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40例auto-HSCT治疗M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移植疗效的因素。结果:40例患者移植前完全缓解(CR) 9例(22. 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 5例(12. 5%),部分缓解(PR) 26例(65%),其中1例为3次复发后PR;移植后CR 22例(55%),其中2例为双次移植后CR,VGPR 12例(30%),PR 6例(15%)。中位随访时间28. 4(3. 1-88)个月,疾病进展15例,死亡7例,预期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5. 1%和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ISS分期(P 0. 05)、移植后达CR和VGPR(P 0. 05);影响PFS的因素有ISS分期(P 0. 05)、移植前诱导治疗方案(含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27例)(P 0. 05)、疾病危险度分层(高危组6例)(P 0. 05)、移植前疗效达CR和VGPR(P 0. 05)、移植后达CR和VGPR(P 0. 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SS分期以及移植后达CR和VGPR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后达CR和VGPR、ISS分期、移植前的诱导治疗方案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uto-HSCT可以提高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ISS分期及移植后达CR和VGPR是影响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前诱导治疗方案也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1q21扩增与否对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疗效及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MM患者共148例,其中未合并1q21扩增70例设为A组,合并1q21扩增78例设为B组,比较2组生存获益及对硼替佐米疗效影响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B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短于A组(P 0.05); 1q21扩增拷贝数≥3个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初治MM患者OS不良的影响因素分别是ISS分期、Hb水平、β_2微球蛋白水平及1q21扩增水平。而PFS的不良影响因素则分别是Hb水平和1q21扩增(P 0.05)。合并1q21扩增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治疗后,深度缓解率显著高于不含硼替佐米诱导的化疗方案(P 0.05);合并1q21扩增的患者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后序贯接受auto-HSCT中位PFS显著长于未行auto-HSCT的患者(P 0.05)。结论:1q21扩增是导致初治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合并1q21扩增患者的深度缓解率,而行auto-HSCT巩固治疗能够延长此类患者PFS。  相似文献   

3.
Wang L  Tang W  Wang Y  Xu L  Zhao WL  Wu W  Chen YB  Shen ZX  Hu 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5):308-312
目的 探讨年龄<65岁[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反应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年龄<65岁的初发MM患者71例,其中一线接受ASCT治疗者21例(ASCT组),非移植组50例[接受常规化疔者30例(常规化疗组),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新药方案治疗者20例(硼替佐米组)].根据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疾病进展及生存率之间关系.结果 7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1~58)个月,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79.8±6.3)%,无进展生存(PFS)率(54.8±9.0)%.诱导治疗后34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良好部分缓解(VGPR),硼替佐米组CR+VGPR率为80%(20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的33.3%(30例中有10例)和ASCT组的38.1%(21例中有8例)(P<0.01).ASCT组移植后16例(76.1%)获得CR或VGPR,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P<0.01).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治疗组和ASCT组预期3年PFS率分别为(26.3±13.8)%(中位PFS期为21个月)、(40.5±20.1)%(中位PFS期为25个月)和(93.8±6.1)%(未达中位PFS期)(P=0.025).单因素分析发现诱导治疗获CR或VGPR(P=0.020)、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ASCT(P=0.002)和获最大疗效后维持治疗(P=0.0005)与患者PFS密切相关.诱导治疗方案和维持治疗与PFS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提示仅ASCT治疗(P=0.039)和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09)为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组和ASCT组3年预期OS率分别为(62.4±13.7)%、(94.1±5.7)%和(87.9±8.3)%,均未达中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单因素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获CR及VGPR(P=0.009)、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维持治疗(P=0.035)及获最大疗效后维持治疗(P=0.031)与0S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最大疗效达CR及VGPR是OS独立预后影响冈素(P=0.005).结论 <65岁的初治MM患者最大疗效达CR及VGPR是OS和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ASCT是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硼替佐米为主的新药诱导治疗可迅速取得最佳疗效反应,ASCT后巩固治疗可提高患者最大疗效反应,并且获CR及VGPR后进行维持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ption on the response and outecomes in multiple myeloma ( MM) patients suitable for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autoHSCT). Methods A total of 71 newly-diagnosed MM patients less than 65 years admitted to Ruijin Hospital from June 2005 to December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mong them, 21 receieved auto-HSCT (HSCT group) with standard conditioning of melphalan 200 mg/m2, 30 receive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conventional group) and 20 received Bortezomib-based therapy (Bortezomib group). The responses and outcome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duration for all patients was 18 (1 -58) months with estimated 3-year overall survival (3-yr OS ) of (79. 