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51~60岁人群比较,71~80岁人群房颤的发病率增加5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房颤的发病率增加6倍。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 77%,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30%以上,推测我国目前约有1 000万房颤患者[1]。近年来,房颤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全球注册研究GARFIELD研究中国亚组的数据显示,我国32. 4%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10%~25%冠心病患者同时伴有房颤,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中房颤的比例为5%~7%[2]。 相似文献
2.
3.
刘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6):757-759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例住院及门诊随诊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华法林组31例中发生脑栓塞2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轻微出血5例。达比加群酯组23例中发生脑栓塞1例,轻微出血1例。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可有效进行抗凝治疗,并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为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但临床医生常将其混淆。根据目前的指南,瓣膜性房颤是指机械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的房颤,其他的均称为非瓣膜性房颤。区别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是由于其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栓塞风险及抗凝策略不同,目前瓣膜性房颤只能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抗凝,而非瓣膜性房颤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首选NOACs。现就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定义的演变和药物治疗的循证做一综述,旨在让临床医生对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的诊治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抗凝药物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受VKORC1、CYP2C9等基因型影响较大,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不利于个体化治疗。现就达比加群酯、华法林的基因多态性个体化应用及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老年人中,年龄越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多个临床试验显示,目前华法林仍是治疗房颤的主要药物。欧美国家的房颤指南建议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但亚洲和欧美人群之间存在种族差异,应适当降低华法林抗凝强度,尤其是对于有高卒中、高出血风险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一结论仍缺乏大量的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治疗率。方法选取2013-01~2015-12收治的51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ADS2评分法筛选出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2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CHADS2评分≥2分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的291例患者中,规范化抗凝治疗只有61例(20.9%)。结论应加强对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认识,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控制率和治疗率。 相似文献
9.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7)
瓣膜性心房颤动(AF)的定义一直以来饱受争议,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在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证据尚不足。本文就瓣膜性AF定义的演变及目前NOACs治疗瓣膜性AF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进行综述,指出NOACs在中重度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机械性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AF患者中应用证据尚不足,而其在除此以外的瓣膜病性AF患者中的应用有一定疗效与安全性优势,但仍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5)
目的通过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现状,筛选华法林临床应用受限因素。方法入选聊城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5月~2015年5月间住院及门诊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403例,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其中抗凝组127例;非抗凝组1276例。抗凝患者分为达标组、非达标组及中途退出组。分析不同分组中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经济收入等变量因素,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个体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情况是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之间的影响因素(P0.05),且是达标组与非达标组及中途退出组的影响因素(P0.05);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影响达标的因素;担心出血是坚持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个体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是华法林临床应用的受限因素,亦是影响达标的因素,定期监测INR是影响达标的因素,焦虑出血是华法林坚持应用的受限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年非瓣膜房颤的口服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在老年人占有一定比例,房颤关联的脑中风是老年中突出的一个问题,非瓣膜房颤比其它原因导致的脑中风更严重、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结果表明,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率,使用华法林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更好,尤其是降低心源性栓塞中风;高龄患者是高危人群,应加强抗凝治疗,但抗凝强度应该是:小剂量的、尽可能低的有效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ms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1.7~2.5范围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房山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北京市房山区65岁以上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70例持久性NVAF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471例)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组(36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937例,有效病例870例,失访67例(7.1%)。随访时间(19.2±2.1)个月。华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2%(1.06%:6.52%,P=0.04)。华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8%(0.42%:4.76%,P=0.04);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42%:3.00%,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97%:13.03%,P=0.04)。华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69%:12.02%,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房颤和冠心病(CHD)具有许多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CHD常见的共病之一就是房颤。越来越多房颤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如何权衡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所带来的缺血与出血的复杂风险,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仍然是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难题。本文综述针对近些年来的相关研究,重点讨论了非瓣膜性房颤抗凝与PCI术后抗栓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其可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心房纤颤患者的5~7倍,临床常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一般均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本文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1.5—2.0),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2.0-3.0)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虽然AF以老年人多见,但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在青年人群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更好地认识青年人NVAF危险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青年NVAF发生、发展的不可控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等)和可控因素(吸烟、嗜酒、肥胖、能量饮料摄入、高负荷运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外伤性颅内出血等),并着重对各个可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上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青年NVAF Ⅰ级和Ⅱ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乔乐 《糖尿病天地(学术刊)》2022,(5):105-106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口服华法林治疗干预,针对治疗组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干预,对比两组非瓣膜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被应用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由2017年1月-2019年12月,择选出我院收治的1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参照不相同的药物种类,把其分成华法林组、新型组,对华法林组共83例患者施予华法林,对新型组共73例患者施予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观察比较其最终的结果 .结果 对于总依从性,新型组较华法林组更高(P<0.05);对于血栓与出血的总发生率,新型组较华法林组更低(P<0.05).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被应用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电生理表现为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而代之以快速无序的房颤波。房颤也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由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引起而非瓣膜病引起的房颤,其发病 相似文献
2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中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临床上主要采用抗凝治疗预防其卒中的发生.然而,常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因某些限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直接凝血酶抑制药、凝血因子Xa抑制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中显示了其前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