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19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19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9例中脾囊肿10例,脾转移 瘤4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及脾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极高,能 明确肿块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 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 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其中良性占位16例,包括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管瘤4例,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恶性占位11例,包括转移瘤8例,淋巴瘤3例。结论 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45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良性病变20例,其中血管瘤17例,错构瘤1例,假性囊肿1例,脾结核1例;恶性病变25例,其中淋巴瘤17例,转移瘤7例,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CT和MRI不仅可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密度/信号、强化方式,还可显示脾脏的大小、周围淋巴结是否肿大、邻近脏器的改变。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种类繁多,不同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正确识别这些征象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缪建良  张鑫  章熙道 《人民军医》2004,47(11):659-66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随着CT和MRI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大大提高,但由于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常很相似,因而,通过影像学对其定性仍较难。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趋完善的依据,我们将2002年8月~2003年8月,经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资料,包括脾卡波西氏肉瘤1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弥漫性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1例,脾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例,脾何杰金氏病(结节型)1例,脾转移癌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1例.结果:超声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脾脏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特征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为73.3%.结论: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脾脏占位病变(SSOL)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20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2例SSOL的CT和MRI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方式等。其中33例行CT检查,8例行CT及MRI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 42例SSOL中,非肿瘤性病变15例(囊肿6例、结核6例、戈谢病2例、隐球菌病1例),良性肿瘤18例(脉管瘤1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换2例);恶性肿瘤(淋巴瘤)9例。囊肿CT表现多呈单发无强化囊性病灶。结核CT和MRI表现多样。戈谢病CT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中度强化。隐球菌病CT表现为脾脏增大并增强扫描多发结节、肿块。脉管瘤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强化方式多样;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节,强化与CT相似。窦岸细胞瘤CT表现为低密度结节,轻度渐进性强化或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WI、T2WI等信号结节,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换CT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结节,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等、稍低信号,T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异位副脾(IPAS)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IPA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结果:3例胰腺异位副脾均位于胰尾,主要表现为信号强度或密度与脾脏相似,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与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似;3例同时伴有脾门区副脾.结论:IPAS为胰腺少见病变,其发生部位及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幕下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7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和MRI表现,本组CT定位、定性准确率为79%、69%;MRI为96%、90%。结论:CT和MRI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表现。结果:37例中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6例,听神经瘤5例,转移瘤5例,髓母细胞脑瘤4例,血管母细胞脑瘤4例,蛛网膜囊肿3例,室管膜瘤及动脉瘤、三叉神经瘤、胆脂瘤各1例、幕下占位性病变中脑内病变22例,脑外病变15例,该区占位性病变大部分有特征性的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8例经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80个病灶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39个行增强CT检查,28个行增强MRI检查,其中5个同时行增强CT及增强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结果80个病灶中,57个为恶性病变,23个为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69.6%、88.3%、80.0%;增强CT诊断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72.7%、90.0%、88.9%;增强MRI诊断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66.7%、90.5%、57.1%;3种检查诊断效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CT及增强MRI对于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效果相当,临床可以根据各个检查技术的特点,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检查,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占位病变的CT、MRI诊断(附7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占位病变的CT、MRI诊断价值,提高对肾上腺间质概念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搜集1994年8月~2001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占位病变71例,46例行CT平扫,其中31例进行增强扫描;30例行MRI平扫,18例行增强扫描;共有5例行CT、MRI联合检查(平扫+增强). 