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tion,PFD)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造成,其发病率较高且逐年上升[1]。分娩是其危险因素。盆底超声作为评估盆底功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组通过比较同一批初产妇生产前后的盆底情况,探讨经会阴超声在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门诊完成正规产  相似文献   

2.
吴浪涛  李倩云 《全科护理》2022,20(7):942-945
目的:探讨目标性康复训练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医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115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产后接受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接受目标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评价测量盆底肌电压和肌力。结果:训练早、中、远期观察组初产妇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初产妇盆底肌电压和肌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初产妇性生活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观察组初产妇PF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开展目标性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依从性,促进盆底功能及性功能康复,降低PFD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会阴盆底超声观察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器官解剖位置及肛提肌增厚率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的初产妇100例(经阴道分娩者50例,选择性剖宫产者50例)纳入研究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经会阴盆底超声技术分别在静息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测量尿道倾斜角(UTA)、膀胱尿道后角(PUA)、膀胱颈的位置(BNP)及宫颈外口的位置(CMP),并计算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同时观察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另于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测量左、右两侧肛提肌中部的厚度(TN),计算收缩状态下肛提肌中部的增厚率(TR)。结果:初产妇与未育女性相比,BNP、CMP位置降低,UTA增大,URA、BND、CDD活动度增加,肛提肌TR降低,尤以经阴道分娩者中表现明显。未育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RA、BND、CDD与TR均呈负相关(P<0.05)。经阴道分娩组URA、BND、CDD与TR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经会阴二维盆底超声技术可用于动态观察女性盆腔脏器的解剖结构、位置及功能状态,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妊娠本身,而非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瑜伽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于我院经阴道分娩的1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瑜伽联合产后连续性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纤维的收缩压情况、盆底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纤维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盆底功能评分(PFDI-20)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WHOQOL-BREF)高于对照组(P 0. 05),产后6个月时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瑜伽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提高初产妇盆底肌纤维收缩压,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功能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s training,PFM T)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0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阴道分娩初产妇2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产后盆底自然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产后第2天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66例自然分娩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接受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照组则未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分别于产后6周、产后14周利用三维超声在三种不同状态下(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缩肛状态)测量盆膈裂孔左右径(LHLR)、前后径(LHAP)、周长(LHC)及面积(LH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后14周在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及缩肛状态时LHLR、LHAP、LHC及LHA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产后6周比较,观察组产后14周上述各测量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可客观评估盆底肌肉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且盆底肌肉功能训练明显改善产妇自然分娩对盆底结构及功能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产妇再次分娩后盆底功能自然康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1 052例再次分娩的经产妇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状态,记录盆底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 052例再次分娩的经产妇中,采用剖宫产分娩的孕妇514例,其中117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2.76%;采用阴道分娩的孕妇538例,其中169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1.47%,阴道分娩孕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次、体重增长、临产后剖腹产、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既往阴道分娩史是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孕次、体重增长、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既往阴道分娩史、会阴部撕裂、新生儿体重4 kg、第一与第二产程时间过长是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自然康复情况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阴道分娩后早期女性盆底特征及耻骨直肠肌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初次妊娠并经阴道分娩后3~5 d产妇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80名无生育史的育龄女性为常规组,均予以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女性的盆底特征,并根据有无耻骨直肠肌损伤对观察组进行分组,对比其各项参数。结果:三维超声影像结果显示,观察组盆膈裂孔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盆膈裂孔左右径(left to right diameter,LR)、盆膈裂孔面积(hiatal area,HA)均显著大于常规组,耻骨直肠肌厚度(puborectal muscle thickness,T-PR)显著小于常规组(P <0.01)。观察组中耻骨直肠肌损伤组AP、LR、HA均显著大于未损伤组,T-PR显著小于未损伤组(P <0.01)。结论: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盆底支持系统结构能够起到良好评估效果,有助于临床及早发现阴道分娩后女性的耻骨直肠肌损伤等异常状况,为疾病改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足月头位初产妇产程的相关因素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5月在我院阴道分娩成功的足月头位初产妇294例,根据是否实施镇痛分娩分为镇痛组(209例)及非镇痛组(85例).镇痛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后,给予0.1%罗哌卡因加2 μg舒芬太尼共50 mL持续镇痛,非镇痛组非药物干预待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魏少丹 《临床医学》2021,41(2):47-49