8 ± 6.3 ) %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3-yr PFS) of (54.8 ±9.0)%. Thirty-four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or 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 (VGPR) on induction therapy, which were 80% for the Bortezomib group, 33.3% for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38. 3% for the HSCT group. After auto-HSCT the CR + VGPR rate was increased to 76.1 % for the HSCT group. Overall, the 3-yr PFS was (26. 3 ± 13. 8) % ( median 21 months), (40. 5 ±20.1)% (median 25 months) and (93. 8 ± 6. 1)% ( median not reached, P = 0. 025 ) for conventional,Bortezomib and HSCT groups respectively. Un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R/VGPR after induction ( P = 0.020), best response of CR/VGPR (P < 0.01), autoHSCT (P = 0.002) and maitenance therapy after CR/VGPR (P =0.0005) we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FS and that CR/VGPR after induction (P =0.009), best response with CR/VGPR (P < 0.01),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any patients (P = 0.035)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R/VGPR (P =0.031 ) were associated with O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ly auto-HSCT (P =0.039) and best response of CR/VGPR (P =0.009)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FS and the best response of CR/VGPR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OS (P =0.005). The estimated 3-yr OS was (62.4 ± 13. 7) % , ( 94. 1 ± 5. 7) % and (87. 9 ± 8. 3) % respectively for 3 groups. Conclusions For newly-diagnosed MM younger than 65 are suitable for auto-HSCT, the best response of CR/VGPR was associated with OS and PFS. Auto-HSCT is also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FS. Induction therapy with Bortezomib can achieve rapid CR/VGPR while auto-HSCT as a crucial consolidation therapy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maybe also important for improvement of long-term outcom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序贯化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的疗效。方法:7例患者采用长春新碱+多柔吡星+地塞米松(VAD)、马法兰+强的松(MP)序贯化疗(A组)。B组14例新诊断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吡柔吡星+地塞米松(VT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VD)方案进行序贯化疗。4-6个疗程后,采用化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分别为大剂量马法兰(A组)或硼替佐米+马法兰(B组),行auto-PBHSCT。移植后分别以重组人干扰素-α(A组)和沙利度胺(B组)维持治疗。结果:A组完全缓解(CR) 2例(2/7,28. 6%),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 1例(1/7,14. 3%),部分缓解(PR) 4例(4/7,57. 1%),B组CR9例(9/14,64. 3%),VGPR3例(3/14,21. 4%),PR2例(2/14,14. 3%),2组间疗效(CR+VGPR)差异显著(P 0. 05)。移植后2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2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 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6)和14(11-18) d,白细胞≥4. 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6(15-19)和18(16-20) d,血小板≥5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1(18-25)和21(17-25)d。21-28 d骨髓检查示完全缓解骨髓像。A组的7例患者在移植后6-47个月复发,4例最终死亡,3例失访,中位无进展生存(PFS) 36(6-47)个月,中位总生存(OS) 37(7-50)个月。B组有2例分别在移植后5和17个月复发后死亡,1例12个月复发后失访,1例移植后46月复发,后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达到CR,目前病情累计CR 105个月,余10例持续缓解,中位PFS为45. 5(4-105)个月,中位OS为45. 5(4-105)个月。2组间移植后PFS和OS有显著差异(P 0. 01)。结论:MM患者应用硼替佐米为主方案化疗后进行auto-PBHSCT,移植后给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延长患者PFS和OS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高龄(80岁以上)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23例超高龄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MM患者的中位年龄为82岁,均至少合并两种基础疾病;2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一般状况极差不能耐受化学治疗,余22例均接受了化疗,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含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10例患者接受了马法兰为主的传统化疗,2例接受来那度胺治疗。