为了可能。综述阐述了易损斑块的基本概念及病理特点,总结了近年来各类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主要的局限性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首发表现,识别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高风险患者是当代心血管成像的主要挑战。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价易损斑块,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开发的易损斑块特点包括:斑块体积大、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化及餐巾环征。现介绍易损斑块详细形态特点及其临床价值,同时描述非侵入性检查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易损斑块检测的最新进展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每年约有2 000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ACS的主要启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这一概念,即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9.
<正>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研究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44例(46例次),术前常规行颈部血管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和(或) DSA检查,术后观察斑块大体形态并行组织病理苏木素-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设定斑块易损分数评分标准:依据CDU评估斑块形态、回声、纤维帽完整与否、有无溃疡、血管狭窄程度分别赋值以0~3分,计算责任斑块的易损分数,并以易损分数 4分为易损斑块,易损分数≤4分为稳定斑块;依据术后组织病理HE结果,将其分为易损组(36例次)和稳定组(10例次);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卒中患者33例(35例次)与非卒中患者11例(11例次);依据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评估斑块内微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易损分数及易损斑块比率的差异;采用Kappa值评价CDU与组织病理HE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易损组与稳定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神经系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易损分数:易损组明显高于稳定组[6. 00(5. 00,7. 00)]分比4. 00 (4. 00,4. 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 031,P 0. 01);卒中患者易损分数明显高于非卒中患者[6. 00(5. 00,7. 00)分比4. 00(4. 00,5. 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116,P=0. 002)。(3)诊断效能:CDU易损分数判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为88. 9%,特异度为8/10,阳性预测值为94. 1%,阴性预测值为8/12,约登指数为68. 9%,CDU与组织病理HE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0. 642,P 0. 01)。(4)新生血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见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易损组中微血管密度高于稳定组[(2. 84±1. 56) mm~2比(1. 38±0. 61)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507,P 0. 01)。(5)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卒中患者中易损斑块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88. 6%(31/35)比3/11;χ~2=13. 286,P 0. 01]。结论运用血管超声判断斑块易损分数可准确、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且易损斑块中可见新生血管形成,为临床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调控血管局部病变及全身炎症状态。一些促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使斑块纤维帽的抗张强度降低,坏死脂质内核增大,血管机械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另一方面,炎症反应的激活和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内皮功能不全、斑块侵蚀进而导致血栓形成。该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并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胆固醇结晶和脂质递质、血管剪切力、血管新生及斑块内出血等。此外,机体还存在一些抑炎性分子,能避免易损斑块向破裂或侵蚀进展。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影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以炎症反应为靶点,筛选出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并干预,或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转向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对比增强超声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已成为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新技术之一.文章就对比增强超声的原理及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新生血管形成和易损斑块评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准确评估及有效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是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易损斑块中水解的底物,可介导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释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是易损斑块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IGFBP-4在易损斑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判断易损斑块和预测MACEs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危患者86例(4~7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血管成像结果筛查责任血管,分为易损斑块患者79例和非易损斑块患者47例,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危险因素和ABCD2评分,分析中高危人群(ABCD2评分≥4分)易损斑块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4分和责任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46.7%vs 20.8%,90.0%vs 54.2%,P<0.01);当ABCD2评分≥4分时,易损斑块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83.3%vs 8.0%,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能提高短期内TIA患者脑梗死的预见风险。  相似文献   

16.
易损斑块(VP)已被广泛认为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侵入性或非侵入性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已经成为检测VP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血管内超声对易损斑块评估的优缺点进行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1])。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内超声在心导管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在体观察斑块组成以及识别血栓和斑块破裂,有助于加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但是,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常常没有先兆症状,如果我们能够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之前检出易损斑块,并进行临床干预使之稳定,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将大大减少。血管内超声下,含有无回声区脂质软斑块、薄纤维帽和正性重构被认为斑块易损的标志。当然,我们不仅要关注于局部病变性质的判断和处理,而且要着眼于整个冠状动脉和相关的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与稳定斑块相比,容易破裂的斑块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大斑块体积,低衰减斑块,餐巾指环标志,正性重构和点状钙化,这为在导致临床事件之前运用非侵入性成像识别易损斑块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笔者就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血管事件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被认为是许多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直接原因。在过去几十年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逐渐被运用于准确识别易损斑块,OCT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血管内成像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及良好的组织相关性。现就将OCT评价易损斑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