目的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价自然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定期行产前检查并自然分娩的6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所有产妇均于妊娠晚期(孕周≥32周)及产后6~8周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在常规三切面扫查、轴平面及动态三维模式下观察其盆底结构,比较产妇分娩前、分娩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及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自然分娩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超声检查提示有无盆底组织异常进行分组,进行临床妇科检查及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其中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53例,对照组产妇19例(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组织异常)。对两组72例产妇均检测静息及Valsalva动作两个时态图像;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两时态相对活动度;三维图像重建后的肛提肌裂孔平面上测量肛提肌裂孔长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观察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及连续性;记录两组产妇临床及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72例自然分娩后第42天产妇临床及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和测量结果:(1)盆底功能障碍组53例,经会阴四维超声检出膀胱颈活动度增加38例(71.70%,38/53),阴道前壁脱垂15例(28.30%,15/53),子宫脱垂4例(7.55%,4/53),直肠前壁膨出17例(32.07%,17/53),耻骨直肠肌撕裂8例(15.09%,8/53);临床检查发现产妇压力性尿失禁15例(28.30%,15/53),阴道前壁脱垂5例(9.43%,5/53),子宫脱垂4例(7.55%,4/53),未检出直肠膨出和耻骨直肠肌撕裂。对照组19例产妇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表现;临床检查发现压力性尿失禁3例。(2)经会阴四维超声测量结果: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Valsalva动作肛提肌裂孔面积测值[(23.33±1.61)cm2]与对照组测值[(19.73±1.74)cm2]比较明显增大;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膀胱颈活动度增加[(23.67±1.72)cm2]、阴道前壁脱垂[(25.87±2.28)cm2]、子宫脱垂[(27.95±3.89)cm2]和直肠膨出[(23.68±2.50)cm2]的产妇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测值明显增大。结论产后经会阴四维超声可早期发现临床检查中不易发现的轻度盆底功能障碍及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诊的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20例为研究组,纳入同期20例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膀胱颈移动度、逼尿肌厚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子宫颈的下降距离、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  相似文献   

14.
心理护理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来,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初产妇,由于分娩知识缺乏,对分娩顾虑重重,精神过度紧张,常引起产程延长,甚至难产。所以,分娩期对初产妇进行必要的产前宣教,正确的心理护理,使其分娩时情绪稳定,精神放松,精力充沛,对保证母婴安全,最大限度的防止心理因素导致的难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性盆底功能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7~10月收治的120例头位顺产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训练的依从性以及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训练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盆底功能锻炼能够提高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锻炼的依从性,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循证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7月~2008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骨盆内外测量及胎位检查正常、无头盆不称、无明显高危妊娠病情及严重并发症、无剖宫产指征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助产护理,比较两组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进行循证护理与传统的常规助产护理的孕产妇比较剖宫产率降低,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率下降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曼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476-1477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自然裂伤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影响.[方法]200例阴道分娩过程中行阴道侧切或发生自然裂伤患者列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列入对照组,于产后6~8周,对所有入选产妇行盆底功能指标检测,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肌力.[结果]研究组PFD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7.5%;研究组患者POP和SUI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肌电图平均活力值和功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分娩对于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易加大PFD的发生率,虽剖宫产较自然分娩可保护盆底功能,但是否可作为剖宫产的选择依据,仍需要长期和大量的样本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路红  徐娜 《妇幼护理》2024,4(4):827-829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物理治疗对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我院的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处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取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物理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应激反应指标、盆底肌肌力、肌纤维肌力、膀胱颈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结果 研究组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对照组,丙二醛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收缩肌电值、盆底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膀胱颈角度与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物理治疗能够改善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盆底肌肌力、肌纤维肌力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无保护接产技术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于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纳入时间为2018年11月-2020年0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适度会阴保护接产,观察组采用无保护接产技术,对比两组分娩后会阴侧切率及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产后疼痛程度、产时及产后出血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及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产后疼痛程度、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较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适度会阴保护接产方式相比,无保护接产应用效采更为显著,在提高会阴完整率、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裂伤程度、改善产后会阴疼痛、减少产后出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无创阴道接生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32例正常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无创阴道接生技术)和对照组(产妇常规接生技术),记录2组产妇分娩以及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及体重,分析并比较2种方法会阴切开情况、裂伤程度以及水肿发生率、第二产程时间和产程中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39.7%)低于照组(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未出现会阴Ⅲ级裂伤;观察组产妇会阴水肿发生率(17.2%)低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第二产程时间、产时以及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以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阴道接生技术可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裂伤程度,降低会阴水肿发生率,缓解产妇疼痛症状,提高自然分娩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