结果:1例CR,1例VGPR,15例PR,1例MR,4例PD。2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5(1-4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9%,39.1%和26.1%,其中硼替佐米组和传统化疗组的中位OS(总体生存时间)和PFS(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21.5(9-46)vs 13(3-23)个月(P=0.405)和16(5-38)vs 10(3-19)个月。截止2015年12月,存活9例,死亡14例。结论:超高龄MM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化疗方案应在评估身体状况后进行个性化调整,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OS和PF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染色体17P缺失del(17p)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新发MM患者,用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法(FISH)和G显带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异常;伴del(17p)的MM患者诱导治疗分为无硼替佐米化疗(VAD、CHOP)组和含硼替佐米化疗(PAD、PCD)组。部分伴软组织肿块患者接受50 Gy局部放疗。疗效标准采用IMWG的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总体反应率(ORR)为(CR+VGPR+PR)。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统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用FISH和G显带技术共检测122例病例,染色体异常60例(60/122),del(17P)13例(13/122)。del(17P)患者中位年龄59岁,男女比例8∶5,IgG型占61.3%(8/13),软组织肿块发生率58.3%(7/13),同时合并其它染色体异常53.8%(7/13),与13q14缺失(D13S319和/或RB1)合并30.8%(4/13),与1q21+合并23.1%(3/13)。可评价疗效13例,无硼替佐米化疗组(n=6)和硼替佐米化疗组(n=7)的ORR分别为33.3%和100.0%,VGPR分别为0%和57.1%,PR分别为33.3%和42.9%,PD分别为50.0%比0%,(P=0.042)。放疗4例(2例诊断时,2例复发期),均未见有疗效。中位随访14(2.0-40)个月,中位PFS(95%CI 0.9-11.1)6个月,中位OS 21(95%CI 9.0-33.0)个月。无硼替佐米化疗组和含硼替佐米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8(95%CI 3.4-16.6)个月和未达到此效果,(P=0.017)。结论:del(17p)约占新诊断MM的10.7%,易合并软组织肿块,易与del(13q14)和1q21+合并出现,无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疗效差,患者对放疗不敏感,生存期短;硼替佐米可以改善缓解率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硼替佐米维持治疗的MM患者23例和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MM患者68例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比沙利度胺更能提高患者的PFS率(硼替佐米12、24个月的PFS率为100%、88. 89%;沙利度胺为72. 31%、47. 54%)和OS率(硼替佐米18、24、30个月的OS率为100. 00%、88. 89%、80. 00%;沙利度胺为91. 52%、83. 63%和72. 90%)。此外,硼替佐米对于年龄≥65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遗传学改变、髓外病变、肾功能异常、低血清游离轻链比、高β2-微球蛋白、贫血、LDH升高、诱导治疗疗效在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的患者的PFS时间比沙利度胺长。就2年OS率而言,若患者存在高龄、肾功能异常和髓外病变,硼替佐米2年OS率高于沙利度胺且有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均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结论:硼替佐米在维持治疗中的效果优于沙利度胺,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来说,建议使用硼替佐米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仿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7月采用以国产仿制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并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化疗的MM患者共62例,其中初诊患者47例,疾病复发/进展的患者15例,中位年龄62岁。结果:诱导治疗后患者的贫血、肾功能、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迅速得到改善;至少完成4个周期化疗的患者共56例,总体有效率(ORR)为85.7%,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治疗反应的患者为64.3%,完全缓解(CR)率为28.6%;完成全部诱导及巩固治疗的患者(9个周期化疗或4-6周期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共19例,其中疗效达VGPR以上的患者为84.2%,CR或者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的患者为57.9%。截止至2019年9月20日,本研究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00d,1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2.1%和85.3%。与硼替佐米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7.4%),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43.5%),其次为乏力(37.1%)。结论:以国产仿制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缓解迅速,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安全性总体良好,远期疗效及生存情况将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CD方案和BCD方案对新诊多发性骨髓病(初治MM)患者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初治患者106例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分为2组:1组53例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TCD组),另1组53例用硼替佐米(Bortezomib)、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BCD组)。比较2组的疗效、中位PFS、中位OS时间及毒副作用发生率,同时分析缓解程度、亚组因素与疗效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MR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患者≥PR率、≥VGPR率及CR率均显著高于TCD组(P0.05);BCD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TCD组(P0.05);2组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CD组疗效≥MR患者的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MR患者(P0.05);TCD组患者中疗效≥PR患者的中位OS显著长于PR患者(P0.05);BCD组疗效≥VGPR患者中的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VGPR的患者(P0.05);BCD组患者中疗效≥PR与PR的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患者中ISS分期III期、R-ISS分期II期及肾功能正常者的ORR显著高于TCD组(P0.05)。