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例住院及门诊随诊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华法林组31例中发生脑栓塞2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轻微出血5例。达比加群酯组23例中发生脑栓塞1例,轻微出血1例。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可有效进行抗凝治疗,并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达比加群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比6.25%,P=0.12)。结论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维吾尔族(维族)心房颤动患者ABCA1基因C3435T位点多态性与达比加群酯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维族、汉族心房颤动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入选患者的ABCA1基因C3435T位点多态性,再分别检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60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30例)和华法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无血栓栓塞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而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华法林相似,两组在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的D-二聚体水平减低[(0.25±0.16)mg/L vs(0.45±0.25)mg/L,P0.05],术后住院时间减少[(3.05±0.32)d vs(7.27±0.25)d,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脏病学界仍待攻克的世界性难题。据统计,正常人群中脑卒中发生率为1%,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正常人群的5~7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是房颤致残致死的最重要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疾病谱的变化,房颤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主因"反复心悸5年,加重2个月"入院。5年前患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行外科迷宫手术,2个月前再次出现心悸,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既往高血压3年,体质量66 kg,CHA2DS2-VASc[充血性心力衰竭(cogestive heart failure)1分,高血压(hypertension)1分,年龄≥75岁(age≥75 year)2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1分,卒中(stroke)2分-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1分,年龄65~74岁(age 65~74 years)1分,性别种类(女性)(sex category,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增加卒中和死亡风险,华法林能降低卒中和死亡风险,但增加出血风险,故华法林用于Af合并卒中危险的患者。达比加群是一种直接的竞争性凝血酶抑制剂,其作用较强,生物利用度为6.5%,摄入剂量的80%经肾脏排泄,在血清中的半衰期为12~17h。本研究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Af抗凝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接受抗凝治疗的136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作为L组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另60例作为D组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三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凝血、血常规指标改善、出血及不良事件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 用药三个月后两组的血小板与用药前相比提升显著(P<0.05);用药后L组的红细胞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L组与D组各指标检测情况无明显差异。L组用药期间出血总发生率34.21%,明显高于D组率11.67%(P<0.01);L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2.37%,与D组21.67%比较无统计差异。结论 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两种抗凝药物对非瓣膜性AF的疗效理想,但达比加群酯的安全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持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科就诊的持续房颤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6例)和达比加群组(56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用于抗凝治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与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华法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变化不明显(P0.05);达比加群组患者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 INR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达比加群组患者的APTT和TT水平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而PT、INR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华法林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血栓事件5例(8.93%),达比加群组发生1例血栓事件,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血栓事件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133,95%CI:0.014~1.278,P=0.08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6%和1.79%,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329,95%CI:0.046~2.335,P=0.31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分别发生出血事件5例(12.50%)和2例(3.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0,P=0.43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命性出血事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9%和1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371)。结论在持续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两种药物的血栓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相似,安全性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是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然而,由于其治疗窗窄,患者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且有较高的出血风险,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应用。新型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在减少血栓栓塞和大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文对达比加群酯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与华法林的换药衔接、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AF)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06例心房颤动病人,采用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加用华法林[调节国际化比值(INR)至2.0~3.0]治疗,均治疗3个月,并随访12个月。比较随访期间两组病人出血事件、栓塞事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外周血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血清补体1q(C1q)及胱抑素C(Cys-C)水平。结果 随访期间,观察组总出血事件、总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9%和3.77%,对照组总出血事件、总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55%和11.32%,两组总出血事件、总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75%、16.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  相似文献   

12.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合成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经胃肠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达比加群。现主要对达比加群酯的药理学、相关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达比加群酯治疗冠心病(CHD)合并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期间107例CHD合并房颤行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3例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54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卒中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已确诊脑卒中病人共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 5.71%,高于对照组的6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BNP、CRP、NSE水平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卒中的预防疗效好安全性高,推测其机制与血清BNP、CRP、NSE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令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325例于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患者被分为达比加群组(187例)和华法令组(13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凝血时间(ACT)、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华法令组比较,达比加群组糖尿病(20.3%比11.8%)、慢性心力衰竭比例(19.6%比10.2%)和左房内径[(47±10)mm比(44±9)mm]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达比加群组INR显著低于华法令组[(1.3±0.3)比(2.4±0.4),P=0.001],而两组ACT、PVI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达比加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令组(0.5%比5.1%,P=0.025)。结论: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凝治疗中,与华法令相比,达比加群治疗的INR显著降低,且主要并发症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在尿激酶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华法林治疗,治疗组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均治疗4 w,观察近远期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Glasgow昏迷量表(GCS)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分、超声中膜厚度(IMT)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前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治疗组TG、TC与HDL-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而L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1个月进行超声观察,对照组多为软斑块、纤维型斑块,而治疗组多为软斑块、钙化型硬斑块、混合斑块;两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个月的电话随访,治疗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相对于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症状与超声功能指标,促进血脂代谢的正常化,逆转HDL-C的表达,从而促进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具有许多药代学优点,多项大型临床试验也得出疗效不劣于华法林的结论。本文对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评价,对剂量选择和特殊人群用药、与出血有关的不良反应、解毒剂进展及出血的解决办法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冯莉  贾长琪  李新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2,(12):1212-1215+12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应用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血监测,可望明确不同DOACs对临床监测指标影响特点。方法:连续选取于我院心房颤动门诊就诊心房颤动患者575例(CHA2DS2-VASc评分≥2),给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测定相关临床凝血指标。比较不同DOACs间抗凝指标差异,综合分析结果特点;进一步亚组分析不同DOAC剂量与抗凝指标间相关性。结果:所入选5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261例服用达比加群,314例服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凝血酶厚时间(PT)值显著高于达比加群组[(14.41±4.21)vs.(12.80±2.16)Sec,P<0.001];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高于利伐沙班组[(39.38±9.41)vs.(35.03±6.02) Sec,P<0.001];达比加群组凝血酶时间(TT)值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153.47±44.98)vs.(30.16±46.45),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组服用剂量与PT,APTT值无相关性。结论:达比加...  相似文献   

19.
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应用达比加群治疗(每次110mg,2次/日),对照组36例应用华法林,维持患者国际正常化比率2.0~3.0,随访2年。观察组左房血栓形成包括云雾状改变、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57%,对照组分别为17.86%、8.33%(P〈0.01);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57%,对照组则为4.17%(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和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120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对应药物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较(INR),不良反应以及随访1年时的出血/血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PT、APTT、TT、Fg水平和INR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治疗后PT[(31.8±4.0)s比(35.2±3.2)s]、APTT[(41.7±4.2)s比(43.4±4.6)s]和INR[(2.3±0.3)比(2.7±0.5)]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达比加群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0%比8.33%)以及随访1年内的出血/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35.00%比15.00%)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能显著改善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且用药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