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  范延红  孙冬冬 《心脏杂志》2020,32(2):193-196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全球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HF)治疗领域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药物,它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同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并调节利钠肽系统。已被证实为目前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较标准治疗显著改善HF患者预后的药物,较依那普利能够显著改善射血分数,降低HF患者的死亡风险及再入院率,目前已被各国HF治疗指南推荐为慢性HF的一线治疗药物。后续更多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还有逆转心脏重构、保护肾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是应该大力推广的抗HF药物。本文将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HF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在朝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CHF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及观察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  相似文献   

3.
随着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心衰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心衰患者治疗目标不再仅仅针对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而是着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在心力衰竭的治疗新进展中新型治疗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又名沙库比曲缬沙坦)钠能够有效地调节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治疗策略几经变迁,治疗目标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转变为平衡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具有抑制脑啡肽酶和阻滞血管紧张素受体双重作用的新型药物,可显著降低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阐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药物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标准抗心衰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1]。在此情况下,沙库巴曲缬沙坦给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药物投入临床使用,由于缺少用药经验,临床医生难免对其持有疑问,本文针对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8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51).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降低心肌氧耗、扩张血管、抗血小板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治疗...  相似文献   

7.
沙库巴曲缬沙坦由抑制脑啡肽酶的沙库巴曲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缬沙坦组成,是目前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新型药物。与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风险而且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沙库巴曲缬沙坦获得了欧美指南的一致推荐,值得在中国推广应用,现就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机制及目前应用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既往尽管使用了临床指南推荐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愈后仍欠佳.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因其卓越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现就沙库巴曲缬沙坦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临床指南推荐及使用方案等方面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新型心力衰竭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第一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国内外相关研究已证实其在降低死亡率及住院率方面优于依那普利.现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两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疾病常共存,且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加速疾病进展,导致患者脑卒中风险、全因死亡率增加,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力衰竭、预防心室重构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临床专家进一步探索了其在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方面的作用,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年的数据,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其中心力衰竭患者450万。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种药联合作为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金三角"治疗方案,但是5年病死率仍在50%以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能成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替代选择,现就慢性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治疗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作用机制、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1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6例。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肾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病人心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通过双重作用机制提高射血分数,治疗心力衰竭,还能在较多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作用。综述心力衰竭及其常见合并症的作用机制,阐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在逐年不断的增长,这使得进一步开发更为有效的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迫在眉睫,而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双重作用机制的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上市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各种心脏疾患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和心输出量下降,诱发肺水肿、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纳差乏力等症状体征.延缓HF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目标.神经体液机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代偿机制,涉及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在一般治疗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加用缬沙坦。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前,观察组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为(10356.94±5447.68)pg/ml,对照组为(9518.17±5905.17)p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为(3881.59±506.36)pg/ml,对照组为(6278.35±641.05)pg/ml,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组治疗前后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5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为23.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同时抑制脑啡肽酶和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对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了超越欧洲和美国指南的Ⅰ类推荐。2021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沙库巴曲缬沙坦批准用于治疗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大量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中均发挥有益作用。本文综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将常规治疗方案中的ACEI/ARB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博量(SV)、心输出量(CO)、6 min步行距离(6MWT)]、实验室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0%,高于对照组的77.05%(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SV、CO、6MWT和实验室指标AngⅡ、ALD、NT-proBNP、cTn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LVEF、SV、CO、6MWT分别为(48.2±4.8)%、(66.7±2.9)ml、(4.8±0.2)L/min和(381.6±23.3)m,均高于对照组的(42.5±3.7)%、(62.3±4.6)ml、(4.5±0.3)L/min和(354.1±18.9)m;AngⅡ、ALD、NTproBNP、cTnI分别为(106.1±13.5)ng/L、(302.3±19.8)pg/ml、(295.5±58.9)pg/ml和(0.11±0.0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17.5±17.9)ng/L、(317.6±23.1)pg/ml、(618.7.6±86.4)pg/ml和(0.14±0.02)ng/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不断发展、恶化的终末阶段,根据LVEF的不同,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这是目前各国指南及临床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1].但心衰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程中可能会出现LVEF双向转化,仅靠单纯的LVEF分类过于简单,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左束支起搏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合并左束支阻滞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指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采取左束支起搏,术后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基础上,分别使用沙库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