2组感染、乏力、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末梢神经麻木和带状疱疹发生率均显著高于TCD组(P0.05)。结论:TCD方案和BCD方案治疗初治MM的总体疗效接近,其中BCD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缓解程度,延长PFS时间;而TCD方案应用在降低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方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唐都医院血液病中心接受治疗的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达到CR或PR的患者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8例患者接受了ALL儿童方案治疗,经2个疗程的诱导化疗后39例达CR,9例达PR。其中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者1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者7例,21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②中位随访时间31(9~16)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61.0%(95%CI 53.7%~68.3%),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4.8%(95%CI 47.1%~62.2%)。③移植组和未移植组3年OS率分别为84.7%和42.8%(P=0.006),两组3年PFS率分别为75.4%和38.9%(P=0.004)。④auto-HSCT组与allo-HSCT组患者的OS率、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0、0.597)。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多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2组,1组(38例)采用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复合治疗组),另1组(38例)采用含硼替佐米的单纯化疗方案(单纯化疗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缓解率、免疫表型表达水平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复合化疗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治疗后复合治疗组患者CD38~+、CD56~+、CD138~+和MRD~+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CD19~+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复合治疗组1、2、3年PFS均明显长于单纯化疗组(P0.05);复合治疗组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可显著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缓解率的同时显著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降低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化疗耐受。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移植前不同诱导治疗效果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移植后疗效的影响,我们分析了我科27例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诱导化疗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评估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3年6月间15例新发IgD MM临床资料。15例诱导治疗中传统化疗9例、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6例。诊断及疗效采用IMWG的标准评估,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男女比例2∶1,中位年龄57(40-72)岁;15例均为Durie-SalmonⅢ期,轻链为λ型占80%(12/15),有骨损害者占了86.7%(13/15),髓外侵犯者33.3%(5/15),胸腔积液26.7%(4/15),肾功能损害86.7%(13/15),贫血占93.3%(14/15),血清白蛋白〈35 g/L占26.7%(4/15),平均肌酐清除率为23.1(6-44)ml/min,诊断时中位血红蛋白82(43-131)g/L。结果表明,可随访11例中,8例死亡,3例存活;平均随访20(0.5-13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PFS)7(95%置信区间CI 4.6-9.4)个月,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15(95%CI 6.6-27.4)个月;用传统化疗诱导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17(95%CI 6.0-28.0)个月,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15(95%CI 0.0-33.3)个月(P=0.90)。15例中可评价疗效14例,完全缓解者(CR)33.3%(5/1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者(VGPR)13.3%(2/15);部分缓解(PR)20%(3/15);疾病稳定者(SD)20%(3/15);疾病进展者(PD)6.7%(1/15)。结论:IgD 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预后差。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伴髓外浸润的患者有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可能改善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R-ISS分期系统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412例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传统化疗和反应停或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根据ISS分期、细胞遗传学、LDH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R-ISS-Ⅰ期、R-ISS-Ⅱ期和R-ISS-Ⅲ期,比较3期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412例患者中,R-ISS-Ⅰ期76例,R-ISS-Ⅱ期259例,R-ISS-Ⅲ期77例,3期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是44、25和14个月(P=0.000),中位OS时间分别是未达到、54和25个月(P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传统化疗组(P=0.042)、硼替佐米为基础化疗组(P=0.000)、以反应停为基础的化疗组(P=0.000)、移植组(P=0.034)、不同年龄分层组(≤65岁组P=0.000,66-75岁组P=0.001,≥76岁组P=0.000)、肾功能损害组(P=0.003)、髓外浸润组(P=0.000)中,不同R-ISS分期患者的OS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R-ISS分