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干预组 分别按给与常规护理和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90例手术患者术后2例发生血栓,下肢肿胀、疼痛患者显著 小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方法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通过早期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方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56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后,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只有3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胀痛,经过及时治疗、护理,患者症状缓解.结论:采取合理可靠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浅析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CI患者5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9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方式进行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的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73%,SAS评分为42.64±4.55分,SDS评分为46.58±6.05分;参照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2.23%,SAS评分为56.76±5.44分,SDS评分为56.81±5.3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措施对ACI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防下肢DVT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较为低凝。观察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5.71%,SAS评分为(41.83±5.96)分,SDS评分为(46.66±6.92)分;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86%,SAS评分为(52.77±8.92)分,SDS评分为(56.81±5.38)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可显著地改善预后,降低发生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5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从一般护理、观察护理进行预防性术后功能锻炼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做好精心护理.结果 本组53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切实做好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是提高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护理经验.方法 对6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口服预防性抗凝药物(阿司匹林75mg,每晚一次)、使用下肢分级加压弹力袜(GCS)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68例患者均无发生深静脉血栓,缩短治疗时间.讨论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春凤  张新英 《吉林医学》2011,(29):6283-628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采取护理方法早期干预,减少血栓形成。结果:38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7.89%,经及时治疗,症状减轻。结论:掌握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加入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27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通过对患者术后进行加强基础护理,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抗凝药物应用、指导饮食、功能锻炼等),有效地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无1例肺栓塞发生,预后良好。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患者预后极其重要,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对应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术后的功能锻炼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本组研究中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多渠道寻找证据,进行严格评价,结合笔者所在科的临床经验和实际,制定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计划,对1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月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序、可行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403-140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两组,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及术中使用假体类型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全麻、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假体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 影响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全麻、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假体是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性因素。术前对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情况进行评估;术后对患者麻醉方式、髋关节置换数量及术中应用假体类型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独立性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适当治疗护理干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实验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70例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DVT预防手段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基础预防手段,研究组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出现非致死性肺栓塞,且两组术中出血量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全静脉血栓、下肢近端血栓及下肢远端血栓等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下肢周径与深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可积极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并改善患者下肢周径与深静脉学流速度,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预防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3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予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早期开始加强下肢功能锻炼,同时密切观察下肢循环情况及做好相关护理工作。结果本组32例病人仅有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无肺栓塞的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提示在护理中积极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应用抗凝治疗配合加强早期下肢功能锻炼对预防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下肢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将200例患者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前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是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即在骨科病房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量化表对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及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建立前(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客观的量化评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及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各有36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实施普通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参照组患者为低凝(P0.05);实验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78%,生活质量总评分为(89.24±2.67)分;参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67%,生活质量总评分为(77.21±2.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利于预防下肢DVT,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间20例换双髋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调查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方式。结果:20例患者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发生率为5.0%。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3.7±20.1)分,明显高于患者护理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良好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