结果 (1) 皮质占位36例(占50.7%),其中醛固酮腺瘤14例,皮质醇腺瘤11例,无功能腺瘤3例,皮质腺癌2例,皮质增生症6例;有1例伴性变态综合征.(2) 髓质占位29例(40.8%),其中嗜铬细胞瘤16例,成神经细胞瘤3例,节神经细胞瘤2例,转移瘤8例.(3)间质占位6例(8.5%),其中髓样脂肪瘤3例,囊肿2例,纤维脂肪瘤1例. 结论肾上腺占位病变多具有其特定的好发年龄、性别趋向及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占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但部分无功能腺瘤、转移瘤、间质肿瘤的定性诊断仍依赖于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位于胰腺内的异位副脾(intrapancreatic accessory spleen,IPAS)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IPA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结果 5例胰腺异位副脾均位于胰尾,主要表现为信号强度或密度与脾脏相似,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与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似,3例同时伴有脾门区或脾脏周围副脾。结论 IPAS为胰腺少见病变,易造成误诊,但其位置、CT及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17例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特异影像表现认识。方法:搜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2月-2014年5月由病理确诊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7例。17例中术前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15例,行B超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仅行MRI平扫检查3例。不能配合的患儿检查前采用10%水合氯醛0.5mL/kg口服镇静。结果:本组17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发生部位包括头顶部1例,颈部2例,肺部2例,肝脏2例,胃壁2例,胰腺2例,后腹膜1例,结肠1例,膀胱3例,直肠1例。 17例病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占位性病变,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部分病灶内有钙化,位于肿块中央较多;增强后病灶均可见显著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为主。17例病例中13例完整切除肿瘤,3例行肿瘤活检术,1例行肿块部分切除术,1例活检病例在术后6个月随访CT检查发现腹腔多发软组织肿块。病理均明确诊断。结论: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MRI表现特征包括钙化、增强显著和边界不清楚等特点,尤其是边缘强化较显著的特征,与其他儿童常见实体瘤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场强MRI与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检查对不典型肾实质内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肾实质内实性占位病变,包括肾癌21例,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复杂良性囊性病变7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例,肾蔓状血管瘤伴出血1例,多房囊性肾瘤1例,均经1.5TMRI及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CT与MRI检查时间间隔2天至2月。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高场强MRI检查对肾实质内不典型占位的诊断准确度为78.4%。高于螺旋CT检查的准确度(64.9%)。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025。MRI与CT检查相结合诊断准确度为89.2%,明显高于MRI及CT检查(P=0.003、0.001)。结论:MRI与螺旋CT检查相结合能明显提高不典型肾实质内占位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良性占位性病变中90.9%脾脏为正常至轻度肿大,而恶性57.1%为重度脾脏肿大.良性占位性病变多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晰,钙化多见,呈蛋壳样钙化,淋巴结少见肿大;恶性病变常为多发病灶,边界欠清,钙化少见,呈砂粒样或结节样,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多见.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 FNH 的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患儿发病前确诊患有神经母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母细胞瘤,另外3例患儿无恶性病变病史,均系偶然发现。3例患儿行 MRI 检查,2例患儿行 CT 检查,1例患者行 CT及 MRI 检查,行 CT 检查者全部行增强扫描,2例行 MRI 增强扫描。结果:6例诊断为 FNH 患儿中3例(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8.7岁)存在远隔脏器恶性病变病史,影像学上3例患儿肝脏均呈多发病变,病变最大径2.0~5.2 cm,边界尚清楚,1例可见纤维分隔及中心瘢痕,1例可见引流静脉。其他3例 FNH 患儿(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7.3岁)无恶性病变病史,2例呈单发病变,1例呈多发病变;病变最大径4.3~7.6 cm,边界清楚,2例可见纤维分隔及中心瘢痕,3例均无明确引流静脉显示。结论:增强 CT 及 MRI 检查,尤其是 MSCT 血管成像能真实反映儿童 FNH 的病理学特点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儿童肝脏 FNH 患者影像学特点的认知和了解对于该病的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脂肪瘤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 8例上消化道脂肪瘤的患者均进行了上消化道钡餐及双对比造影检查 ,其中 1例行超声检查 ,2例行CT扫描检查 ,5例经内窥镜检查。结果  (1)胃肠钡餐及双对比造影检查只能显示出上消化道良性占位性病变 ;(2 )超声和内窥镜对本病能诊断出良性占位性病变 ;(3 )CT扫描及强化扫描检查清楚地显示出脂肪密度 ,术前能做出明确诊断。结论 X线与内窥镜检查怀疑上消化道脂肪瘤者应与CT扫描相结合是提高诊断上消化道脂肪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angle,CPA)区占位性病变在磁共振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83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CPA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重点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轮廓、瘤周水肿、周围结构的改变、平扫及增强后的信号强度。结果本组83例CPA病变中,听神经瘤50例,脑膜瘤13例,表皮样囊肿13例,三又神经瘤4例,蛛网膜囊肿1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肿瘤位于左侧CPA区38例,右侧CPA区45例。术前定位准确率为98.8%,定性准确率为95.2%。结论MRI检查是检查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对该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