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PFS和OS时间不同,R-ISS分期系统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0.041)和ISSⅢ期(P=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后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微小残留病变(MRD)状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后达VGPR及以上的初治MM患者共210例临床资料,其中MRD-152例设为A组, MRD+58例设为B组,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影响因素,评价MRD状态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治疗方案及疗效反应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ASCT和MRD状态与初治MM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MRD持续阳性是初治MM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组患者随访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持续MR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MRD转阳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 MRD-持续时间是初治MM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MRD-维持达6个月患者随访2年累积总生存率显著高于MRD-维持未达6个月患者(P0.05);MRD-维持时间≥12个月患者随访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MRD-维持未达12个月患者(P0.05)。存在≥1个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人群中, MR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MRD+患者(P0.05)。接受ASCT治疗的患者中, MRD-率显著高于未接受ASCT治疗患者(P0.05);未接受ASCT人群中, MR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MRD+患者(P0.05);MRD-人群中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患者中位MRD-维持时间显著长于未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患者(P0.05);同时硼替佐米治疗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未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治疗后达VGPR及以上的初治MM患者治疗后持续MRD+与远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中MRD-维持时间可用于患者预后评估;而MRD+则提示早期复发可能,治疗过程中通过动态监测MRD状态能够帮助临床上确定复发MM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含硼替佐米化疗的两种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对患者总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7例,其中75例行BCD方案化疗(BCD组,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32例行BAD化疗方案(BAD组,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AD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88%,显著高于BCD组(P 0. 05); BAD组治疗后KPS评分为(86. 45±13. 18)分,显著高于BCD组(P 0. 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至2019年1月31日,BCD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1. 33%(16/75),中位PFS为12. 6个月; 3年总生存率为77. 33%(58/75)。BAD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7. 50%(12/32),中位PFS为19. 2个月; 3年总生存率为81. 25%(26/32)。两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B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效果优于BCD方案;但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神经毒性作用较大,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慎重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 M)所致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其与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MM所致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3例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M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一线与挽救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年龄≤60岁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时机将患者分为一线auto-HSCT组(15例)和挽救性auto-HSCT组(难治复发患者,15例),进行疗效分析。接受一线auto-HSCT的患者需满足以下任意一条:aaIPI评分≥2分,Ann-Arbor III-IV期,大包块(直径≥10 cm)或c-myc/BCL-2双表达。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6(3-103)个月。截至随访终点,共23例患者存活,死亡7例,7例均死于疾病复发和进展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死亡患者从移植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3-11)个月。其中一线auto-HSCT组的15例患者,2例复发,复发率为13.3%,死亡1例,死亡率为6.7%,14例存活,总生存(OS)率为93.3%。挽救性auto-HSCT的15例患者中,6例因疾病进展或复发而死亡,死亡率为40%,9例存活,OS率为60%。两组间患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6.7%vs 40%,P=0.006)。一线auto-HSCT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3.3%,3年OS率为93.3%。挽救性auto-HSCT组3年PFS率为58.7%,3年OS率为59.2%。一线auto-HSCT组3年OS及PFS均明显高于挽救性auto-HSCT组(P=0.03,P=0.04)。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出现Ⅲ-Ⅳ级粒细胞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口腔黏膜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一线auto-HSCT可作为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DLBCL患者的巩固治疗方案,auto-HSCT可进一步改善挽救化疗敏感的难治复发DLBC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